《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
魏强
当灯光渐暗,影片开场,那扇通往1937年南京的大门缓缓打开,我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扯进去,走进了《南京照相馆》里那段满是血泪与抗争的历史。
故事在一家小小的吉祥照相馆展开,这本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却因战争的阴霾,成为乱世中人们最后的避风港。邮差阿昌,为求生存冒充学徒躲进这里,起初他只是个在乱世中战战兢兢、一心自保的小人物,眼神里满是对战争的恐惧与对生存的渴望。可当他颤抖着双手在暗房里冲洗出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时,那些血腥画面像利箭般刺痛他的良知,也刺痛了我的心。他内心的挣扎与转变被刻画得细腻入微,从最初的逃避到后来的坚定反抗,这是一个普通人在黑暗中觉醒的过程,也是无数平凡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缩影。
照相馆老板老金,憨厚朴实,本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战争却将他的生活搅得粉碎。但即便身处绝境,他也未曾有一刻忘记尊严与正义。当意识到相机可以成为揭露日军罪行的武器,他毫不犹豫地与阿昌等人站在一起。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抉择,都透露出对家国的眷恋和对正义的执着,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中国人的脊梁与担当 ,令人动容。
电影演员林毓秀,从怀揣明星梦的娇弱女子,到战火中守护正义的无畏勇者,这之间的蜕变惊心动魄。镜头前她曾满是憧憬,裙摆轻摇;硝烟里却目光如炬,紧紧攥着罪证底片。她在暗夜里传递胶片时的小心翼翼,转身掩住同胞泣声时的决绝,让我看到了柔弱身躯里蕴藏的巨大勇气,比炮火更震撼人心。
而翻译官王广海,这个在投机与良知间反复挣扎的人物,像极了暗房里被红光反复炙烤的底片。他贪恋金钱与生存,在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可同胞的哀号又时常在他耳畔回响,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他的转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明白,即便在至暗时刻,希望的火种也从未熄灭。
整部影片中,照相机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元素,极具象征意义。日军用它记录所谓的“战功”,妄图用虚假影像掩盖侵略的罪恶;而照相馆里的人们,却让快门声化作刺破黑暗的利刃,将日军的暴行定格在相纸上,成为铁证如山的罪书。这鲜明的对比,撕开了侵略者的虚伪面目,也让我们看到正义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电影结尾,古今南京的画面相互交织,昔日的疮痍与今日的繁华重叠,这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和平的由衷礼赞。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南京照相馆》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战争的残酷与狰狞,也映出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它是一部沉痛的历史教科书,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珍视和平,才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在这和平年代,我们更应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汲取奋进的力量,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