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评说

《命悬一生》观后感

发表于2025-10-28 09:44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命悬一生》观后感
前两天追完了《命悬一生》,我是一个电视剧爱好者,感觉这两年能给到我心灵触动的剧,都不及这一部来的猛烈和深刻。口碑上来讲,它可能不如《沉默的真相》、《漫长的季节》等,但是对人精神上的冲击之大,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也许是上头了,我想,我要表达下。

先夸夸各位的演技吧,真的都不错。

黄轩的演技第一次征服我是在《莫斯科行动》,不是说其他参演的作品呈现的不好,而是在《莫斯科行动》中,他的狠辣真的让我在影院中不寒而栗。尤其是音乐会后跟踪一对夫妇回家的那一段,我就在想,无论如何,我都要与人为善。在《命悬一生》中也是可圈可点了,为爱情出逃的稚嫩、被工友“带坏”的羞赧、逃亡时的委屈、行善时的真诚、知道小军假死真相时的破碎(强烈对比小军夫妇给他过生日时的幸福)、布局时的决绝、投案后的狡诘,以及最后的最后,终于知道,其实警方只是把他作为谋杀包德胜的嫌疑人做调查,而真正杀死包德胜的正是他杀死的倪向东,真的崩溃了。

李庚希是我觉得内娱几个有灵气的年轻女演员之一。印象最深的桥段是给徐庆利过生日那段,当徐庆利讲出三人真正的交集开始,她便打定了除掉他的主意,当时眼神里有隐忍、有决断、甚至还有一丝不屑(毕竟已经杀过两个人了)。现实中,彼时的情绪应该也是很复杂的,我觉得剧中微表情的处理和演绎的还是挺好的。

白羽帆,我看过他的《繁城之下》、《城中之城》、《护宝寻踪》,多多少少都有点资源咖的气息。感觉《命悬一生》可以刷新下印象了。他把一个缺爱的人为爱不顾一切的行为、情绪都给出来了,还是挺饱满的。小时候,有类似的邻居吧,我看到曹小军,像是看到他们模糊的脸。

张哲华,除了《少爷和我》,我只看过《凡人歌》片段。孟队作为警察的敏锐、作为队长的温暖都很突出,甚至自身的喜剧天赋化作剧中的诙谐,一点也不违和,感觉这就是一个刑警队长日常该有的样子。毕竟为了戏剧张力,我们见过太多极具个性化的刑警队长了。

再说说角色。

徐庆利真的是被架着的一生。先是被宝珍架着放弃了稳定,再被工友架着去了“洗头房”,又被冲动架着大放杀人的厥词,然后这一切架着他杀人、逃亡、再杀人、再逃亡,终于踏上了悬而又悬的人生末路。如果,他在被包家追杀的时候就选择去警局说明情况,那后面的故事一定是另一番景象。但他就是他,一个冲动、好面子、口无遮拦的徐庆利 。好在剧改没有像小说一样暗黑,没有让徐庆利变成彻底的恶魔,他至少还保存了对天保的良善。徐庆利是聪明的,但不是真聪明。

离不开你还走,这么说只是太爱面子了……
吴细妹是被推着不断反杀却最终害了自己的一生,这个角色太复杂了。她那么可怜,甚至在她杀死郭阿弟和倪向东的时候,都有那么一点子情有可原,可怜,却可恨不起来。她为什么不能像宝珍一样选择逃离呢?她每每深陷泥沼中,都在选择用偏激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自杀到杀他,吴细妹是坚强的,但不是真坚强。

曹小军是被爱裹挟的一生。他太缺爱了,别人一点点的友善,他便奋不顾身、义无反顾了。有个小情节,吴细妹被打到流产,倪向东自己都放弃抵抗了,他依然为了兄弟和自己暗恋的女人“挺身而出”,大有为他们报仇雪恨的架势,但是无奈对方人多势众,而他形单影只,也只有被追打的份儿,而恰巧又看到倪向东的冷眼旁观,即使是这样,小军都还没有放弃这段兄弟情。有人说小军是恋爱脑,我觉得不是,只是那份本来厚重的兄弟情被慢慢冲刷干净了而已。曹小军是缺爱的,他是真缺爱。

最后,说说感触吧,有点乱,赶哪儿说哪儿。

看完剧,我有个疑问,人的一生,可能有几个重要的节点,从而踏入不同的结局,那么在每个节点,我们到底有无选择,该怎么选择?

我总觉得,无论怎样的人生,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选择的,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不对,再好的开端都没用。这个底层逻辑,我也理解为认知。

我觉得剧中三位主角的悲惨命运都是基于认知的局限。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基于人物的认知,只能做出剧中的选择。朋友说这样的分析,是带有上帝视角,我起初不认同,但回过头又想了想,确实是这样的。一是一个人无法百分百的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二是观众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去做各种选择的演绎,而现实可能真的就是一瞬的选择,完全出于本能。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提示我们,不要冲动,像剧中孟队妈妈时时提醒的那样,走一步想三步。另外,不要困于已有的认知,提升自身认知,哪怕在混乱紧迫的情况下,也许能做出相对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提升(有时候,人生就是一种概率,我觉得)。

但是也提出一些问题,我们有无意识去提升认知?有意识的话,我们有无资源去提升认知?有资源了,我们是否就能提升认知?

有无意识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有意识的话,我想以现在的公共资源建设,我们是有资源的。比如我的住所附近,就有公共的图书馆,在我待业的时间里,漫漫的岭南苦夏,哪怕顶着一路的烈日,但在踏入图书馆的那一刻,自然清净下来。哪怕只是翻翻报纸杂志,只要带着脑子,我想,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进益的。就像是,我哪怕翻起一本时尚杂志,我在看到某张图片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些穿搭灵感,盘活了压箱底的一件衣服,我便少了一些购物的冲动,减少一些待业的经济压力,也或者这个灵感让我在未来的某次面试形象提升,多了些成功的概率。我会很满足于这些小小的正向能量,当它们汇集凝聚,我想总归是好的。这也是我每每有了沉沦的念头,都会分化出一个正向的小人儿去为自己鼓劲。虽然我也依然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但是我必须给到自己这样的希望。有光,才会向着光的方向前行。

认知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充满生活的角角落落,我很难想象,在有意识、有资源去提升认知的前提下,为什么会没有结果。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在期待一个爆发性的结果,这可能确实太难了。普通的生活大多是润物细无声的,这种认知提升可能也是。我很喜欢剧里对宝珍的成长的刻画,包括她的结局。剧情里没有营造什么大富大贵、翻身大女主的戏剧人设,在传统的社会认知中,似乎只有有钱有权才是成功,可我觉得,平凡平淡平安也可以是。她在剧中看上去是幸福的,但也只是这样,我们中的大多数,何尝不是就只要一点点幸福呢(幸福也都是相对的)。

对比之下,徐庆利虽善良,但却冲动、爱面子、没有边界与底线,如果他足够幸运,一辈子遇不见什么事儿,便是众人眼中善良的老师、孝顺的儿子,还可能是体贴的丈夫、亲和的父亲。但是命运的齿轮,就在他离开这个稳定的环境而变得愈发的离谱了。但是,如果,在宝珍的影响下,或者在宝珍的提示下,他做出一些正向的行为,即使最后依然未能与宝珍继续走下去,会不会又是一番完全不同的人生呢?

不是人过的不好是因为认知,我们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能不能走出这种不好,怎么走出这种不好,更多的取决于认知。

有些人总是幸运的,但是没有人能提前预知自己的幸运,也没有人能保证一辈子幸运,所以,我们得武装自己的头脑,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认知自己的有限,守住自己的底线,提升自己的上限,总归差不到哪里去。

PS:看剧,尤其是悬疑剧,真的要屏蔽剧透,关闭弹幕啊!剧中也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去品味琢磨,有时间的话,打算二刷了。都去看吧~都去看吧~
返回影视剧评说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喜人奇妙夜2》第五期下观后感
  • 下一篇:《十八岁太奶奶3》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