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表调慢三分钟——《笔下求生》观后感
喜欢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喜欢。一座多重的架构,可以搭建草屋、砖房,可以忽视它的细节——既然参与填充,细节便不重要了。
电影给了你至少三个世界,可以彼此独立,也可以相互融合。
一、作家的世界
一个内在的、高于生活的世界,看似随心所欲,却有它切入生活的视角,独特的、新颖的、充满活力的。你决定人物命运,你却不能做上帝,人物有他生活中的样子。
凯伦·埃菲尔,她被自己的悲观染成灰色,灰色的脸,灰色的身体,就要成为透明的影子,飘在她巡游的天空,当无一例外的死亡结局成为标签,她的作品也在走向灰暗。
作家与构想中的人物对视、对话,探讨故事,不论多少人,都只是一个人的独白。替人物设想,替人物难过:他要死、必须死,可是他不想死、不能死……落在纸上的,已经不是人物,而是她的创意。
忌讳老套,使作品保持永远的新奇和活力,是作家一贯的追求。
二、税务员的世界
一个普通人的世界,可以是你的,我的,他的。
我们每个人,虽然不一定都活在以数字精准计算的细节里,但日复一日的毫无新意,使30岁的你看到了自己50岁的光景,这样的表述并不夸张。查理·琼斯说:“除非你改变了交往的人和阅读的书,否则,你的五年之后和现在完全一样。”五年,弹指一挥间。
多少人能意识到,你生活,你就是在写你人生的书?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作者,比作家更有资格成为自己的上帝。“请在黑黑的夜里,仰望你的灵魂”,你的肉身坠入生活的烂泥,灵魂却应该去往高处审视。
哈罗德·克雷克刻板如钟表,如果他的100年就这样走完,你可以说他在第1天就已经死了。如何使僵尸满血复活,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课题。有个声音在对他耳语,在预告、警醒他的死亡,那就是他灵魂的声音。
他不想死,是不想“像死一样活着”。“如果死去能成就一种完美……”可是,什么完美堪比真正的活着?他终于意识到了。
安于现状就是向命运妥协,而这个命运并不强大。请在内心惴惴不安吧,保持必要的忐忑和惶恐,以此来对抗四平八稳的生物钟摆,告诫自己换一种活法,才不算死去。
三、读者和作者的世界
知难于自己改变自己,所以我们读书,让另一个高处的灵魂来指路。人们从经典中看到熟悉的自己,更看到陌生的榜样。
电影中,作家笔下的人物与现实中惊人吻合了,这的确奇幻无比。作家并不来自外太空,他的作品正该对应生活,非你即他,非此即彼。将点点滴滴的对应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使每个观众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并得到启发,这是电影的良苦用心。
良性的对应,正面的对应,改变的是对应双方。作家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从来都是相互呼唤,彼此依赖的,涉及隐私不可避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这些提示多么苍白!有隐私才是故事,有隐私才是生活。一个要挖掘,一个要保护,一旦越界,道德和法律是尚方宝剑。
没有谁决定谁,没有谁成就谁,所谓决定和成就,其实都来自于领悟,而领悟,常常只是一瞬间,你迟到的三分钟,就是契机。
放下那些放不下的,你就改变了惯性,改变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