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2000字

发表于2018-05-20 08:38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谭 绩

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好的电影应当贯彻着“人”的思维方式,体验、叙述、反思着人的生命行为。能够长时间占据一个人的心灵,并给观众带来深深的社会思考的影视作品不可多见。然而,《一个人的课堂》就是这样一部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感悟和思考,并让人流泪的电影作品。

《一个人的课堂》是衡阳籍导演李军林执导的一部反应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李军林一次乘车经历。有一年,李军林坐绿皮火车过年回家,因车票紧张,没有座位,于是在过道里蹲了一晚上。在李军林旁边的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坐在自己的蛇皮袋上,袋里面是棉被。五十多岁看起来像七十岁的人,粗糙的手指头缠着一小块纱布,渗着暗红血渍。他没有手机玩、也不抽烟,旁边是乌烟瘴气的烟草味道和来来往往的呵斥声。老人呈现出沉思的状态。李军林和他攀谈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邵东的,以前是老师,民办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后来没得教了,只好跟村里人出来打工,搞铁路护坡。那一刻,李军林肃然起敬,心里非常难受。他想象两人如果在一个地方的话,自己肯定会是老人的学生,老人也会是自己的老师,一个威严的老师。透过老人面部轮廓,李军林想象他拿着教鞭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扯着长长的声音背诵古诗词的样子。李军林觉得要把他写进电影,这就是李军林创作《一个人的课堂》的初衷。
2013年3月,《一个人的课堂》在江西省宁都县开机拍摄。拍摄过程中,剧组在南昌、赣州及宁都300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精选了10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历经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本片才算大功告成。由于影片选择的全是江西本地的演员,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电影增添了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纯朴浓郁的乡情带给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那些古村的老屋、田地、树木、流水充满了真实感,在暴雨中挪动课桌的情景,更是直抵观众柔软的内心。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的都是生命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状态。我们看到的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的关注 。
《一个人的课堂》以一种灰色的基调,开始纪实性地叙述。这种灰黑的画面调子,无疑带给人一种沉重感。影片一开始就以全景的镜头描绘出西甲村的环境状况。躲在幕后的导演李军林先生,冷峻地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一推送到我们的面前。观看电影,心中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因为,跟着李军林先生的镜头,我们目睹了西甲村的荒凉与冷落,目睹了西甲村小学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学生的教育现状。我们感受到了代课老师宋文化内心的孤独,并切心体会到那种锥心蚀骨的痛。
教师宋文化(孙海英饰),在山区小学代课36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学生随父母打工去外地上学,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王乃训饰)。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的命运,于是与老师宋文化交织在了一起。
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在一个祠堂里开展的。升国旗的旗杆是村长从山上砍下来的竹子。红旗是村长从镇上买来的。宋文化在同一个教室给五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随着愈来愈多的村民进城务工,学生们都相继随父母远去。教室里只剩一名学生,宋文化仍坚持帮助这位学生完成了小学的学业。严格算起来,宋文化不是一个老师,连民办老师都排不上号,他只是一个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代课老师。每月拿着500元工资。微薄的工资,令他买不起一套像样的家俱、一件像样的衣服。但是,宋文化并没有因为贫穷放弃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始是全校五个学生,三个年级,都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举行全校升旗仪式是雷也打不动的事情。由于学生的流失,升旗变成了宋文化和学生唐明明两人之间的神圣的事情。最后,唐明明因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无法到校学习,宋文化一个人也举行了升旗仪式。宋文化是贫穷的,但又是富有的,因为他心中装满了对祖的爱,对学生的爱。宋文化性格有点因循守旧、固执得别人很难动摇他的信念。但是,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却是那样的满腔热情,对待自己的学生,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哪怕面对的只有一个学生,他仍然是一丝不苟地准时上课,一本正经地奏国歌、升国旗。他孤身一人,坚守显得有些荒谬,却让我们的心莫名地痛了起来!
在老婆再三劝说下,宋文化决定去广州打工投奔女儿。西甲村最后一名学生——唐明明跑步前来为他送行,宋文化却没有勇气扭过头看一眼学生纯真而又渴望的眼神。然而到了车站,宋文化还是放心不下学生唐明明,让老婆一人去了广州,为了肩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自己毅然返回了村庄。
《一个人的课堂》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都夹杂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宋文化的迂腐、执着、一根筋似的不知变通以及观众那些不合时宜的笑声加深了这种痛苦。这种痛,来自于故事中的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来自于宋文化所处的封闭落后的环境。我们可以感受到活在社会底层老百姓的生命竟然如此之轻,然而我们又从这卑微人物的身上迸发出来的爱,又感受到生命如此之重!为了心中的爱,宋文化毅然放弃了曾经的学生开出高于自己八倍的工资的邀请。宋文化的执着与坚守与城镇化过程中西甲村存在的问题不可抗拒地交织在一起,带给我们内心莫大的震撼。
当最后一批代课教师转正的政策来临时,宋文化很想抓住这一机会。他知道,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有资格站在讲台上实现心中的教育梦想。从没接触过电脑的宋文化,只能到书店买一本教材在家仔细琢磨。他是那样地努力,甚至都放弃了家里所有的农活。为了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宋文化走进了网吧,可怜的他连电脑开机键在哪儿都不知道。考场上,不会打字的他面对电脑不知所措,竟然瘫倒在地。看到这一幕,我没有笑,只有泪。因为,倒下的不只是宋文化的血肉之躯,而是他梦想的碎裂!宋文化被这个时代淘汰了,他知道即将面对他的是什么。很快一名大学生接替了他的工作,宋文化的身份又变回了农民。面对闭塞的乡村,破旧的学校,漏雨的教室,简陋的环境,这个新来的老师没能坚持几天就不告而别。当宋文化以为这一辈了可能与教书育人无缘时,上级领导又来求他继续代课。为了自尊,宋文化表示了拒绝,但最终还是没有拗过自己的内心,又走上了讲台。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唐明明年迈的奶奶在给宋老师和孙子送饭的途中被风刮倒在河里,生病入院治疗,后转入家里。唐明明为了照顾病床上的奶奶,没法来到学校上课。谁也想不到,宋文化会做出如此惊人之举,为了唐明明的学业,宋老师毅然将黑板背到了唐明明的家里为他讲课。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奶奶安祥地闭上了眼睛。从此,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参加运动会比赛。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就超越了师生情,已经形同父子。半年后,他把最后一个学生唐明明送入了当地的初中,并从每月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0元,用于资助唐明明完成学业。然后,他安心地成为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维修工。电影的最后,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繁华都市,画面也呈现出鲜艳的色彩。这与前面灰暗的颜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我们的代课老师宋文化成为了一个掏地下管道的清洁工,仍是犹如蝼蚁般地卑微地活着。
观看电影有不同层次的人,有学生、教师、普通清洁工人、知名作家等等,这些人无不被《一个人的课堂》有情怀、有温度、有责任使命、有情义所感动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像宋文化这样坚守在偏僻、落后边远山区的代课老师还有存在。他们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守护者,是这个时代最“傻”、最可爱的人。《一个人的课堂》直面城镇化过程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艺术化地表现了贫困农村的教育现状和农村特殊群体的愁苦与深情,这些都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感悟与思考。   
《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暖心之作,诠释了伟大寓于平凡、责任源自信仰的朴素真理。整部影片有点诙谐、荒谬,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格和内心,反思生活里欠缺的意义和被轻视的价值。作家慕容雪村看完影片发表感慨,我不止一次的抹泪,甚至多过了我2017看电影流泪的总和。
在影片播放长达两个小时里,让我们知道坚守与奉献的意义,让我们的灵魂在泪水中得到洗礼。《一个人的课堂》于2016年参与全球4000多部影片角逐,最终荣获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确是名至实归 。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复仇者联盟3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黑客帝国》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