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正当防卫》观后感:正当还是过当?
在家人的推荐下,我追完了《正当防卫》这部电视剧。对我来说,很少有一部能让我从头看到尾的电视剧。这部剧围绕三个相互关联的案件展现了那些冤枉、误判和自以为是的正义,看似讲案件,其实在讲人性。让人不得不联想:如果换作自己,能不能在那一刻分清“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
雨夜的自首——段鸿山的故事开场
故事开篇,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检察官段鸿山(张鲁一饰)走进派出所,自首杀人,伸出双手接受手铐。他坚称自己是正当防卫。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冷静、职业的检察官,背后藏着一连串与“防卫”紧紧相连的往事。
江亭案:家暴边缘的生死反击
段鸿山自首前,正在承办江亭案。江亭与丈夫张源离婚后,试图与张源断绝来往,但张源死缠烂打找到了她,那天夜里,他再次发狂,手里握着刀,江亭拼命反抗,混乱中夺过刀,反手刺了他七刀,致其死亡。
有人质疑她——第一刀已经让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后面的几刀是不是“下手太重”?
但对面楼上的邻居梅筝站了出来作证:是张源先动的手,还用刀攻击江亭,她甚至用手电照过张源的眼睛,帮江亭争取到反击的机会。段鸿山自首后,案件由省厅督办此案的方灵渊负责。最终,江亭被判正当防卫,当庭释放。
李沐风案:校园霸凌下的“防卫过当”
几年前,段鸿山承办了李沐风案。
李沐风(白敬亭饰)是个学霸,已保送大学法律系。一天,他在图书馆发现周林欺负同校女生梅筝,上前制止,两人扭打中书架倒塌,一把刀掉落,他本能地捡起刀,刺向周林,致其死亡。
段鸿山将案件定性为防卫过当,判了四年。他的理由是:“给学校和社会立个标杆。”
这个“标杆”,毁掉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也埋下了日后讽刺的伏笔。
渔场事件:角色反转
四年后,李沐风出狱,在段鸿山的帮助下,成了玻璃艺术家,但他的人生早已被那场判决改写。
时间又回到了电视剧的开篇,段鸿山,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防卫”考题——渔场杀人案。
死者是李沐风案中周林的父亲。他绑架段鸿山到渔船上,一边殴打,一边直播,指控段当年的判案不公。搏斗中,段鸿山反手刺了他,事后自首,坚持是正当防卫。
从检察官到被告,这种角色的反转,是全剧最讽刺的地方。曾经,他对李沐风说“不后悔”的判决,如今他却急切地渴望别人理解他的防卫。正义的标准,一旦换了位置,味道完全不同。
方灵渊:带着伤口办案
高叶饰演的方灵渊,省厅派来督办段鸿山承办的江亭案。段鸿山出事后,方灵渊独立调查段鸿山案并接手江亭案。她自己也有被霸凌的阴影——上中学时,父亲为她做了一条和同班同学江亭一样的裙子,却因此被江亭和同学欺负。这段伤痛让她对江亭杀夫案的动机始终抱着怀疑。
她的存在很真实——既有情感上的偏见,也努力在职业上保持客观,理智和情绪同时在拉扯,法律和人性并行冲突。
现实的回声,比剧情更刺痛
看完剧,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些情节并不是虚构,它们的影子,就在我们的新闻里。
江亭案让我想起那些家暴反杀案。比如几年前的于欢案、还有去年某地“被家暴多年后反杀无罪”的判决——每次舆论都分成两派:一边说“为什么不提前报警离婚”,另一边说“报警有用她还会死吗”。站在安全区的人,永远要求别人保持冷静。
而李沐风案与渔场事件,类似新闻评论里总有人说“没必要下死手”,可真到自己被围堵、被殴打、失去退路的那一刻,有几个人能算好分寸?刀下留情,在生死面前是最奢侈的道德要求。
看完这部电视剧,让我想到经常发生的互殴案——两人争执后,即使一方先挑衅并把对方打到流血,只要还手反抗,就被定性为互殴;还有那些碰瓷案,导致现在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如果法律连这种正当防卫和助人为乐都不能保护,那它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正当防卫》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把问题留给观众:
到底什么才算正当防卫?
在慌乱、恐惧、绝境里,谁又能真的拿捏好“分寸”?
当我们坐在安全区里指点江山时,有没有想过,身处险境的人,根本没有从容思考的余地?
这部剧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它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与其苛责当事人多算一招,不如让制度和社会,少逼他们走到那一步。毕竟,没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站在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