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评说

沉默的荣耀观后感:与战友同生共死的沉默回答

发表于2025-11-03 09:5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沉默的荣耀观后感




我们这代人,似乎总在寻找“最佳答案”——哪条路最稳妥,哪种选择最有利,如何在竞争中保全自己。然而,当我用十几个日夜看完《沉默的荣耀》,在泪水模糊中,我看到了关于“如何活着”的另一种答案。那是一种在生死抉择面前,毅然选择与战友同生共死的沉默回答。


剧中,吴太太和孩子们、阿美本可安然离去,却选择留下;吴石将军在战友掩护下有机会生还,却转身走向危险的战友。每一次选择都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被功利思维禁锢的心脏。

我忽然明白了——他们选择的不是死亡,而是“同在”。在那个信仰比生命更重的年代,“同在”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枪口前的掩护,是刑场上的微笑,是明知前方是深渊却毫不犹豫的并肩前行。这种选择超越了生物求生的本能,抵达了精神存在的高度——我与你同在,不是因为有利可图,而是因为你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孟子那句“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曾经这只是需要背诵的文言文,如今却有了血肉。剧中人用生命诠释:当“义”成为生命的底色,“舍生取义”就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典故,而是灵魂最自然的选择。

反观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精于计算的时代。从选科就业的利弊权衡,到人际交往的成本核算,我们习惯了将一切量化比较。这种思维让我们更安全,却也让我们更孤独。当每个人都在计算自己的最优解,谁来实现集体的最大值?当“同在”成为一种奢侈,我们是否在精致的利己中,丢失了更珍贵的东西?


那些选择“同在”的人,他们真的离开了吗?吴石将军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但他的选择化作基因,融入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当我们今天面对不公敢于发声,面对弱者伸出援手,面对原则坚守底线——这不正是他们“同在”精神的当代回响吗?

他们用生命回答了“如何活着”——不是苟且地存在,而是有尊严、有温度、有担当地去爱,去坚持,去守护。这种选择让个体的生命融入更广阔的存在,从而获得不朽。

剧终时分,我望向窗外繁华的街道,突然懂得: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源于当年那些选择“负重前行”的灵魂。他们沉默的选择,成为今天最响亮的声音;他们毅然留下的身影,化作我们民族精神星空中最恒久的坐标。

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他们给出了关于“同在”的终极答案。而这个答案,需要我们用整个生命去倾听,去传承,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
返回影视剧评说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烟火里的温暖羁绊 ——《家有儿女》观后感
  • 下一篇:折戟沉沙亦有情:《折腰》里的爱与家国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