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电影《触不可及》影评800字

发表于2020-07-19 09:1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电影《触不可及》影评


《触不可及》有点像一部美国电影,而非法国。故事很简单:在一次跳伞事故后,白人富翁菲利普瘫痪,欲招聘一名全职陪护。由于薪酬高,应聘者云集,但都无法打动他的心,直到黑人德希斯的出现。德希斯油嘴滑舌、玩世不恭,一心只想寻张辞退信以申领救济金。两人无论从兴趣爱好还是思维方式都大相径庭,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抵达了真正心灵上的亲密……

故事其实颇显老套,虽然它取材于真实事件。让我感兴趣的是电影主题之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在搭建和维系我们的亲密关系?

在心里扫描了一下朋友名单之后,我似乎并不讶异他们与我是那么不同(当然并非广义上的朋友,而是长年保持心灵上的亲密的那么几个)。他们的职业也不尽相同,有做海关票务的,有坐证券大楼的,有当小学老师的,还有对我而言极度陌生连职业名字都说不出来的。他们和所有我想谴责的人一样,不看书,不思考离地面八尺以外的问题。我怎么就跟TA们是好朋友呢?

有趣的是,除了知道我换来换去的职业和“竟然还喜欢看书”外,他们并不清楚我涂抹的几首歪诗,会在公众媒体上发表各种偏颇意见,会想那多远离地面既当不了饭吃也当了水喝的古怪问题。

TA们怎么就摊上了我这样的朋友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子人格”,即潜意识里的、自己都难以察觉的那个部分。我想,这个被长期囚禁在身体里的幽灵,在核心人格的淫威之下,只能凿开一个小小的隐秘出口。核心人格越是强大,越是专制,它越有膨胀的势头。这是为什么,我们常常有想要成为他人的愿望。“如果我像TA这样勇敢/冷静/幽默/从容(可无限替换),该多好呀!”

看来,我们总是不够喜欢那个居于主位的自己,我们常常希望变成自己的反面。所以,那么多口才木讷的人和幽默风趣的人是好朋友,内向腼腆的人与乐观积极分子是小伙伴,而天天为“早上吃啥哎呀又要迟到了怎么这个月工资那么少”的写字楼白领,多么羡慕一个背着吉他啃着面包的流浪歌手呀!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循规蹈矩、弱不经风的保守派,当你遇到一个上山砍柴下海打鱼有如猛虎的新时代“海明威”,就会觉得格外亲切,仿佛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你愿意亲近的人常常是你的反面,就像讨厌文艺青年的往往是文艺青年自己。我们做自己,同时我们渴望的自己永远在隔壁那个房间。

昨天看到一句话:人们总是说,你要“接地气”,往往被人如此一说,“不接地气”的人也会仿佛感到惭愧。但地上的人已经够多了。

所以,我们需要生活,也需要艺术。需要在油灯下剥土豆的黑色手指,也需要怀着温情把他们画下来的米勒。

我的小伙伴们不幸交了我这个朋友,得以偶尔释放一下头脑里原始的古怪;我有幸结识他们,得以在半空中飞翔的时候,不忘狠狠地啃一口香甜的蛋糕。

白人富翁菲利普热爱高雅艺术,黑人德希斯非得对他高价买来的抽象艺术画嗤之以鼻,偏要在严肃的歌剧现场咯咯笑个不停,在菲利普的交响乐生日宴会上,放出蹦蹦哒哒的摇滚舞曲,将正襟危坐的小提起手拉到大厅中央扭屁股。

真伤脑筋,菲利普无可救药地“眷恋”上了这个讨厌的大老粗。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第六感》影评800字
  • 下一篇:《春光乍泄》影评8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