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飞鸟集》
导言
2008年9月10日,《入殓师》在日本上映。时隔多年,2021年10月30日,4K修复版《入殓师》在中国国内又重新上映。
《入殓师》由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并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大师联合出演。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主题曲由音乐大师久石让谱写,全曲平静又不失激昂,格外优美。
电影讲述了大提琴手小林大悟突遭乐团解散,阴差阳错面试了入殓师的工作。面对妻子和周围人的不理解,原本十分抗拒的他却逐渐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以洒脱之情坚守内心的故事。
关于死亡
“正视死亡,才能正视人生。”
观影前,许多观众都抱着害怕的情绪走进了影院,关于死亡,人们是敬畏的。
死亡一向都被世人所认为是十分忌讳的东西,而与死亡相关的职业,也往往被世人所唾弃。
影片以一名入殓师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去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泰戈尔曾在《飞鸟集》中写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而《入殓师》则向我们生动诠释了“死如秋叶之静美。”
是爱让死亡能够如秋叶般恬静美丽。
《入殓师》中的死亡是神圣而温情的,这改变了大众以往对死亡是黑暗而冷漠的认知。
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并赋予他们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并充满着爱。影片中,每一次的生离死别,没有华丽的渲染,一切都是那样地平淡,犹如白开水,却最终道出了人生终极命题的答案。
影片亮点
《入殓师》全片节奏比较轻快,没有刻意的大悲大悟,而是通过细节流露真情,通过音乐治愈心灵。
一、影片中最为深刻的画面
在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收到了那个抛妻弃子与其他女人私奔去东京的父亲的死讯。小林大悟十分怨恨抛弃了自己和母亲的父亲,但他的提琴箱里仍保留着父亲曾送给他的礼物——一块承载着父亲对小林大悟的爱意的石头。
起初,他十分抗拒去东京给父亲奔丧,但是,在同事和爱人的开导下,最终,他和爱人一起去到了东京为父亲办理后事。
影片中,在给父亲入殓的时候,看着两个不专业的入殓师对死者毫无敬意,并毛手毛脚地准备将父亲放置入棺木之中,小林大悟愤怒地推开了他们,亲自为父亲进行最后的死亡仪式。
而在他小心翼翼地擦拭父亲的身体的过程中,小林大悟发现了那块被紧握在父亲手心的石头——一块承载着小林大悟对父亲的爱意的石头。
原来,父亲在抛弃了小林大悟与母亲后,并没有和那个女人在东京幸福地生活下去。但父亲已无颜面对小林大悟与母亲,于是怀着愧疚的心在渔场独自度过了下半生。
小林大悟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伤心的眼泪,记忆里模糊的父亲的脸庞渐渐清晰,原来,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里最挂念的还是自己。亲情,并不是这么容易便可以割舍下的。
小林大悟终于和父亲和解了,父亲却再也听不见了。
最后,小林大悟将那颗石头放入了妻子的手心,而妻子又将石头贴在了微隆的小腹上。这一幕,我感受到了生命延续的意义——将爱延续下去。
二、影片中最有感触的台词
“死亡就像是一道门,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它进入下一个世界,就像是一道门一样,而我则是守门人,在这里送走无数人,并对他们说,一路好走,来世再见。”
火化场的工作人员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对死亡的理解。
或许,死亡代表着另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我的感想
在观看《入殓师》的前半段的过程中,我是愉悦且轻快的,影片中搞笑的片段引人发笑,而片中人物治愈的笑容更是让人温暖不已。
但后半段,我又是痛苦而难以释怀的。随着一幕幕死亡仪式的画面的播出,看着画面里,死者家属好友深深地看着逝去的人,我想,或许这是他们终其一生最认真地注视死者的一刻。害怕、懊恼、难受......各种各样的情绪萦绕我的心头。
直到影片结束,我仍陷于低沉的情绪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分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之中,每天为自己的前途忙碌,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否,在忙于学业、忙于工作的同时,是否也该抽点时间,记得给亲人、挚友一些问候?
这是我最为深刻的感受,我想,正如萤火虫小巷中所写的那句话:
“失去的,会以另外的方式永远存在,而拥有的,需要加倍珍惜。”
我们都该试着对死亡释怀,试着坦然地面对死亡,而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身边人。
大众影评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成长经历,
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
都将造成每个人对影片的不同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