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观后感
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好像是拍于2010年,与电影中讲的辛亥革命1910年那一年正好相差一百年。我感觉这个拍电影的日子选得很特别,试问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记得那段历史?这是我看这部电影一个直观的记忆,这个电影中选定的时间背景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有幸的是这部电影我好几年前都看过,可是当时只是看了个热闹,模糊中记得的场景是有点搞笑荒诞。时隔几年又被子众文化影视真经栏目挖出,作为这一期需要共看探讨的电影时,我是一点都没感兴趣的。凭着惯性中对影视真经的信任和喜爱,我还是再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第一遍看完感觉还是不好,这电影讲的都是些什么狗屁情节啊,我本能的还是对电影中的人物设定有评判和不屑,土匪对豪绅谁也没比谁文明正义一些?这一下不自觉暴露了我这个平民百姓的清高和挑剔,这恐怕也是很多观众都有的通病吧!
还是回归到正题,我又跟着看了第二遍,这一遍看完我的不满压抑感消除了很多,但还是对剧中的人物有诸多不适,对于六子的剖腹自证我有不解,对张麻子的铁腕胆略及最后的孤独背影有唏嘘和悲凉,对汤师爷的诸多表现云里雾里,也对身怀绝技的麻匪几兄弟最后的离开感到疑惑。
六子是电影中最先露面的一个人物,他的父亲是张牧之的兄弟,他们一起参加过革命,后来父亲去世成为张牧之的干儿子,他也是革命者的后代。本来他是被张牧之寄予厚望的一个热血青年,张牧之已帮他计划好了未来的路。可是六子到底是年轻,他成为黄四郎打击张县长倡导公平的精准靶子。胡万与武团练合谋凉粉店老板孙守义设局陷害六子,六子百口莫辩下选择当场剖腹开肚以证清白,那个惨烈场景看得人毛骨悚然不忍直视。起因是一碗两碗凉粉的纠纷,可是让六子为此当场惨死,这就是黄四郎的杀人诛心啊!可见黄四郎的手段阴狠至极,但令所有人做梦也想不到,六子的应对却是那么直白简单。六子的行为是幼稚缺心眼吗?面对赤裸裸的污蔑和陷害,六子选择了直面阴谋当场剖腹揭穿真相。宁向直中取不在屈中求,这是革命者才具有的勇气啊!六子说吃了一碗粉就是一碗。那不是一个和平讲道理的时代,在一个谁都不敢说真话做正义选择的时代里,六子成了唯一那个敢说真话维护公平正义尊严的先驱者。与孙守义这样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让我想到了《觉醒年代》里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难道他俩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吗?可是他们却选择了从容赴死,六子也不愧是一个革命者的后代,以死悍卫了张县长和自己的公平正义和个人尊严,向他致敬!反讽的是在他死后的墓碑上却用了一个搞笑的6的手势造型,是有人觉得六子的选择幼稚可笑吗?你们是怎么解读六子的死呢?
主角张麻子的原名叫张牧之,讲武堂出身,曾经参加革命跟随过松坡将军,十七岁做到手枪队长。后面革命失败回了国,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选择了上山做土匪,却从没想过挣穷人的钱。从这些背景经历来看张麻孑,他也不像一个真正的土匪。电影的一开头,他带领几个马匪兄弟,干净利落的抢劫了买官上任的县长马邦德及他的夫人。开启了自己当县长打豪绅的经历过程,他从开始的只为劫财,到后面一步步的打豪绅扳倒黄四郎,过程可谓跌宕起伏,惊险刺激。其中六子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正是因为六孑的死,激起了张麻孑和他的兄弟们报仇的决心。我感觉这个过程中张麻子是有规划有谋算的,他是个主动的操盘手,黄四郎算是他的猎物。虽然他只有一个师爷和几个身怀绝技的兄弟,但是他经常从容镇定,也总能化险为夷步步为营。电影中张麻子的硬,汤师爷的高,黄四郎是又高又硬,让人看的很刺激过瘾。最后黄四郎却败了,真是出乎意料。张麻子到底是个什么人,一个革命者,一个英雄或还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几个兄弟最后为何离开他去了上海,只留下张麻子一个孤独的背影?看的人无限惆怅悲凉。
电影最后又有几匹马拉着火车去上海,而他的几个兄弟就坐车火车里,车尾一样站着位师爷,与开头县长上任的场景重合了,这是什么意思?张麻子又要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