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评说

《以法之名》观后感:法治觉醒与人性博弈

发表于2025-10-07 08:3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以法之名》观后感
刀刃向内的正义:《以法之名》里的法治觉醒与人性博弈
当洪亮在堆满卷宗的办公室里,反复比对 “万海案” 的审讯笔录与物证清单,指尖划过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 的可疑标注时,《以法之名》用这样一个充满专业张力的镜头,撕开了司法系统自我净化的神秘面纱。这部聚焦检察侦查职能的涉案剧,没有重复《人民的名义》式的官场反腐叙事,也未陷入《狂飙》的扫黑猎奇套路,而是以海东省检察院复查涉黑案件为切口,在法律条文的刚性与人性选择的柔性交织中,完成了一场关于 “法治信仰如何照进现实” 的深刻叩问。它像一柄精准的手术刀,既剖开了司法系统内部的沉疴,也照见了执法者在权与法、情与理中挣扎的灵魂,让观众明白:真正的法治文明,不仅在于 “扫黑除恶” 的雷霆之势,更在于 “向自己人亮剑” 的勇气与坚守。

剧集最鲜明的突破,是将镜头对准 “检察侦查” 这一法治新领域,实现了涉案剧的题材升级与深度拓展。2018 年刑诉法修改后,检察机关对司法工作人员十四类职务犯罪的侦查职能,在影视剧中始终缺乏具象呈现,而《以法之名》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不同于公安剧里的追凶缉拿,这部剧的戏剧冲突更多藏在审讯室的语言交锋、卷宗里的细节漏洞和审批流程的权力制衡中:洪亮团队为核实乔振兴 “自杀” 真相,反复调取看守所监控的帧级画面;郑雅萍在法庭上通过质证,戳穿虚假证言背后的司法舞弊;办案组顶着 “干预办案” 的质疑,坚持启动对同级司法人员的侦查程序。这些情节精准还原了检察侦查 “监督者的监督” 特质,正如导演傅东育强调的,“不能穿着检察服做公安的事”。更难得的是,剧集将个案侦查与制度演进相结合 —— 当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挂牌的现实新闻与剧情同频共振时,虚构故事便有了沉甸甸的时代分量,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我国法治建设 “自我完善” 的真实进程。

立体复杂的人物群像,打破了涉案剧 “非黑即白” 的脸谱化困局,在人性幽微处见深度。主创团队走访上百位检察官后塑造的角色,个个带着 “人间烟火气”:张译饰演的洪亮绝非 “高大全” 的英雄,他深谙职场规则,会因岳父的保护伞身份而犹豫,会在家庭压力与职业操守间辗转,甚至坦言 “五倍薪资说不定就动心”,这种 “不完美” 恰恰让人物落地生根;李光洁塑造的李人骏更具张力,他为升职推进存疑案件,却在关键时刻暗中传递线索,其行为游走在正义与私利的灰色地带,引发观众对 “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 的持续争论;蒋欣饰演的郑雅萍则跳出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审讯时寸土不让的专业锋芒与同事困境时的默默支持形成反差,精准诠释了当代检察官的 “知识分子气”。即便是配角也各有逻辑:张文菁从蒙冤者到正义追求者的转变,许言午在沉默与觉醒间的摇摆,都不是简单的 “工具人” 设定,而是司法生态中不同选择的缩影。这种 “让每个角色都带着矛盾” 的创作,让剧集超越了 “正邪对抗” 的表层叙事,触及了 “人性如何在制度中自处” 的深层命题。

对 “法治精神” 的具象化诠释,是剧集最核心的价值输出,让法律信仰不再是抽象口号。全剧通过多个真实案例的改编,将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知的司法实践:王春祥为嫌疑人争取给父亲上坟的机会,展现了 “法理之外有人情” 的司法温度;办案组拒绝为 “凑数” 而扩大打击范围,践行了 “不是黑恶一个不凑” 的精准司法理念;乔振兴为追查真相牺牲,最终沉冤得雪并被追授模范检察官,印证了 “正义或许迟到但不会缺席” 的信念。更深刻的是,剧集没有回避法治进程的艰难:洪亮团队不仅要面对黑恶势力的威胁,还要承受 “内鬼” 的掣肘、舆论的质疑甚至体制内的阻力。当他们在证据不足时拒绝刑讯逼供,在人情干扰下坚持法定程序,这些看似 “笨拙” 的坚守,恰恰是法治精神的精髓 —— 它告诉观众,法治不是 “快意恩仇” 的爽感,而是 “即使走得慢,也要走得正” 的执着;不是 “权力碾压罪恶” 的强势,而是 “用规则约束权力” 的智慧。

然而,这部诚意之作仍难掩瑕疵,叙事失衡与人物弧光的缺失成为其 “高开低走” 的关键。后半程剧情明显乏力:关键证据依赖反派内讧暴露或受害者亲属提供,而非办案组通过专业侦查获取,削弱了检察侦查的专业性;洪亮的成长转变过于仓促,直到大结局才与保护伞岳父决裂,此前的犹豫彷徨未能转化为清晰的成长轨迹,让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郑雅萍等配角的背景铺垫不足,人物形象始终停留在 “专业锐利” 的符号层面,缺乏立体维度。此外,过度使用闪回手法、部分情节逻辑疏漏等问题,也消解了前半程建立的叙事张力。这些缺陷提醒我们,检察剧的创新不仅需要题材突破,更需要在叙事节奏与人物塑造上精雕细琢 —— 毕竟,观众对法治题材的期待,从来不是猎奇的案件,而是在严谨叙事中感受到的正义力量。

收官时,洪亮站在检察院的国徽下,将整理好的卷宗轻轻归档,阳光透过玻璃在 “司法为民” 的牌匾上投下明亮的光影。《以法之名》最动人的突破,不在于揭露了多少黑幕,而在于它让观众看见:法治的进步从来不是某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群 “会疲惫、会犹豫却守着底线” 的普通人,用专业与勇气一点点推动的;正义的实现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狂欢,而是在卷宗里的每一次核对、法庭上的每一次质证、困境中的每一次坚守里,慢慢生长的。它像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既普及了检察侦查的专业知识,更传递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核心信仰。或许正如剧中所说,真正的法治文明,是 “即使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也要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 这,便是《以法之名》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思考。

返回影视剧评说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白月梵星》观后感
  • 下一篇:《许我耀眼》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