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过风暴》观后感
看完《我经过风暴》,我最真实的感受是家暴的题材选得很好,抓住了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创作完全没有新意,也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能够解决或者预防家暴的方案。
这部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长期忍受老公的暴力伤害,后来经过努力离了婚,但由于想照顾孩子的心理,又重新回到了男人的身边。但后来实在受不了老公的家庭暴力,在老公熟睡的时候将其杀死。在律师的极力取证下,女人由判死刑或无期徒刑改判成了八年的有期徒刑。
乍一看,这个电影没有什么毛病,它紧抓家暴主题,将一个女人遭受家暴、反抗家暴、被家暴吞噬到最后的“解脱”比较完整地讲述出来了。它向我们展示了家暴的恐怖,人心的险恶难测,也展示了家暴的“遗传性”,即耳濡目染的孩子会从受暴者变成施暴者。它似乎解决了某些问题,但实质上又没有解决。
如果一定要说这个电影有什么优点,我能想出的或许只有:家暴的画面很真实、给人冲击力很大,让人可以意识到家暴的可怕,但也只能是意识到,而没有教人防范。
电影最后给出的答案说到底只是事后补救,而对于观者而言,我们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个。而是怎么样从源头上规避家暴,在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家暴时如何自救,而不是走到将自己送入牢狱的程度。
基于此,我想谈谈我的理解。家暴问题大多是童年阴影问题,大多实行家暴的男性或者女性在幼年的时候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事件。而这些事件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他们不愿意父母产生家暴行为,可在潜移默化中又接受了家暴的正确性。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事情。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在我们选择伴侣的时候,除了爱他,我们更应该去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去了解他童年里是否有过受家暴经历。然后去判断他是否存在家暴的潜在可能性。若果他的家庭非常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甚至于动手的话,你需要非常仔细地去考察这个你爱的人,他可能会表现出偏执、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很强等特点。如果他会愿意和你坦白他的经历,和你述说他走出家庭阴影的过程,并且他表现出了强烈的对家暴的谴责,那他或许已经走出来了。在结婚之前,我认为需要制造一些矛盾,去试试你旁边的人是否是对的人,只有真正的争吵才会暴露真正的问题。在结婚之前,试错的成本相对较小;结婚之后,阻碍会很大,这个点下面讨论。
如果真的很不幸,你进入了婚姻,遭受到了家庭暴力,而且有了很难割舍的孩子,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一句话:该断不断,必受其乱,无论多艰难、多痛苦,一定离开他。《我经过风暴》已经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该断不断的后果,这里不做过多的赘述。接下来我们谈“断”会经受的困难。最难的一项是父母和社会的压力。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都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要和一个人离婚,很艰难,并且这个人在外人眼里表现很好。但再怎么艰难,其实离婚是可以做到的,真正把自己扔进深渊的,是你明知道结果,还将自己重新丢回牢笼。
但说到这个程度,我认为个人已经很难挣脱这个深渊了,这必须依靠社会的帮助了。因为女人几次三番的求助被社会忽视了,她每一次报警后的草草了结,她离婚后争夺儿子抚养权的失败都在一步一步把她逼到深渊。一个母亲是绝对不会放弃她的孩子的,所以,她明知这是深渊,她还是跳进去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受暴力的女人的悲哀,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无能。明明有这么多机会可以救她于深渊,可我们给的不是拉她一把的手,而是推她一把的手。
所以,反家暴要依靠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我们要让孩子在爱中长大,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难产生偏执。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非常仔细地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坚决地反对任何家暴的行为,让家暴行为受到制止和惩罚。如果有家暴的行为产生,社会要做的不是置之不管,而是努力去发现问题的具体情况·,做到有问题必究。最后是极难改的社会观念,我们或许无法再改变上一代的思想了,但我们可以教育下一代。我们可以告诉他两个人是因为爱在一起,也可以因为不爱而离开。我们还可以告诉他家暴的是绝对错误的,并且是无法原谅的错误。或许,这样的种子种下,会有开花结果的一日。
最后,希望所有的朋友都不要碰到家暴的事情,也希望想拍家暴题材的团队能够拍出真正的可以解决家暴问题的电影。毕竟,电影不只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