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观后感
看了《沉默的荣耀》之后搜索了1949年前后国名党高层干部各自不同的选择。
主要是包括那些知名的国名党上将,还有一些领导人。比如孙立人,白崇禧,傅作义,李宗仁。
还包括一些功德林战犯名单,包括王耀武,宋希濂,黄维, 陈长捷,杨伯涛。功德林战犯的结局大差不差,除了傅作义当了建国后第一任水利部部长。
但是他们至少关了10年起步,说好听点叫改造了10年起步,不同的是功德林出来之后的际遇,其实功德林战犯普遍至少关押10年,但具体时长因个人情况而异,部分战犯可缩短至2年或延长至26年。但是众所周知,他们在功德林反而可能更安全。因为出来之后各种一系列的运动,不要说这种战犯级别的,就算gcd内部很多高层也受到了冲击。比如 陈长捷出来之后受不了批斗,杀了老婆自杀。
上面这些人级别更高,在军阀混战时期,有的是跟蒋介石打过仗的,比如白崇禧和李宗仁。
除了蒋介石的嫡系,死忠粉,比如陈诚周至柔之类,这些人到了台湾待遇也不会差。其他人的选择可以说是各不相同,不胜唏嘘。有些纯纯被蒋介石忽悠了。比如白崇禧,孙立人。
这些人的选择更体现了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现在回看会知道哪条路是光明的道路,但是当时的人哪里知道这么多呢?尤其在国内国际局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下。
当然不同的人的选择还有出于对于自己所服务的领导的忠诚,有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的可能还抱着反攻大陆的想法。这样的人的想法是现代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毕竟参加革命的很多人本来都是非富即贵,去了台湾之后被软禁,有种得不偿失的感觉。比如白崇禧和孙立人。
我在搜索上将的时候看到张学良。还忘记了这位,在西安事变之后被蒋介石软禁了一辈子。他的故事很多。其实他就算是前车之鉴。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
我之前看过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写过的四本书,包括《台北人》,《纽约客》,《孽子》,《树犹如此》。尤其第一本,有一种,热闹都是他们的,而孤独落寞是我们的。还有很浓的思乡情结,未必是整个中国大陆,但一定是他们出生的地方,走过的山河。而且白先勇还有好几篇描绘的都是盛极热烈的在大陆时候的生活。对比之下会更觉得落寞。
对于他们这样的人,就算在台湾过着位高权重优渥的生活,他们也不会忍心看着祖国分裂的。
他们革命的目的跟蒋介石一样又不一样,他们一定也是抱着建设更美好的中国的想法去战斗的的。不然都像李宗仁去美国岂不是更好。
真是一部民国史,满篇辛酸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