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四重奏》观后感
《我们四重奏》据说是平遥本次影展以来掌声最足的片子。作为一个纪录片,它是一次“城市游牧民”生活的纪实,着眼点却摒弃了将游牧民们摒弃的城市角落“皮村”,而是跟随四段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漂泊流离,在某一年被“驱逐”回原乡。他们追梦、求学、婚恋、逐爱,被迫从城市里退出,回到安徽、云南、河南等老家所在之地,却依然在自己的家乡也一次次碰壁。城市进程中跟不上进度的青年少年两代人,如片尾曲所说“走在城市的大道上,口袋里装着暂住证”,在北京、在故乡,都找不到“家”的位置,像被小海抽打着的陀螺,被迫旋转次次跌倒,踉踉跄跄没有一次能脱离开鞭子。四个故事,归于新年。在老家或者异乡度过的新年,影片将之命名为“原点”。迈出去的步子退回来了,生活的磋磨还未停止,也就不是结局。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以为新年到了,将会发生很多改变,或许爱情降临,感动加重,她不知道,不同时间里的人,不同地方里的事,都是千篇一的。”千篇一律是生活的正常态,好在《我们四重奏》并没有给四段人生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也并没有强行转至幸福和光明。抗拒在老家读书的孩子将继续在老家待下去,结婚之前为礼金磕磕绊绊的小两口肯定不能在柴米油盐的考验里诸事顺遂甜甜蜜蜜,大海相亲数次失败却有个思想情怀南辕北辙的“女友”打回电话聊慰孤寂,许多去了广州争取到捐款似乎梦想还能继续…有得有失,苦难是经历而不是终结,生活给的是磋磨而不是致命打击。张珊追问的“然后呢”是影片中每个人的迷思,也能引起观影众人每个人的愁绪。
成功的不止内容与主题,值得一提的还有形式。其一,是戏剧性的营造。《我们四重奏》是一部纪录片,然而包纳了无数类型片都没有的戏剧效果。当小海密滔滔不绝自言自语吟诵诗句或者感悟人生哲理,慷慨抒情之后总会有一次跌落在等着,跌落并非来自生活的残酷而是来自主人公情绪的自我陡转,一个叹气或者一句总结,从诗意的远方瞬间梦醒回到无力的现实,引发观影中数次哄堂大笑;家亮面对高额礼金时与父亲的欲言静默、许多在辛苦彩排后被拒跟小伙伴交代起来点到即止、小芸在怀念去城市上学悲伤初起就转到讨论饭不好吃的童趣,影片恪守了纪录片的客观态度,不煽情不渲染,笑点与泪点自然不刻意,保留出生活原汁原味的丰富样态;其二是结构的平行与归一。它以“四重奏”为名,音乐或者音乐剧贯穿了整部影片,音乐剧铺垫基调,且承担转场作用,起承转合无一不具,并非简单将四段进行拼接,与《1966我的HWB时代》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在故事接续场景转换里,节奏明快不拖沓,收尾利落不黏连。其三是镜头与剪辑都都饶有诗意。导演跟踪拍摄三年,素材长达600多个小时,航拍、俯拍、大全景的运镜对城中村的描写,和农村宴席后颜色鲜亮的红色塑料桌布随风萧瑟飘摇、小女孩小心翼翼擦拭皮鞋、农忙之后树顶的鸟蛋特写等等镜头,不敷衍不粗粝,精心构思别有韵味。
观影出来问同学:“看完后你会恐婚吗?”同学答:“会!”能打动人心引起担忧的从来不是编织出来的无根故事,只能是现实。台词说“这就是我们现实的日子”,所以,即使被剪掉四十多分钟,即使四条线索分量轻重不一,这也还是一部有分寸、有态度、有可观性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