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
《东方列车谋杀案》读后感/观后感一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记述一件事情,给予读者最重要的应该是思考,书内故事的思考,文中争议的思考及最后做出选择也就是故事走向的思考;视觉感官往往给人们以最直观的感受,情绪以及演技是否真的能带给人们感同身受的感觉。当这两者相结合与脑中的场景,情绪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能保持读书时对实际场景的期待和观影时各种情绪在书中的完整重现,这就是一部经典之作的两种完美呈现。
文字给予的信息可以比眼睛看到的更多,因为我不是时刻关注屏幕,毕竟心里有着书中的故事走向在引导我“预知”故事情节,只有出现改动之处我才注目观看,所以以书为评价主体。
本文讲述的是“复仇”。绑架犯凯瑟娣被保释后化名雷切特与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十二个乘客及波洛侦探登上平时极难满座的东方列车号列车,却不知除了波洛(有一个原定登车的人未到),其他人都是5年前绑架案受害者的相关人员。从一开始雷切特就预感自己有危险,处处谨慎,却还是未逃脱“正义”的谋杀,付出了早就该付出的代价。而对于十二个乘客而言,本来计划完美的谋杀却因为出现了几个意外产生漏洞:大雪意外封路,导致预想中的“凶手”无法逃走;绣H字母手绢的掉落以及未烧毁掉的威胁信导致波洛侦探猜到了死者的身份和整件案子的关联性;最关键的就是,波洛侦探的出现。他的出现发现了他们最没有办法避免的漏洞: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能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汇聚到一起在当年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美国。中国有句古话:事出反常必有因。也就是因此,波洛侦探逐一从各个乘客串通好的证词与谎言中逐渐分析出,竟然除了随他办案的两人,其他十二个人都与当年的阿姆斯特朗家族有关,并且都参与了谋杀(我认为是复仇)!(又是我没猜到结果,难受!)
从书内故事来看,作为一个悬疑推理小说,逻辑结构合理,但十二个人一起撒谎做证词,大家口中的红色睡衣和假列车员这条线因为谎言就变得无用这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虽然这后面隐藏着更加不可思议的答案,但是铺垫了这么久的证据,最后一句假的就结束,难免有点浪费读者感情。这是我对故事设定的评价,作为逻辑推理来说完美,但是作为小说略有遗憾。而争议的地方我是在电影中体会到的,正义与法律的碰撞。如果法律足够正义,雷切特就不会逃脱死刑,但是他们都没有,所以必须有人去执行正义。书中的波洛理所当然得站在了正义的一方,而电影中的波洛从一开始的士兵事件、目睹通奸事件以及因此在车上与女教师产生争执都足以说明他是法律的守护者,而当揭开谜底时他仍是想坚持法律,即使事实就在眼前,死者确实罪有应得,但是法律就是法律,这个衡量世界公正的标尺如果一旦有人开始不遵守,就一定会发生灾难,所以他一定要捍卫。最后的选择不出意外是波洛没有把他们交给警察,他也撒谎了,我不清楚为什么,也许是他动摇了,也许是他也意识到是法律出了问题,也许他和我想的一样,大家都做正确的事不就好了,该杀之人应当受到惩罚,善良之人应当受到庇护,正义也需要温度,而他应该做什么正确的事呢,也许是维护正义吧,就像和之前相反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