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观后感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当代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我在忙碌之余,晚上抽时间看完了该剧之后,感觉意犹未尽,觉得那是意志的激励,是心灵的治愈。
影片中许多的画面,美得让人陶醉,比如开头李文秀费尽了力气,用半天的时间铲了几米的雪路,她累得躺在雪地上,那孤寂的雪山之美;转场时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羊群,马群,骆驼,浩大的队伍之美,以及有着曲线的茫茫沙漠之美;仙女湖的湖水清澈得如天空般的明静之美;转场后翠绿空旷的那仁夏牧场,文秀躺在遍地野花,静谧的草坡上,享受微风的抚摸……许多野性的异域之美,震撼心灵的画面,为全剧铺上苍茫神秘的底色,阿勒泰在一帧帧精致的镜头下,美得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美得令人眩晕。
当看到高中辍学的李文秀在乌鲁木齐的酒店打工时,内向清高的个性,使她受到同事们的嘲讽与排挤:“连高中都没毕业,还整天装文化人!”但李文秀从小有个作家梦,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一个没有文凭,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背景没有钱的女孩,却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被炒鱿鱼后她只拿着一百元的路费,提着个编织袋逃离了她屡屡碰壁而融不进去的城市生活,被迫回阿勒泰的那些画面,使我很敬佩这个有梦想的女孩,因我也一直在饭店打工,我能懂得她的艰辛。我也从小热爱文学,所以追剧时感到格外的亲切,仿佛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当她不知道写些什么时,刘老师的一句话让她醍醐灌顶,“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这几个字成为她创作的技巧与座右铭,被她视若珍宝。
远离大城市的紧迫感,文秀与奶奶,母亲相依为命,她爱上了北疆灵动秀丽的风光,甘愿留下来,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书写这里的故事。“有时候,好的生活是不需要多少钱的。”在追逐文学梦的路上,李文秀过着极简的生活,她只要一支笔、一个作业本,她对奶奶说,她不孤独,她有自己的写作,有自己的理想。
无论在荒漠怎样恶劣的环境中,她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她的创作精神是值得每个文学爱好者学习的,无论是谁,能写出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除了作者有很高的天赋外,更需要作者承受难以想象的孤独,静下心来自己与心灵对话,不断发现,思考,沉淀,突破,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趁着一次在城里进货的机会,李文秀丢下奶奶跑到网吧去投稿。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终于遇到了欣赏她文笔的伯乐,得到了出版社主编抛来的橄榄枝,她的一篇篇作品得以发表甚至出版发行。
李文秀与巴太的爱情,是一种纯情朦胧的美,巴太几次由于害羞没有向文秀表白,那次只是说:“你要厉害一点,不能笑,不然你会有很多的男朋友。”骑在马背上的巴太,有牧野上孩子的清秀、腼腆与温和,他骑马自由地奔跑在草原上是那么的洒脱;他会打牧童节、会修帐篷;他有自己的理想、并努力付出;他喜欢养马,要养出世界上最好的马;他是内敛、勇敢而善良的。正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所以他能看见文秀的理想,并尊重她的理想、保护她的理想。
文秀对巴太的感情,始于颜值,敬于才华,久于人品,他们相互被深深地吸引着,爱慕着,而这样美好的感情却是让人揪心的,也许是他们没缘份,也许是上天造弄人吧! 当巴太最爱的骏马“踏雪”意外卷入纷争受到惊吓,不听使唤拖着柔弱的文秀狂奔时,巴太忍痛亲自结束了它的性命,他用刀子割下了马头,放声仰天痛哭后,抱着马头没有看文秀一眼不辞而别,多年来杳无音讯。文秀在等巴太的三年中也深感自责,多次给巴太家寄钱。文秀的母亲说,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心,都需要时间来慢慢疗愈,对于已经发生而无法改变的事,除了等待,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丈夫去世后,她带着一老一小辗转于牧场,开小卖部维持生计。她是一个率性而通透的女人,她像一个侠女,洒脱而不拘小节,行事果敢也风趣幽默。她一直呵护着文秀父亲的骨灰盒,游牧迁徙时也小心翼翼地带上,想把他安葬在两人初识的仙女湾,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情感柔软细腻的女人。文秀母女俩在仙女湾遇到了狼群,千钧一发之际,苏力坦扣动扳机救下她们,张凤侠侥幸捡回一条命后,照旧一个人出门买羊、进货……可见她的内心强大到何等地步,她深知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就要坚强地面对一切。
后来,张凤侠偶然救下身受重伤的高晓亮,虽然比她小很多,但还是轻信了他,爱上了他。她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不顾女儿反对,不顾村民议论,毅然和他过起小日子,但 他背弃良心骗走她的感情与钱物,再也没有回来。张凤侠却很平静,她说:“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没什么大不了的。”难怪村主任感慨:“全天下的女人,你最不用担心的就是她了。”她是丰盛的,充盈的,她敢于爱,也不困于情,她是智慧的,洒脱的,她只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日子,活成了自己的女王,她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不只值得她女儿学习,也值得荧屏前生活失意、感情不顺的女人自省或借鉴。
这部剧的剧情短小精悍不拖沓,反应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民族团结,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交往、交易靠心灵约束,彼此成就对方,相互取暖的善意之美,细腻生动的情节刻画了多位性格鲜明的人物,着实令人看完还觉着不过瘾,如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奶奶;带着孩子想冲破旧的俗习想要改嫁、追求幸福的托肯;固执、传统而强势的苏力坦,包括一辈子留在当地,识字不多的那个老人,她说:“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呀。”“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盆栽里种不出万年松。”那些话语意味深长,暖人心田。
成长后的巴太,剪掉了叛逆的长发;他执着地随身带着切肉用的小刀;执着地不远千里、骑马回到阿勒泰。文秀与巴太三年后在璀璨的烟火下重逢,彼此相视一笑的瞬间多么温馨!也许他们会放下心结好好相爱,又或许他们相处后又会因种种原因而再次分离……
帷幕落下,导演留给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他们青涩的爱情纯洁得如同阿勒泰的雪山,很容易把人代入其中,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幻想着早日遇到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他骑着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向自己奔驰而来,那份浪漫的情怀,怎能不令观众心动,怎能不对遥远而美好的阿勒泰心驰神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