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八佰》影评900字:超越和升华

发表于2020-09-17 08:27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八佰》影评:超越和升华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杨文秀

2020年8月14日,电影《八佰》点映,随后正式上映。作为影院复工后上映的首部国产大片,《八佰》带观众重回民族记忆中的至暗时刻,亦在戏里戏外担负着特别的责任和使命。

《八佰》以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的事迹为原型,故事的主题,则落在了唤醒国魂上。《八佰》以小见大,通过普通士兵、租界区民众的渐次觉醒,激起天南海北、各个阶层的中国人奋起反抗的决心,4天点映破亿的票房佳绩也激起了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更大信心。

抗战作为中华民族最刻骨的集体记忆,管虎打开它的方式是:不回避复杂人性,尤其是极端情境下人性的怯懦。影片开始于逐渐接近上海的湖北保安队,进入上海的第一场戏,就是逃跑。导演用了很多篇幅来描绘逃兵,这些从外地来上海的普通士兵,大部分并不清楚此行的目的,有的以为只是被派来打扫战场,有的在家里是农民,决定随队前来是因为想看一眼上海啥样,有的是文职人员,还有小孩,他们对战争没有概念,更别提扣动扳机杀人。不同于谢晋元率领的正规军人将战斗和死亡视作自己的责任和归宿,当子弹和危险降临时,他们本能的反应便是逃跑,懦弱、怕死、退缩,反而更真实地还原了普通人面对战争的临场反应。不只塑造英雄,这是《八佰》对这个题材的超越。

影片中的4场战争涉及水、陆、空三重空间,激烈程度逐次递增,与人物内心的转变相辅相成。第一场“关门打狗”是全片唯一一次全方位碾压日军的战斗,在胜利面前,逃兵很怂,彼此之间还在算计;租界区的市民事不关己,远远观望,麻将桌上的太太更关心自家房产是否受到影响。这些细节告诉人们,和战争的残酷相比,人心的蒙昧和麻木更加可怕。端午作为核心刻画的逃兵,他的退缩和蜕变承担着唤醒的主要职能。第二次日军水路偷袭,本来是遁水路逃跑,端午一念之下提醒了军队,又在民众称颂英雄的欢呼声中被点燃,欣然归队。很多评论认为这个人物的蜕变在瞬间完成,缺乏转变的契机和过程,结合此次胜利后三个年轻的学生投奔军队,又被第三场恶战吓破胆的情节,恰好从相反的路径论证了朴素而年轻的心是多么容易被真和善引导,这也是人性的真实,不需严格遵守戏剧程式。第三场反击日军“三小时攻破”战的主题是对抗和牺牲,年轻的战士肉搏装甲坦克,他们操着各地方言,报送自己的籍贯和姓名,纵身跳下。无数的地名和人名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真实历史中的“八佰”和八年。直到这时,河对面的看客才终于醒了。导演的高明之处也体现在这里,当所有国人的心都在燃烧时,人性的真实仍然允许退缩,逃兵老算盘彻底认怂,真的逃走了。发现这一切的端午既愤怒,又理解,老算盘像端午的一面镜子,他看到了怯懦的自己和成长后的自己,并决心不再向懦弱的这一半妥协。第四场守旗之战,端午从一个哭喊着要回家的孩子,终于成长为一位战士。4场战斗,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空间,在不同的层面都完成了各自的觉醒和牺牲。

本片对苏州河南租界区众生相的展示,超越了常规战争片局限于对抗双方的视角。呼应军队中的各地口音,租界区也沦落着天南地北客,从记者、文人、小市民到黑帮等,容纳着三教九流,租界民众从看客到真正军民一体,这种从小到大,由点及面的刻画延伸开来,从四行仓库延伸到租界,到整个上海,再到整个中国,所有的人都被这场悲壮的战役触动,最终完成唤醒国魂的主题升华。

如果说上述主题的意义在于建构,天上的飞艇和最终的撤退则起到了解构的作用。飞艇自上而下俯视着中国军民血战,“八佰”壮士的顽强抵抗沦为国际政治博弈下的一场“表演”,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同情和支持。《八佰》不得不在民众伸出栅栏的双手和英雄的匍匐前进中戛然而止。回望历史之余,八个字在脑中飘荡——

奋发图强,毋忘国耻。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禁锢之地》观后感900字
  • 下一篇:《飞屋环游记》观后感8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