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00字

发表于2023-07-23 08:4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四年前看到《白蛇:缘起》的时候,我感到欣喜。这部电影尽管有着许多不足,尤其在编剧上有很大的缺陷,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之后的《白蛇2:青蛇劫起》我不喜欢,但是追光在我心里还是一个有可能带来惊喜的创作者。



今天看了《长安三万里》,深受触动。我已经许久不曾认真观看一部内容偏文艺向的电影了,不知从何时起,我失去了花两三个小时看一个精致的慢节奏故事的耐心,转而沉溺于连续的刺激、震撼的特效。观影于我而言失去了审美体验的性质,转变为单纯的娱乐行为。



但是就如同两年前读《包法利夫人》让我再次接受了悲剧,这次看《长安三万里》也让我再次接受了没有爆炸没有特效只是好好讲一个故事的文艺电影。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这些作品足够优秀,优秀到我从中获得的审美愉悦能覆盖掉因慢节奏的叙事和故事的悲剧性而产生的不耐烦。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当然也存在缺点。我看的电影不多,也没有什么理论功底。我所能感觉到的,一是对史实有改动,比较明显的是一些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和人物的行迹在电影里都做了艺术化的改编,使其更贴合剧情的需要;二是配音方面,在诵读诗歌的时候,情感变化单一。有些诗歌,在配合特定场景出现时,能让我一瞬间热泪盈眶,但是听到近乎程式化的配音诵读时,我的感动又被压了回去。



电影里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斜”读成xiá,我对音韵学知之甚少,唯独对这种读法非常反感。既然无法用拟中古音来读,那就应该遵循现代汉语的读音,无端端来一个叶韵xiá,不伦不类。《静夜思》电影中用的是教材中常见的版本,但是古籍里更多的应该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当然,在考据上或许并不该对这部电影要求太多,但我又总有奢想,奢想着这样一部被视为传承和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能在纠正误解上多一些贡献。



虽然在文字细节上电影没有如我所愿做更多考据,但至少在人物塑造上,我觉得《长安三万里》是成功的。



小时候初读李白,朦胧的印象是,“这个人的诗好多、好厉害”。中学时喜欢《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沉醉于他的汪洋恣肆,迷恋于他的狂浪天才,并且在幻想中拟造了一个浪漫、乐观、脱俗的谪仙人形象,念的想的都是“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大学读中文的时候,学了文学史,翻了李白的集子,我脑海中的李白的形象更加具体,也不再是个仙人了。他是一个凡人,一个比普通人有着更多烦恼的凡人。他自负才华,热衷功名,但又屡屡碰壁,徒叹报国无门。自那后,再读李白的诗作,我总会有种悲凉感。哪怕是《早发白帝城》,我也会想,在哀转久绝的猿啼中,李白的心情当真是快乐的吗?



电影中,李白的悲情和浪漫,我充分感受到了。甚至于,《上李邕》这样豪情满怀的作品在青年李白口中用高昂激情的语调喊出的时候,我也一下子联想到李白随后数十年的郁郁不得志,而被这一刻的反差和宿命中的悲苦打击得模糊了视线。一个充满悲剧性的李白,一个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或许是一个更为真实的李白。



如果要说李白、杜甫谁更伟大,或许更多的人会选择杜甫。杜甫也不容易,《河岳英灵集》为什么没有杜甫,我觉得是因为那时候的杜甫还远远称不上文名显著,而且杜甫真正发力的时期是中唐。李白虽然也不得志,但与杜甫相比,至少生活上富足、洒脱。



但是我私心更喜欢李白,原因也很浅薄,我钟爱李白诗歌里磅礴的气势和奇绝天成的措辞,读李白诗,更让我有畅快感。抛去浅薄的态度,我也能感受到酣醉迷离的太白诗境背后有多少心酸怅惘。



所以我很喜欢《长安三万里》的配乐,它总能用深沉哀婉的音乐提示我们,李白的醉梦亦是一种无奈。



这部电影里的长安、大唐,或许不那么美好,可我觉得,这确实是充满了诗情的大唐,也是满载着悲欢的大唐。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或许不够波澜壮阔,也不够严谨,可我觉得,这确实是李白、高适留存在诗歌里的人生,是他们在盛衰兴替之世浪漫、悲情而又壮阔的人生。



电影最后,各种方言、各种声线诵读出关于长安的那些诗句时,我再次莫名湿了眼眶。我无法言说这种感动因何而起,我只能模糊地将其归为学文的人刻在骨子里的矫情。



我想知道,在李白人生的最后时刻,当他在当涂“沧老卧江海”的时候,他梦中的长安,还会是当年的模样吗?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八角笼中观后感850字
  • 下一篇:《封神·朝歌风云》观后感8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