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观后感:方法论
这些年,真正看完整的电视剧只有《亮剑》,但《我是刑警》看了一个多月,这部公安题材电视剧,看到了原汁原味,看到了接地气的真实,看到很多方法论。
因为三年疫情,与公安队伍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疫情的流调也给了我很多智慧和思考。
剧中以主角秦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串联起多起真实案件改编的恶性大案,将人带入一个充满挑战与危险的刑侦领域。从早期技术手段相对匮乏时,刑警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定的信念,行走千里、昼夜无休地挨家挨户摸排调查;随着时代发展,DNA、指纹采集、信息库等刑侦技术的加入,让案件侦破有了更多科学依据。每一个案件的侦破过程,都像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于和伟塑造的刑警秦川,从派出所民警起步,最终到了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成长经历、工作作风等对我启发很深。
在准备开展积案攻坚行动时,他开发厅领导:凡是总有人牵头,领导得下决心才行。
在主动处理全省积案到各市指导时,面对地方协调办案产生的矛盾及拖拉,他尽力控制自己脾气,他说:“我不是他们的直接领导,不能疼他们,所以不应该去责骂他们”。“我们到基层,一不是抢功,二不是追责,案子破了是你们的,我们是来指导。”“破案,人才是关键,要时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困境,他说“不能带着功利心去做,维持一个公平正义的出发点,以前没有能破案,不是大家没本事,而是是时空限制”。“你有一百次失败,但有一次成功就行”。
他特别注重做事方法论,反复强调“做事要有基本的程序和概念”,他思路非常清晰,遇事首先明确方向,银行行长被杀案,他首先明确是报复还是侵财?作案是本地还是外地?相当于明确解题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只有方向对了,一切才能走下去。他还强调“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统一认识”。
讨论案情时,基层民警反映,有的案子之所以成为积案,是因为案子发生后,来的领导和专家太多,导致下面人不敢说话,还有来一个专家总喜欢推翻原来的结论。
他一直认真倾听,从不打断他人说话,他和同事说:“我们要鼓励基层人员发表意见,不要一上来就给结论,这样就没人敢说话了”。
他善于利用现场,总是反复勘察,他说:把案子装在心里,扛在肩上。真相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他具有系统思维,强调不是为了破案而破案,要重视证据链,反复叮嘱:案子不但要破,还要能诉出去。我们是来干活的,我想把这个活干了。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已广泛运用到破案中时,他又指出,“人工智能再牛,也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忽视传统的手段”。“面对新技术和旧手段交替出现的无措,要做到如何融合”。
饱穗总弯腰,智者总温和。秦川之所以成长,我认为就在于他在破获第一个案件后到预审科工作一年,当时看到领导安排我很不解,后来才明白,人必须经过多岗位锻炼才能快速成长。
一直认为,基层最能锻炼人,我在乡镇工作23年,这23年成就了我,至今没有一件事难倒我,周四下午委领导找我聊天,我坦然地说,到疾控工作12年来,从未把问题提交给领导,都能自己处理好。
秦川善于总结,在侦破清江爆炸案后再去现场,他说“人有时是会被社会力量塑造的,这就是教化的力量”。“护一方平安,还得靠基层,他们最识百姓苦,最知百姓难”。
二十八年的杀人案告破,杀人犯常兴荣被抓那一刻说: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但常兴荣让秦川一直思考“人性,人性的阴暗和扭曲。
电视剧中两次运用心理战进行“测谎”的一幕,让我看到了刑侦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这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叶海平在对清江两案主犯杜坤做“心测”后说:“人不可能对抗本能的”。任何技术,都要讲条件的。
剧中刑警们的形象也十分鲜活。他们并非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普通人。秦川从大学刚毕业时的愣头青,逐渐成长为沉稳干练的刑侦专家,他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感同身受。他面对案件时的执着和坚定,对正义的不懈追求,深深感染着我。还有像陶维志这样的刑警,为了一个案件苦苦追寻多年,一次次失望中依然坚守,当最终找到案件突破口时,那喜极而泣的场景,让我也泪目。
团队协作也让我深有感触。在侦破案件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痕迹专家专注于现场勘查,寻找蛛丝马迹;法医通过对尸体的检验,提供关键线索;审讯人员则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沟通技巧,突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正是这种团队的力量,让案件最终真相大白。
看《我是刑警》,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追剧体验,更是一次对正义、责任与担当的深刻思考。它让我明白,在我们生活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付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坚守。他们是社会的守护者,黑暗中的光明使者,我们不仅要为剧中精彩剧情点赞,更要向现实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公安干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