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姊妹》到农信人
传承与突破中的乡土守望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
我们姊妹六个,分开是六条河,合起来是一片海
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观后感
近日,看完电视剧《六姊妹》,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六姊妹》以何家六姊妹的成长与蜕变,勾勒出一幅中国家庭在时代洪流中坚韧前行的画卷。恰如农信社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背包银行”到现代金融服务的转型,在传承与突破中守护着农村经济的根基。无论是何家姐妹对家族精神的接力,还是农信人对“支农支小”使命的赓续,都奋力书写出农信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传承,血脉里的乡土基因
剧中,奶奶何文氏用一碗“何家老卤”维系家族记忆,母亲刘美心则以“勤俭持家”的家训塑造女儿们的品格。这种代际传递的“乡土基因”,正是农信人与农村同频共振的底色。上世纪50年代,农信社从“三间瓦房、一张木桌”起步,靠着一代代农信人肩背挎包、手记账本,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正如剧中何家姐妹在物资匮乏年代分食一块饼的温情,农信人用“一张存折传三代”的信任积累,建立起与农民“鱼水相依”的关系。
突围,破茧成蝶的时代命题
剧中,老三何家艺选择自主创业,老五刘小玲、老五儿子汤洋洋毅然南下闯荡,展现了新一代对传统生存方式的突破。这种“破茧”精神,恰是当代农信社转型的生动写照。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农信系统以“数字金融”破局,用“移动展业设备”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偏远乡村建设“农商驿站”,在保留原有存取款、转账、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服务功能外,新增了“金融+信用宣传”“金融+农资”等便民服务功能,成为数字乡村的“神经末梢”。
共生,在乡土中寻找答案
《六姊妹》最动人的篇章,是何家姐妹在城市化浪潮中仍选择回归故土,用知识与资源反哺家乡。这种“出走与回归”的循环,映射出农信社“离土不离乡”的服务哲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信社的角色早已超越简单的资金供给者,持续推出“晋享e贷”“晋享e付”、信用卡等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各种金融需求。这些创新与剧中父亲何常胜从重男轻女到支持女儿们的转变,农信社也在服务中完成从“输血者”到“赋能者”的升华。
守望,超越血缘的共同体
《六姊妹》中,何家老一辈与六姊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大姐何家丽如定海神针,为家庭牺牲自我;母亲刘美心在丈夫离世后,与婆婆何文氏携手撑起家族。这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担当,恰似农信人的工作缩影。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员工常需身兼数职,既是信贷员,又是调解员,甚至是村民的“家人”。他们走村入户,了解农户需求,以金融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正如剧中何家姐妹在困境中互相托底,农信人亦以团队协作构建起服务农村的“责任共同体”。
《六姊妹》以家族史诗映照时代沉浮,农信人用八十载春秋书写乡土传奇,真正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老根长出新芽;真正的突破也绝非断裂重生,而是在守望中寻找新机。从何家老宅的炊烟到农信社的移动终端,从红毛线编织的温情到区块链链接的信任,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对“家”的信仰——这里的“家”,是血脉相连的小家,更是阡陌纵横的乡土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