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后感
《文明》1002年在前三期节目中,是我最喜欢的一期,信息量很大,感悟有以下四点:
一、连中三元
当年的状元王曾是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指:在州一级考试(唐朝叫解试,明清叫乡试)中获得第一名,称解元;在尚书省礼部的考试(会试)中获得第一名,称会元;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称状元。
节目中提到王曾是科举考试1000多年历史上十四位连中三元中的第五位。我问了一下豆包,给出的答案有十八位,其中有三位是武举人,应该不计算罗胖排列中。
明朝的黄观被朱棣取消了状元,剩下正好十四位,分别是:唐朝的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寊、冯京;辽朝的王棠;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棨、陈继昌。
辽朝和金朝也有连中三元的状元,没想到和大宋同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有科举考试。
这些中三元的学霸,在华夏历史上名气并不算大,哪怕今年当上状元的王曾。不过,他是幸运的,因为高中状元,当朝宰相李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二十年后,王曾也做了宰相。
二、科举黑科技
1、殿试
考试最后一关,皇帝亲自选拔,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
2、锁院
监考官一经选定,就被送进贡院里,直到考试公布之前都不能出来,防止有人托关系走后门。从宋太宗时期固定下来的一种制度。
3、糊名
今天考试仍在在用,是将考生的名字遮蔽起来。从1007年开始,三级考试中全部采用糊名。
4、誊录
为防止考官能从笔迹中辨别出考生是谁,组织人员,把试卷重新抄一遍。从宋真宗开始采用。
这些黑科技都是防作弊的方法,为什么要防止作弊呢?是仅仅要把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出来吗?核心是为了防止能够左右考试结果的官僚集团对国家人事权的截流。
古代考官被称为被录取考生的老师,很容易形成“座主”和“门生”的关系。宋太祖曾下诏痛批这种风气: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于是,从宋朝开始皇帝开启了“黑科技”,将人才选拔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三、科举制缘何诞生
科举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之前为什么没有发明这个制度呢?这是历史发展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渐进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采取的是分封制,皇权还没遇到选拔人才的难题。
到了汉代,当开国忠臣中优秀子弟逐渐良莠不齐后,皇帝开始面临人才选拔的难题了。这时候诞生了“举孝廉”和“郎官制”,前者是各级官员推举人才计划,后者是那个时代的“管培生计划”。
这两种制度,郎官制选择范围小,成才几率低;举孝廉的察举制,直接导致人事权在官僚体系内部形成利益勾结。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上面有人很重要,这件事在今天依然奏效。
后来,到了曹魏时期,皇帝建立“九品中正制”,以保证基层推举人才的质量。但“中正”在地方上难免受到豪族的影响,此中正,难正直。
于是,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为减除门阀权力,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发明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重点不在举,而在科。起初是为了选拔出不同领域的专才,“不拘一格降人才”。但随着时间发展,历史不断演进,科举制从宋朝开始,逐渐稳定下来。
四、他举与自荐
科举制度属于自荐,通过自己努力,“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会考试就一定能做好官员吗?历史证明,并非会考试的都能做好官,但通过科举考试,确实是人才选拔的一个比较靠谱的途径。
现在还是有不少书呆子,但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的确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改革。
同时,也必须看到,高考制度让千千万万寒门学子有了通往成功的路,在阶层流动中还为底层群众改写命运留了一扇门。
罗胖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洞见:人是不断发展的。曾经的小镇青年、乡下小妹,并非不能融入大城市、新时代。当然,也有很多年轻人,在新的环境里,失掉了初心,褪去了本真。
他举依然有其可取之处,两利相权取其优。起码,通过考试的考生多是努力学习的知识分子。有个好成绩不等于就有了好人生,决定命运还有很多因素。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至少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一个途径。
看这期《文明》,让我突然明白一件事,只要不是昏君,都希望百姓支持自己,选贤与能。官僚集团因为自身利益与皇帝离心离德。寒门学子在入仕之前多是心怀报效国家之情,可当他们身居高位后,官二代、官三代又成了官僚体系中新利益集团的一份子。无论人或事,我们都应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精句:1.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某一制度之所以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钱穆
2.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
3.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尤其外在的需要,必然尤其内在的用意。纵然时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在其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的。——钱穆
4.全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孟德斯鸠
这一期《文明》节目,还提到了邓巴数,这个概念很有洞见,如果你恰好在读小编的文章,建议去找豆包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