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流浪地球》观后感900字

发表于2019-03-06 09:25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

     看完春节档最受瞩目的影片《流浪地球》,心中无比激动,中国人也能拍出如此气势恢宏、脑洞大开、特效很燃的科幻片。我从中提炼了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希望。如果说梦想是用来追寻的目标,希望则更像火种——就是在梦想未能达成,甚至几经破灭时的那团不灭之火,是想要实现梦想的那份执着与热情——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渴望。如果梦想是我们所期待的某个结果,是故事的结局,那么希望就是奔向那个终点过程中的不竭动力源。

  希望是人。哪怕只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你的家人,是刘培强中校的家人,因为他们还在地球上,所以他不能放弃地球,即使冒着违抗命令,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也要去做,这很卑微吗?自私吗?不,这只是最基本的人性。我们虽渺小却不卑微,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也有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面对末日,是奔向前方所谓避难所的家,还是回头拼死一搏。

  希望是一个信念。“是不能再死人了……我不想让他们白死!”“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无论结果如何,人类的勇气和坚毅,都被镌刻在星空下”“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发动机点亮的是全球35亿人活下去的希望”。

  希望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所谓绝境中求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往往绝望与希望是同时存在的,“同归于尽总好于坐以待毙”“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了”。

  希望可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老人与海》的老渔夫,连续84天未有所获,他却依然满怀希望继续出海,“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他的希望支撑着他的梦想。失聪的乐圣贝多芬又是怀着怎样的希望完成他的“命运”的呢!

  希望也可能只是一时的冲动,肾上腺素突增。当人经历某些刺激,身体本能的就会产生足以拯救自身的希望之源,那是人类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种本能反应。“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作为人,有感情,我们不是只会趋利避害的机器。纵使有被污蔑的可能,还是有那么多人在“扶与不扶”中选择了伸出援手,他们宁可相信人性本善,愿意拥抱着善良的希望之光而活。

  关键词之二:回家。希望往往是要在梦想的指引下发挥作用的。无论是空间站里的刘培强、满脸泪痕的韩朵朵,还是即使得知世界末日来临,也要奔回家的那些或恐惧或无助的人们,甚至是“永夜”中凝住的鲸鱼。希望是帆,梦想是岸!通篇,无数人的梦想就是:回家!网友戏称:外国人遇到危险了是想怎么逃离地球,中国人却是死也要带着地球流浪。乍一听,挺可爱的想法,不免让人有些发笑,细想起来,却脱不开国人对“家”的执念。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妻子对丈夫说:有你才是家;没你,那只是一间房。孩子说:妈妈去哪我去哪——妈妈就是孩子的家。《老人与海》,海就是老人的家。有人攒了一辈子、还了一辈子也要买套房,称之为“房奴”,不过那也许就是他们眼中的家吧,可以卸去所有伪装、可以在里面“葛优瘫”、可以不在乎美丑,还自己一刻的自由。家,也可能简单到就是爷爷嘴里吃的那口“很咸,却一口都不敢剩”的奶奶做的葱花面。“爷爷没有了,哪是我们的家啊?”——你,就是我的家!

  “人类,这一诞生于太阳系的渺小族群,踏上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我带上“你”,“你”即希望;希望推动地球,寻回美好家园。但压抑不代表阻力,那也许就是绝望中的希望,是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存在!虽渺小如尘,却存在着,并愿意“燃情希望、拥抱梦想”,挟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追寻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悲伤逆流成河》观后感800字
  • 下一篇:绿皮书观后感8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