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沙》观后感
上周五,一个下着小雨的夜晚,观看了电影《内沙》,并有幸作为映后嘉宾与在场的观众一起交流。
影片讲述了理想主义的汤老师在流沙堆积的小岛上经营有机农场,青年小余追随汤老师也扎根于此。后来,小余在山上修佛的母亲下山到农场小住,等待女儿和她一起回老家祭奠父亲,恰逢此时农场也遇到了困难。小余不得不在母亲的期待、农场的经营危机、汤老师的现实妥协、以及“失去”土地的边缘中挣扎。
影片以灰蒙的江岸、昏黄的天际、苍茫的土地为背景,节奏缓慢,台词不多,更没有戏剧化的冲突。有的是长长的静默、凝视、远眺……里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太丰富以至于124分钟无法承载,那些满溢的、无法言说的都留给了观众去想象。
观影后有朋友说“看不懂”,这可能就是文艺片的特点,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邀请我们沉浸其中,以自己的生命经验去解读和共鸣。这样一个多元的、流动的解读过程使作品超越了单一维度,映照出千人千面的思想火花,从而使其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
影片中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主要围绕有机农场,当“有机”的理念落脚到商业现实就出现了问题。
我对“有机”的理解,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从土地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农产品,它们的口感和长相可能比不上普通的农产品,但健康安全且对土地友好。
然而受土地的限制有机农产品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边际成本很难降低,投入产出呈现一种线性关系,这导致价格始终降不下来。而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高,很容易被替代。
当一个消费者愿意支付高于普通农产品数倍的价格购买有机农产品时,TA可能认为购买的并不仅仅是有机农产品本身可以饱腹且提供营养的功能价值,TA同时也在购买 “安心”、“乡愁”等情绪价值,以及参与守护一片干净土地的生态价值。在有机农产品的整个价值体系中,功能价值是核心、是基础,但情绪价值和生态价值更易产生高溢价。如何将有机农产品的价值理念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形成共识,从而产生共识价值,催生新的需求可能是有机农场经营困境的缓解之道。
观影中我还注意到小余和母亲之间的微妙变化。当母亲看到小余扎根农场那么多年从没拿过工资,且眼见农场经营困难,她希望小余离开农场,和自己回老家;小余却希望母亲留在身边,自己继续经营农场。影片中两人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那种静默、那种欲言又止已然在两人之间形成内沙。母女俩看似温和,但背后各自有各自的执念,关系里充满了张力。
最终结局,母亲出家,小余回到农场。这在某种意义上,小余和母亲都各自圆满。母亲更是通过安顿好自己来成全女儿走自己的路。
我在想,当一个女儿被她的母亲深深地爱过,深深地成全过。那么这个爱里面就有非常大的自由成分,它会鼓舞着女儿去做她自己而不会激发女儿有太深的内疚。
影片的最后一幕,小余牵着经历风暴后幸存的牛儿,决定继续留在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