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观后感
一部电影很难讲清楚人的一生,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线索,让人们继续去探索玄奘的奥秘。玄奘,别名唐三藏。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小说《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西出玉门关,历经生死,终于到达心中圣地那灿陀寺学习;后游学天竺各地,历时18年,学遍大小乘学说。电影中解释大小成佛教说,比如过河,小乘佛教,就像自己游泳过河。大乘佛教不仅自己过河,还要帮助别人一起过河。为了弘扬佛学,他历经劫难返回大唐,共翻译出佛教经典75部(1335卷);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的前半生为取得真经而奋斗,后半生则为弘扬佛法而奋斗。
前半生,没有孙悟空保驾护航,没有观世音救苦救难,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下,取得自己想要的真经?
人生的下半场,他开始了和当朝皇帝李世民旷日持久的博弈。一边是自己的信仰,一边是逃脱不了的政治束缚,他凭什么能够平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以达到匡正经典、弘扬佛法的目的?
一,强烈的求知欲铸就了玄奘的一生
玄奘10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是个聪慧的小和尚,对于佛典的领悟力超强。
经过6年的学习,玄奘开始了游学生涯。他带着心中疑问,去各个寺庙寻找老师学习,并研读经典。但是越学,心中的疑问越多。而这些疑问在国内无人解惑,因为这是根源问题。
大唐,以道教立国,佛教属于外来宗教。当时传入大唐的梵文佛教经典有限,且经过翻译后的理论互相矛盾。
这是一令人烦恼的事,因为连经书都不够准确,如何能学到真经呢?
所以,玄奘最终他下定决心,去印度取得真经。
二,信念坚定执着
在古代那是真正的交通不便!玉门关外,是八百里沙漠。大风流沙,高温缺水,恶劣的自然环境,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没有生命的荒凉世界,令人绝望。多少次穷途末路,山穷水尽,但是因为始终没有放弃,他终于走出了生命禁区,创造了奇迹。这是一个执着的人,抛却了生死,只为了心中理想。是的,执着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一定要执着。
三,成就事业需要高情商
如何安全回国?这是玄奘回国时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当初他偷渡出国,不回来也就罢了,一旦回来就要面临国法的裁决。于是,他在进入唐朝的地界前,给唐太宗李世民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太宗回复说:大师学成归来我很高兴。第一个难题圆满解决。高情商,是给人台阶下,别人才有可能沿着台阶下来。玄奘的那封信,就是他递出去的台阶。
回到长安不久,玄奘就启程去洛阳拜见皇帝。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奠定了之后见面的基调:相互尊重,相互有所求。唐太宗希望玄奘还俗,帮助他建功立业。因为他正在打击突厥在西域的势力,亟须了解西域民俗和人文政治的人才,出走西域十余年的玄奘正是最佳人选。玄奘有他的考虑。他回国的目的是收罗人才,翻译带回来的经书,弘扬佛法。但是他不可能直接拒绝唐太宗的提议,因为他的事业需要这位君王的支持。最后,玄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以便让唐太宗了解西域各国的具体情况。作为回报,唐太宗大力支持玄奘的翻译和传教工作。后来,他们也经常一起说道论法,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高情商,是对人性的高度洞察,懂自己要什么,也懂别人需要什么。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并执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