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学校》观后感
剧场里人不多。
他们是在感知一个陌生的群体,而我是在感受熟悉的场景。
《哲学家学校》讲述了五个特殊儿童如何在这所学校里慢慢适应,从一片凌乱到参与集体生活的故事。
每一个场景都很熟悉。
在看的时候,有三处引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一次,是孩子们第一天上课结束后,三位老师一起总结第一天的情况。其中有个老师说,我们人手不够,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对我们也不好。因为人手不够,他们的工作量太大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声音,有人喜欢破坏,有人喜欢走来走去,有人只能坐在轮椅上。
当那个老师说完后,镜头转向另一个老师,她的眼角湿润了,她开始用手揉搓自己的脸。那一刻的无助仿佛透过屏幕让我感同身受了。曾几何时,我也像她一样,面对同样的情况,有很多无奈,感受到了无助。但她比我幸运,“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对我们也不好”,说这句话的老师,她爱她的学生,只是她真的没有精力去照顾很多孩子,她不是不想做,她是真的有心无力。
第二次,是老师带着一个坐在轮椅上,每天要打点滴为生的儿童,带着她画画。他们把颜料涂在孩子的手上,再握着孩子的手,把手放在纸上。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师说的那句话——哦,你完成了一次创作!
瞬间眼眶湿润。
这是我看到的对“体验生命的意义”最好的诠释。
当他靠自己不能做到的时候,我们可以伸出一双手,握着他们的手,扶着他们的身体,越过一道道障碍。身体的障碍不能阻挡他们体验生命的每一次精彩!
第三次,是其中一个老师带着她刚出生的小宝宝回到学校,新的生命预示着新的开始,而孩子们围着看小宝宝,他们那么乖巧,他们没有打小宝宝,一幅和谐的画面。每个人都在笑,是对生命绽放色彩的欣喜,是对生命绽放更多色彩的期待!
我很喜欢这部纪录片,它很真实的反映了在面对特殊儿童这个群体时,周围人的感受和反应。
首先是家长。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即使他(她)有特殊需要,即使他(她)让他们的生活一团乱麻,即使他(她)让他们的生活看不到未来和光亮,但他们依旧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和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老师。他们很想帮助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他们很努力,但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他们没有办法做到至善至美。但在他们的心里,始终追求“我要做到最好!”做到最好不是指让每个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的最好,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给予他们最恰当的支持,帮助他们感受,帮助他们融入。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孩子们)可以,他们(老师)做到了最好!
电影里还有一个角色,她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她是即将步入这个行业的学生,我觉得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有两个:一是象征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特殊教育的行业,他们会更专业,孩子们会更好;二是象征着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特殊儿童这个群体,他们未来生活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特殊教育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五个孩子用了很长时间慢慢地融入到班级环境中,那是每天一步脚印扎扎实实走过来的。
电影结束了,我们要回到生活中了。有人会开始关注特殊儿童这个群体,而对于我来说,我更多地想问自己,我的学生是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我是不是每次面对学生的时候都在努力?
尽力了是想给自己舒服,尽力了也想要一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