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观后感
最近去看完胡歌和高圆圆主演的《走走停停》,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
它聚焦在北漂青年回老家生活的话题,而该话题也是最近几年引起热议的“逃离北上广”的延伸,是对失败者群体的一种关注。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一点是,它提到了“舆论层面”和“真实层面”对于失败者群体的迥异认识。
对舆论来说,人们总喜欢给失败者寻找一个确定性的理由,可能本来就品行卑劣、心高气傲等等,也就是认定失败者是本身就注定会失败的。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失败者群体会多出一份自卑感,也少有人会将真实经历坦露出去。当然舆论也未必会感兴趣,他们更可能爱看那些能够满足自己对于失败者预期的内容,比如影视公司老板恶意剪辑的那段纪录片。久而久之,这群逃离一线城市的失败者群体也就成为了“边缘群体”,他们只能活在舆论阴影的重压之下。就像剧中的男主,哪怕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对自己的归来也只会是喜忧参半,而男主父亲就更是直接用答辩来作指代。
但真实层面的他们不一定就是舆论认定那样的。他们的逃离或许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失败,是漫长人生旅途上的一次“停下”而已。当然,这个停下的过程是一点都不好受的,就像男主在回老家后需要承受啃老、被街坊看不起等等压力那般,都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如实呈现了。
那男主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呢?说到这里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出现了:制作人没有为了宣扬自己的理念,故让男主在重燃斗志后走上人生巅峰。
没有巅峰这回事,这只是鸡汤和爽文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通常也会对应着有点“二极管”那意思的人物塑造,即用“绝望”、“虚无”、“悲惨”等等极端情绪去对失败者进行渲染,而在觉醒阶段又会让主角具备摧枯拉朽的能力。
《走走停停》没有这种二极管式的状态呈现,而是让复杂的人物情感贯穿着整部电影。对这群“失败者”来说,他们有着啃老的一面(会顺走母亲的500块,也会借走父亲的私房钱),但也会想着给母亲买张按摩垫。同时他们可能会拒绝父亲的关系找工作,看似是彻底躺平,彻底颓丧,但其实他们很有思想,明白很多是非对错,只是暂时未能从上一段经历中走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拧巴的状态,一方面他们知道目前的状况是不对的,是对家人的亏欠。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知道究竟如何去改变,只能见一步走一步,在有拍摄电影机会的时候也会来一把全情投入。
哪怕在故事末尾发生大变故后,其对接上的也是极为克制,极为贴合实际的发展---在父母相继离开之后,男主也没有什么“化悲愤为动力”一说,他只是接替妹妹开出租车的工作。注意了,这时候的男主也并不存在所谓的“想得通透”,他依旧有着对世俗物欲感到自卑的情绪(如在看到女主认识有钱丈夫后会有点抬不起头)。
但更关键的一点是,这时候的男主也并不是所谓的“畏缩和躺平”,因为他还保留着创作剧本的热忱,以及和女主的良好联系。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拧巴的延续,但更更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部电影给我们呈现了人生是能够在拧巴中继续下去,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如上便是《走走停停》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表现得好的地方。这是一部题材不多见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能让不少逃离大城市的失败者们获得共鸣,以及得到力量助推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