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观后感
在上个周末,《独行月球》全国票房已经超过20亿。
今年是2022年,在新冠疫情肆虐第3年,影片拍摄难度不减,电影市场萧条索然,线下影院死气沉沉,此时一部《独行月球》闯入暑期档,对于仍在挣扎求存的电影院来说,无异于行走沙漠之际遇见甘泉。
开心麻花给我的印象并不好。只要想起开心麻花,我的脑海很容易浮现舞台剧改编、小成本、室内戏、段子接龙等标签,不知不觉构筑起一堵防火墙,不分青红皂白将开心麻花电影一律默认为烂片。其实这也实在不能怪我持有偏见,这些年来有太多开心麻花成员参与、但又不是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这些电影看起来都像是巧克力雪糕,闻起来却是一股屎味,让人相当难受。其次,开心麻花就像国内电影界的育碧,稳定生产年货罐头,电影成品质量好坏全看天命。
在大多数人都不那么高兴的日子里,在大多数电影都变得不那么像电影的日子里,《独行月球》倒是显得眉俊目俏、鹤立鸡群,给我带来超出预期的惊喜。
尽管电影带有科幻的标签,还特意邀请了科学顾问担任指导,但它的惊喜之处并不在科幻本身,明眼人都清楚这部电影的科幻设定有多么不靠谱——沈腾角色独孤月的宇航员服坚硬得能够抵挡一切碎石冲击,单人喷气背包能够帮助他精准导航,遭到陨石碎片攻击的月球地表基地也看不出来丝毫破损的迹象,总之,拦在主角面前的所有生存难题都会理所当然地得到解决。
开心麻花似乎一直能够抓住国内观众的需求所在,他们明白一个工整流畅的故事远远比看上去靠谱的科幻设定更有价值。我相信全天下所有电影厂商都会不约而同地达成共识,科幻电影受众是一帮大爷,人少难伺候,时刻准备着对一切科幻设定指指点点。与之相比,最广大观影群众才是票房大盘,他们没有那么多叽叽歪歪,只要银幕出现一个有头有尾、情感饱满、张弛有度的故事,那就会心满意足。
这就是《独行月球》对科幻和剧情在全片占比的处理方式,重情节轻设定、重矛盾轻化解,简单来说,大家放下脑子看就完事了,反正故事氛围能够诱导大家的注意力转到沈腾角色的境遇上。
《独行月球》带给我的惊喜之处,在于贯穿全片若隐若现的黑色幽默。电影将独孤月的不幸与屏幕之外的喜乐交织在一起,角色个人的痛苦也通过荒诞不经的形式得到遮掩。观众能够毫无心理压力地嘲笑这个脑子灵活的倒霉蛋,因为真正嘲笑独孤月的不是观众,而是角色命运本身。
孤身只影遗落月球本来已经是命运的嘲讽,《楚门的世界》式的全球直播让独孤月更加显得孤苦伶仃。袋鼠尾巴搅动电缆误发信号和独孤月发现真相之后的崩溃,又是一次来自命运的嘲讽,他生存所依靠的信念如流沙下陷,再也无法立足。在经历千辛万苦即将得救之际,事情态势又发生转变,命运发来了终极嘲讽,独孤月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让故事结局收束成《流浪地球》的模样。
除此以外,《独行月球》还贯穿着一条细小卑微的爱情线,独孤月和马丽角色擦肩而过的回眸一望,萌发了男工程师放下身段也要参加月球计划追随马丽角色的热情和爱意。这也是来自命运嘲讽的一部分,两人从未面对面说过话,这段单恋却能帮助独孤月自我消解诸多苦难,同时也在消磨自尊,将遭受的一切委屈和不公转化成没关系和没所谓,就连将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奉献出去,让我想起一部又一部的周星驰电影。
我认为真正的独孤月并不存在于直播镜头前,也不存在于马丽角色面前。他们只是在一边揣测独孤月的行为,一边将他塑造成自己想要的英雄形象,从来没有问过独孤月想做什么。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真正能够理解独孤月内心的,可能只有那头与他作伴数年的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