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风阵阵》观后感
西山一窟鬼
影片讲柏林墙边弥漫血腥之气(阴风)的舞蹈学校,本就是诱发联想,可迟钝的我是看到三分之二处才隐约感悟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忧患。
片中借用的黑暗、眼泪和叹息之母应该是母系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萨满巫毒一类带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是当时人类的某种精神寄托。
来自美国俄亥俄(位置有意思)的年轻舞者是叹息之母的化身。现实中舞艺超绝、潜力巨大。秘境里翻云覆雨、妖力无边。毋庸置疑,欧洲两次大战的漫天血浆成就了美利坚。初登欧陆的美国恰如外表纯洁、活力四射、与众年轻舞者毫无二致的苏西。惟其如此,摘下面具之时(笑看她匆匆扔包、脱衣、甩手套,何须匆忙若此),顷刻便是天惶地恐。令凛然高呼“马科斯(马克思?)”的中年妇女(年龄有意思,信仰更有意思)霎时灰飞烟灭。美国思想和文化的强大可见一斑。
代表老旧欧洲或第三帝国或冷战时的东欧(三位一体?)的浑身疣赘的瞎老太婆,该是黑暗之母或马科斯母亲吧——在明处,温文尔雅,悉心教导和服务;在暗处,肆意控制和掠食。在和布兰卡(该是眼泪之母)的较量中获胜了,台阶上的叹息之母冷眼旁观。然而,垂死挣扎的老妇岂是强大的叹息之母的对手,仅有的精血瞬间被吸走(很有仪式感)。
蒂尔达扮演眼泪之母确系不二之选。代表了欧洲的理性、矛盾和迷失。是她怀着多重心理接纳了来自美国的苏西。既想和苏西一起追求梦想(抑或是拉拢——战略错误,全世界知识分子改良主义的天真的通病),又难以摆脱黑暗或马科斯的控制和搅扰。在矛盾挣扎中,她无奈托词苏西未臻完美而试图拖延最终的对决。被利用的下场可悲可叹复可笑。
同样代表欧洲思想界的还有老态龙钟的心理学博士约瑟夫。他有能力为年轻一代——辛格(最初的反抗者)指点迷津,并借助她的失踪发现阵阵阴风,一度幻想依靠秩序(警察)来匡正,却因自身的温情被利用而深陷其中无所作为,奄奄一息。虽终被掠食者们放弃而得以苟延残喘,且经叹息之母苏西之口得知更隐秘的真相,却再也无能为力了。
马科斯是舞蹈学校全体工作者(母亲们和追随者)“民选”的负责人——在唱票选举中战胜了布兰卡。那是在苏西(美国)尚未发威之前。各种思想及追随拥护者在争夺控制年轻一代的同时,私下里又都以引领者自居,无比的优越和恣意。但不要忘记阵营中那位沉默寡言,终因绝望而自尽的眼镜女士。
能独立思考,不想做祭品的青年一代的反抗是前赴后继的。显然,她们是少数派。辛格、奥尔加和莎拉,分别以参加红色恐怖组织;脱离思想控制和寻找真相的方式进行抗争,影片中以情节的发展揭示出她们的思想斗争是有传承性的,可以肯定,那是比照现实而设定的,但结局是悲观的。她们身心遭受了巨创,最终都选择了死亡。初来乍到的苏西令人误以为是反抗阵营的一员。以至于当意图摆脱的奥尔加先是无端泪如泉涌,继而随着苏西的舞蹈在不同空间以所谓精神感应的方式饱受摧残,令人以为只是布兰卡在作祟。当苏西露出真面目后方能想到该是两个“母亲”共同施为,而苏西总是隐藏在布兰卡背后——皆是导演的意图。
影片中的血浆从奥尔加开始,再到年轻舞者公开献演时周身缠绕着的如鲜血飞溅般的红色丝绦,直至最后满目的腥风血雨。思想斗争的白热化也许只有用恐怖的形式表达。一切归于平静抑或预示着新的斗争重新开始。
对于欧洲思想界、文化界百年来在各种思想的统御或渗透下,成长中的一代代青年形成了怎样的三观我们无从感受,颇有隔岸观火之态。但从影片中可以感觉到创作者是怀有深刻的恐惧和矛盾。思想需要营养,营养来自血浆,血浆出自民众——看片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