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心》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19-06-01 08:54
热度: ℃
作者: 观后感
《如影随心》影评观后感
小提琴家陆松(陈晓 饰)与室内设计师文罂(杜鹃 饰)巴黎邂逅,不打不相识,彼此迷恋越陷越深。爱情之名怂恿着他们为爱再大胆一次,走出各自问题满满的情感关系。仿佛只要现任变前任,幸福就唾手可得。然而前任们也都是战士,文罂的前任郑可(华少 饰)是个理性至极的医生,陆松的前任刘娟(马苏 饰)则在情感社区开启了喋喋不休的骂战,是继续坚持对爱的信仰,还是选择放下与原谅重新开始?现代都 市情感危机在北京与巴黎街头上演。越是深爱的,往往也正是痛苦的源头,爱情,像是影子,抓不住却也离不开,如影随心…
这两日,许志安出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无巧不巧,这部电影就登场了~
《如影随心》,陈晓、杜鹃主演,讲述两个出轨男女离了婚,却终究没法厮守的故事。
《如影随心》
可惜,豆瓣评分4.4。
最初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陈晓。
看过《那年花开月正圆》,虽然剧本老套,但是陈晓饰演的沈星移令人难忘。
沈星移
风流不羁,眼中有星辰大海的沈星移,对事物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一旦认定,就非常固执,能豁出一切。
而对正义的坚持,又让他像极了骑士。
陈晓,很适合演这类角色。
所以我一看到《如影随心》,就觉得陈晓这次演得肯定不差。
他饰演的小提琴家陆松,也是一个不羁的角色——
爱上了,就能抛弃一切,即使是才3岁的儿子。
陆松
艺术家的思维总是少受世俗桎梏,内心敏感单纯,感情强烈。
他爱上的室内设计师文罂(杜鹃 饰),亦是如此。
文罂
这段世俗意义上人人喊打的“自私”之恋,在两人的心中,却是圣洁而珍贵的。
圣洁到文罂容不下陆松的一点点隐瞒。
“陆松你什么事都不要瞒我。”
陆松不告诉他背后纹身的意义与前妻有关,是再正常不过的做法。
有谁会主动向现任提起与前任的海誓山盟呢?
提了才不正常。
却不想,一次隐瞒,引来了文罂次次的怀疑,和越来越频繁的跟踪......
“我以为我们之间没有秘密,我们是一体的。”文罂说。
她也容不下这段感情中一点点的不美好。
文罂
陆松前妻刘娟(马苏 饰)在网上晒自己被抛弃的全过程,文罂本可以不予理睬。
但她偏要看,越看越入迷,屡屡在陆松面前提起刘娟的名字。
甚至引用刘娟的话攻击陆松。
“你是不是后悔和刘娟离婚了?”
“你是不是后悔和刘娟离婚了?”
最终,陆松忍无可忍:
“如果你一天到晚在琢磨这些,那咱俩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咱俩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不是陆松喜新厌旧,或忘不了前任,而是文罂太不成熟。
她要纯净至极的爱,永不消磨一分一毫的爱。
可知,这世上本没有百分百纯的东西。
再亲密的人也需要隐私空间。
再契合的两个人,也终究会有差别。
因为,那是两个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思维。
最终,他们留给彼此的,只剩背影。
同床异梦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过瘾——
看,小三终究没有好下场。
但仔细一想,这部电影,实则是打着“出轨”的幌子,讲述爱情的泥淖啊~
文罂的前夫,虽然和文罂三观、兴趣皆不同,但他有一句话说对了:
“我们的身体承受不了高浓度多巴胺的刺激。”
为了保护身体,大脑会下令减少多巴胺的分泌。
为了保护爱情,我们也会选择减少感性,增加理性。
但文罂要的是纯动物性的感性。
这既无法长久,也不高级。
更脱离世俗社会。
相较之下,陆松更入世一些。
他仅仅把音乐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带有“除了这个不会别的”的无奈。
而文罂,她的工作是室内设计,但她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她在自家墙上纵情挥洒,那一朵朵明艳的罂粟花,是她对艺术熊熊燃烧的热情。
罂粟墙绘
虽然全片都在强调,偷情之人更怕被骗,更容易看穿对方的技俩。
但,我只看到了一个极度不成熟,甚至有些神经质的女人,亲手毁掉了自己抛弃一切换来的爱情。
文罂与前夫
当然,我也不认同从一而终式的婚姻。
有谁规定,一开始热烈燃烧的爱情,就是正确的?
人的认知会随着阅历增长而改变。
如陆松与前妻,文罂与前夫,渐渐明白彼此不适合。
婚内出轨固然不对,但终究,他们还是选择斩断与丈夫(妻子)的关系,抽身离开。
难道不比那些两边都不肯放手的人好上太多?
难道要因为年少的不成熟而捆绑一辈子么?
陆松与文罂
所谓“从一而终”,不过是古时为了稳定社会,保证繁衍的一种手段。
禁忌之恋,在解除禁忌之后的发展,在国产片里本是一个相对新颖的题材。
但剧本的零碎、肤浅,和杜鹃空白僵硬的脸,生生葬送了这部电影。
也葬送了陈晓精彩的表演。
杜鹃
这种不打上片名,就是一张时尚杂志标准配图的剧照,充斥全片。
电影中所处可见的T台走秀
这种酷似T台走秀的行走,几乎成为了文罂的标配。
更别说走马灯式的换装。
就像豆瓣网友说的,这快成了杜鹃的超模大片秀了。
至于剧情,我很怀疑,编剧是否写过剧本?
还是,只是一些概念的堆叠?
杜鹃全片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原本需要用神情传递的心理活动,全部用旁白代替。
霍建起导演居然还称:
“此次拍摄光剧本准备周期就长达七年之久。”
对不起,这句话,已经快成为一个笑话了。
对比将禁忌之恋讲到极致的日剧《昼颜》,我们这部,简直就像一个MV,或广告短片。
2014年日剧《昼颜》
《昼颜》是怎样抓住人心隐秘和人性暧昧的,怎样细细打磨剧本的,我想不用多说了。
那是一部能让人体会另一种人生的剧。
而《如影随心》,连起码的入境,都做不到。
如此,就不必去看了吧。
如果用作文的标准来判断,这是一篇贴近现实生活,时不时有金句,通篇文笔美轮美奂,却中心思想不明确的高级散文。
我喜欢男主女主的气质,当陈晓拉响小提琴的时候,杜鹃穿着大红衣服走过广场的时候,我瞬间相信了这个故事的设定。这样的男子,这样的女子,注定会有人愿意为他们飞蛾扑火,宁愿拆散曾经的承诺也要拥抱那份梦幻迷离,注定要谈一场旁人口中传奇的爱情。杜鹃,一个每一帧都具有文艺气质的女人,她走在路上都是风景。让我想起了王家卫镜头下的王菲,只凭气质就能如此动人。
马苏的角色很接地气,一个文学系毕业的教师,有在床上念诗的奇怪癖好,神经质却又不乏犀利,一句句追问问得陆松文罂哑口无言,颇有灵魂拷问的意思,说起儿子,眼里的泪花很真实,怪不得弃妇日记点击量如此之高。
现代而时髦的话题,所有人物都妥帖,霍建起这样的五星级导演掌勺,这本是一盘备受期待的大餐,却少了一丝震撼的味道,与经典失之交臂,令人惋惜。
问题在哪?
我觉得是主菜配菜不分,味道有些混。
要么定位家庭伦理剧,两对小三,就像陆松说的,是偷情的贼,那么最戏剧化最刺激的部分在于偷的过程。尤其男女主双出轨,双方如何在各自原配的追击下约会出轨,想必其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和手段,充斥着谎言与泪水,同时也要面临对原配爱恨纠缠和家庭的愧疚。这一段才是最动人心弦有戏剧冲突该着重表现的部分,也是最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的部分。当男女主双双离婚上岸后反而不能在一起,不是不可以表现,这时期的主题天然不具备上述主题的吸引力和冲突感,可以最后一笔带过交代一下体现天道好轮回。可惜,最精彩的引人思索的部分却全部以马苏回忆,旁白叙述的方式进行,不免隔靴搔痒。
或者,导演可以大肆发挥杜鹃陈晓的文艺感,拍出类似《花样年华》那样婚后遇到致命吸引的主题。陆松文罂,作为已婚男女,遇到致命吸引,难道没有想过抗拒?没有想过责任?陆松面对孩子的无言,杜鹃吃苹果流泪,想必不是草木般无情,但是遇到那个吸引的人,又无法抗拒,文艺,禁忌,深情,美丽,加上美好的巴黎,如磁铁般抗拒又吸引,一切令人动容,具有巨大的戏剧张力,《花样年华》《廊桥遗梦》……无数经典电影牢牢抓住了这个冲突拍的动人唏嘘。然而在这里,观众们看到男女主似乎毫无挣扎就在一起了,并没有看到他们的道德感,很难对这样的爱情生出同理心。
现在讨论情感伦理,大家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自己的立场,屁股坐哪边是最重要的。电影要引起讨论,也是一样。然而导演在这部影片,试图用一个暧昧的立场做到面面俱到,既表现狗血接地气原配视角,又表达高大上爱情文艺视角,还要体现男女主双双上岸后的互相猜疑,想要兼顾的太多,导致冲击力都不够。大家看完电影,想要同情原配吧, 似乎原来的婚姻本身一言难尽,想要同情男女主吧,他们飞速在一起颇像一对狗男女,想要责备出轨吧,整部电影男帅女美一帧帧摄影级画面又让人舍不得下口。总之,屁股都左摇右摆坐不下去,遑论对内容进行更深讨论了。
主题的暧昧不明,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很多地方都触动到点了,偏偏就距离经典差那么一点点——没有能全部串起来靶向鲜明地给予观者心灵震撼一击,观者回忆起来,只感受到一地华美的鸡毛,不过也许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婚恋纠葛中的男男女女都或多或少有自身的问题,不值得同情,狗血却还不华美,一地碎碎叨叨的鸡毛。
Ps:说实话4分多有点恶意了,霍导的电影光摄影就能值回这分数,真实舒缓的叙事节奏也甚合我心,片子看完还是很多点值得回味的,后劲很大,是一场美的享受。我非常喜欢片中歌剧部分,原来歌剧可以这么有趣,配合男主表情,将那种对女人充满疑惑无奈但又有爱的感觉表达的非常到位。男女主真是太有魅力了,如果我是马苏饰演的角色,遇到这样一个搞艺术的也无法抵挡!
霍建起的《如影随心》看完,小吐槽:
美术、摄影和音乐超棒!!!
杜鹃的每套衣服都太好看了叭!!!
but…
院线电影,主线用矫情的旁白讲故事有点low,让所有的纠葛都太浮于表面了,像是生怕观众看不懂,于是就用生硬的朗读腔吼给你。
之前看到豆瓣上说,陈晓演得太“欲”了,现在觉得岂止是“欲”,简直是演了一只人形泰迪,天蝎座的吧?
台词不多但是有几句挺精彩的,比如被前妻骗回家之后,说“你要是再写下去我们真的完了”(记不清完全原句了)大猪蹄子本蹄的感觉了~
唯一的笑点是华少扮演的杜鹃前夫说爱情的原理,反正就是求速度的嘴皮子功夫嘛,但是好像只有我笑了,人物性格应该是处女座吧😂
还有,杜鹃的文罂能那么矫情,双子座或双鱼座?一看就是有钱又能被保护,文艺但压抑的人妻遇到人形泰迪,身体的所有热情被点燃,但爱情就是一根仙女棒烟花而已,迟早会再次沉寂,让人忍不住感叹:有钱真好啊,有钱真好,有钱之后,失恋了能去巴黎哭,去象鼻山哭,去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哭,还能带个小奶狗!!!
陈晓“前妻”应该是白羊座或者狮子座吧,艺术来源于生活啊,写作者最有血肉的写作方式就是“出卖自己”。
前几天提到了关于“恋爱”的话题,我说:出于目的性的去寻找,无异于为了恋爱而恋爱。
其实在我的视域中,婚姻也一样。如果把婚姻当作是必经之路,把它当作是可以填补人生的一种东西,进而去憧憬它,渴望得到它,我觉得这就太可悲了。
我的态度一向都如此:凡事顺心,完满,那都是运气。凡事糟心,残缺,这才是必然。
可是好像很多人都把这两个关系搞反了。
今天去看了《如影随心》,看陈晓和杜鹃两个双双出轨的人,在一段新建立起的感情中挣扎,如临业火。最后,终究还是没能战胜过内心。
有人说这是“爱情的试金石”,倒不如说这就是现实。它把现实中被掩藏起来的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撕碎,抛出来展现给你看。
马苏作为婚姻的受害者,是那个表演的最出彩的,把那种「我他妈就豁出去了」的那种心态诠释的淋漓尽致。
记得之前看过一段余秀华的视频,她在里面说道:
“喜欢没有错,结婚也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能先把婚姻当成了自己的归宿。我们可以爱,可以无私奉献,但是一定要在退的时候不能无路可退。”
而马苏饰演的那个被出轨的对象,就是把自己逼到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地步。她太相信爱情,太相信婚姻,所以在得知另一半出轨时,她整个人是彻底崩坏的。
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在她心中那样一个有魅力又爱他的男人,会弃她不顾爱上另一个人。
换句话说她就是那种在婚姻里完全失去理智的人。
所以我说,要尽早明白的一件事就是:
「一样东西,它能怎么样成全你,就能怎么样毁掉你」。
婚姻自然会带给人以充盈和快乐。但当你确定选择了它时,就必须要有承担得起它破碎,或者给你带来痛苦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要去时刻提防,如履薄冰。而是要事先做好心理预设,真的不要一根筋的去相信“永恒”。
它带给你快乐的时候,你便尽情去享受,也要心存感激。但等哪天它将毁掉你的时候,你也要能够受得起,不至于措手不及。
也许是我近乎病态的悲观吧,总之我是不会相信“永恒”存在的。但当然,我也从不会去怀疑这个过程中每一份真心的。
喜欢时的热烈是认真的,疯狂也是认真的,以为会长久也是认真的。但不爱时的决绝是认真的,歉意也是认真的,想全力摆脱也是认真的。
就像斯诺依花说过的那句:“从不质疑任何真心,因为真心本来就瞬息万变。”
尽早参透这一点,并不是要为了背叛者开脱。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在遭遇背叛时,尽最大程度地削弱自己的失望值。
当然,尽管如此,我也还是会相信爱情和婚姻的。只不过这种相信,是一种「辩证」的相信罢了。
片尾出现一画文字:“我们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付出代价,在犯错和纠错的交替中成长。但生活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可以概括的,不管未来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一画文字之后是一系列人物画面(并同时出着字幕),后悔与男一离婚的女二与别人办了婚礼,比女一小五岁且无论女一婚否都一直追的男二与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孩欢快地骑着单车,女一怀着男一的孩子躺在医院的移动床上,男一拿着其职业符号小提琴奔跑在路上……这一切说的是,生活还在继续,一切未知。承接了那一画文字的“不管未来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个结局挺温暖。这个点题也挺好,不过,是技术上。那么内核上,这个题点得好吗?
笔者看来,作者们应该有更好的内核选择(之所以说“作者们”是因为影视作品内核往往是导演监制出品人发行方审核者等等的综合意见,本片18年8月的一次延期就是明证)。有两个。就在片中。一个是对人类的生物性分析。一个是对人类的心理性分析。
为了清晰,先复盘内容……
巴黎,浪漫之都,一个小提琴手,一个室内设计师,两个浪漫职业的人,偶然邂逅、结识、一起游玩、熟识、亲热、回北京租房、谈结婚并定了日子、吵架、再吵架、分居……然而,故事其实没这么简单,故事如果这么简单,那么又是一个婚前花前月下的浪漫与婚后(准婚后)茶米油盐的混沌的对比的故事——其实这个角度看影片也是可以的,毕竟影片对于两个主人公关系转变(情侣到准夫妻)后与关系转变前的相处状况还是着了墨的,比如,对于一枚钻戒,女主内心独白“情侣送,想到的是感情;老公送,想到的是价格”,再比如,两人关系递进后,男主开始要求女主学烧茄子因为自己爱吃 ,还嫌弃女主不收拾屋子——然而影片不单叙写了这些,而是更多着墨在两人是各自已婚后相爱并各自离婚并因男主前妻在情感社区写《弃妇日记》而使女主有机会阅读男主出轨全过程而导致女主陷入疑心男主欺骗自己甚至再次出轨的漩涡且同时男主确实欺骗过女主的过程。
于是,如前述,影片如果落脚在对人类的心理性分析就挺好,就是男女主台词的点题——“我们共享了太多秘密,太熟悉彼此的作案手法”(大意)以及“是不是我们曾经骗人,所以就更担心自己被骗”(大意)。如此的话,技术上只需要剪掉最后的一画文字和一系列人物画面而把这两句话剪辑到片尾女主独自坐在象鼻山对故事的回顾中去。当然,同时意味着故事的结局是两人无法再信任彼此而无法再在一起。做成该内核之后还有一个好处是,片名紧密贴了内核。
又如前述,影片如果落脚在对人类的生物性分析也挺好,就是女主前夫的台词的点题——“爱情只是多巴胺的作用。但是我们的身体负担不了太多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于是大脑会想办法抑制多巴胺,也就是说,爱情维持不了多久”(大意)。如此的话,技术上需要操作的是给男女主关系递进后茶米油盐的混沌多着墨一些而使其与两人的猜忌并列成为分居原因而以此体现“爱情维持不了多久”,并同时修改结尾一画文字的内容,而一画文字后的一系列人物画面可以继续保留。那么故事的结局还是与原来一样——生活还在继续,一切未知。
以上两个内核的共同好处是,一比原内核更贴内容,二比原内核更具科学性。
基于以上——笔者对点题的“题”的一点点不满意——而对本片打四星半(系统不让打半星所以四舍五入)。其余技术都是不错的,编(到位的台词)、导(适时的摆拍)、演(渣男的陈晓和杜鹃的含泪欲滴)、剪辑(适宜的插叙)、美术(风格统一的高饱和度的暖色调的服化道给人以温暖的爱情小品之感也就是不苛责人物只讨论现象)……
最后,怎么是“渣男的陈晓”?不是说好了“苛责人物只讨论现象”吗?对,通篇是如此风格和态度,所以出现的渣男一幕应该是bug,即,男主与女主决定结婚后出现了男主与其他女子贴身合奏小提琴且男主很享受的画面,于是,渣男了(一次出轨后再次疑似或即将出轨)。其实这一幕想表现的是男主与其他女子在正常社交场合的正常欢乐在女主眼里却起了疑,然而这个“正常欢乐”其实很难很难演,影片里的表现就过了一点点,可能是陈晓没把握好(正好说明陈晓可以演渣男),也可能是导演没调动好,不置可否。写到这,又想到,或许那一幕表现得其实是正确?其实本片男主人设就是多变或容易被种种原因诱发多变?放在剧情里也说得通,放在内核里也不影响什么。那么,渣男男主就定了——在笔者的世界观里多变(人孰无过,但被原谅总得有次数吧?)或容易被种种原因诱发多变(人孰无过,过孰无因?)都不能算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了。
最后的最后,本片也可列入“婚前片单”。想清楚再结婚,是对彼此和背后两个家庭和将出世的孩子负责。
文/梦里诗书
对禁忌之恋的聚焦,霍建起的《如影随心》虽然镜头仍旧不乏诗艺的美感,但视觉上强烈的色彩,却并没能承托出一段真正打动人心的爱恋,在“婚后遇见真爱”这一颇具争议的命题之下,电影为人所见的却只是情感的苍白和人物的尴尬。
电影以一位小提琴家与室内设计师在巴黎的邂逅为展开,或许自编自导的霍建起认为这样的爱恋才是足够浪漫唯美的,但其实就观感来说,电影故事在伊始便让人感受不到多少真实的奠基,如果说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那山那人那狗》和《暖》里,电影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真质细腻的情感,那么在这部《如影随心》里电影所缺失的恰恰是一股本当源于心的真情实感。
禁忌之恋虽然是一个异常敏感的话题,但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廊桥遗梦》到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出轨俨然都并不在是人性的原罪,反而将爱情赋予了辞喻横生的形态,而《如影随心》所希望一展的情愫也正在于此,杜鹃饰演名为文罂的设计师,若一粟罂粟般吸引着陈晓饰演的小提琴家陆松,情欲的力量使双方虽都有伴侣,但却仍深陷其中,然而这样的感情注定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迭。
伴随着电影乍看涤荡起伏的爱恋,色彩俨然成为了《如影随心》最为夺目的所在,霍建起的镜头是能带有诗意的,这种自成一派的电影风格,在《那山那人那狗》中便让人印象深刻,而《如影随心》里这种透过色彩所预求的艺术表达变的更为强烈,但这一表达在最终来看是与电影本身的情感割裂的,并不夸张的说,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蓝本支撑起电影的情感,其实《如影随心》未尝不可能会成为一部佳作。
《如影随心》的问题其实非常明显,在这部电影中让人感受不到最为起码的地气,两个仿若存在云端的人物,他们的虐恋是让人几乎无从去产生情感认同的,而在人物异常空洞的境况下,电影的台词不仅满是矫揉造作,作为主演的杜鹃和陈晓演技尴尬,都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电影情感的构建。这一问题,发生在一个曾几何时是那么善于捕捉人物情感的导演身上,确实是这部电影在色彩运用之外最为令我意外的地方。
不是每一个导演都是王家卫,也不是每一场禁忌之恋都能成为《花样年华》,在这种有背社会价值,却又源于人性本能的爱情中,佳作与庸作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如影随心》难见真心的情感,虚无苍白的人设,很显然属于后者。
“如果说,人的一生只用来做一件事,那么我这一生只拍了电影。”
对于一个人来说,电影可以有多长?
1982年,霍建起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前脚他刚刚迈出电影学院的大门,后脚就走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自此以后的三十七年间,他再也没离开过电影。
这与年轻人热议的996生活并不同。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八小时,一个人的事业可以是996,甚至007,但在有些人的生命里,用时间作尺度,或许并不准确。
霍建起
这种测量很难找到初始刻度。如果从2017年《如影随心》开始拍摄算起,项目跨度时间有两年半。如果算上筹备项目的过程,就有三年之久。但若要找出一个源头,那么从霍建起看到安顿的《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算起,整个项目时间花费近十年。
十年间,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报纸专栏到互联网连载,人们的婚姻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个故事,也在不断被打磨和完善。
但霍建起对这个题材的热情仍在持续,从未因时间飞逝而有所消退。在不恰当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或是与之相反,在爱情里互相折磨的恋人,与每个人的生活都相距不远。
他不大愿意为这个题材贴上“爱情”“外遇”等简单粗暴的标签。“可以说,这片子不是婚姻问题,也不是爱情问题,这是个情感问题。”
情感意味着复杂。它代表整个人类的社会现象,难以用简单公式加以消解。所以在《如影随心》里,四个人能折射出人类的四个侧面,从每个人物的正面望去,都可以窥见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阴影。
没有哪个侧面是更正确的或是更错误的,“感情这个东西,没法说。”
“每个人在这个故事里多多少少能找到一点影子,当我们把这个现实展现出来的时候,如果多几个侧面,大家就更愿意用另一个角度来想这件事,或许就会相对好一点点。”
01
拍电影的“困难”
在与电影如影随形相处四十年后,霍建起在拍摄时,仍会面对一些疑问和困难。
近几年来,IP之风极度火热,传统的将严肃纪实文学作品搬上大银幕的现象越来越少,此类题材以不够娱乐,缺少新生互联网粉丝等种种原因,也逐渐被忽视。但霍建起仍然遵从着敬重文学的传统,也更偏好从文学作品中取材,加以专业改编,再将其转化为电影的创作模式。
“这种改编通常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学基础,故事、人物、内容,都有具体成熟的架构。无论是莫言、方方还是池莉、安顿,他们的文学创作都引发了许多人的认同,也很自然地,使人产生一种想让这个故事变成电影的愿望。”
从创作层面而言,将一个原本富有多面性的文学剧本,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进行诠释,其文本上的复杂和美妙能否能被呈现,被观众接收?这已经让许多创作者束手束脚。
但对霍建起来说,拍电影就是一个解决困难的过程。
“导演做这个职业特别辛苦,早出晚归,只有你喜欢,你才能去克服这个困难,面对这个辛苦,不怕累。我觉得这是有前提的:如果你没有找到好的选题,那就没有动力,那你就又怕累又怕苦,你必须有这个动力,才会付出。”
同时,更现实更细碎的困难,发生在现实拍摄中。任何一个剧组,或大或小,或老或新,都在不停发生各种问题。
“今天拍哪里?景出现问题了?人员出现问题了?都有可能,都得去解决。尤其是中国的电影行业,有时候分工不太细,困难会更多。但你要做这份工作,就要面对、解决这个困难。”
中国电影发展几十年,从过去的小剧组到如今人员数百上千的大剧组,导演要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最直接的是面对的人越来越多。而对于沟通和合作,霍建起适应良好。
“需要接纳和理解,比如说演员,你不能说,我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想法,你就让他,一二三,按部就班。我们的演员都很认同剧本的人物情感、故事发展,但是他怎么去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这些必须在拍摄过程中去逐步完善。”
“拍戏总是很少有一条过,要拍三条、五条,甚至于十条,就是因为好像‘还不是那个意思’,或者需要挖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和演员沟通、调动,都只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样子。”
02
拍电影的“容易”
那么,如今拍电影有没有更容易的方面?
也是有的。“如今手机能拍,相机能拍,摄像机也可以拍,大摄影机现在都数字化了,过去用胶片,现在也没有那么奢侈了,大家都可以,进入门槛低,就可以做到各种类型化都丰富起来。”
今天的电影人面对的选择更多,文艺片或是类型片?大制作或是小制作?这与几十年前的新人导演霍建起所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
面对这个问题的霍建起极为坦诚:“年轻人有这个条件选择,也有这个机会选择,我觉得年轻人喜欢类型片非常正常。”
他甚至偶有反问,为什么过去所有导演都先拍艺术片?一方面,当时现实主义的艺术片,成本特别低,选择演员容易,创作更加熟悉;另一方面,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还没有如今这么高。
“大家都知道,拍商业影片其实更难。你拍《阿凡达》,没有科技做特效,没有资金置景道具。但是今天的人就相对条件好,因为有CGI技术,没有大资金投入,也有小资金投入。像《阿凡达》这种类型化的影片,有非现实的画面,现在年轻人喜欢类型片也很正常,社会走到这一步,他选择类型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类型片的表现是多元的,而每个类型中又都有好坏的区分。事实上,无论是用什么标准对电影加以区分,在标准之下,作品都仍有不同,“划不了那么细,就是不一样,《流浪地球》跟《星球大战》完全是两样,跟《阿凡达》又是两样。”
“所以导演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个人因为他的喜好和特点不一样,因此他的表达不一样。在你创作的范畴之内,努力做到最好就行了。说到探索,有人探索会成功,但也有人会失败,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东西,也会带来很大风险。所以我倒觉得不必考虑这个,因为创作人是不同的,他们是新人,本就带着新的东西出现,去认真创作,就行了。”
在作品中,霍建起总是希望允许人在选择感情生活的时候,有失手、有犯错,也有改错的机会。人生是一个在完善自己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每一个阶段考虑的事也不一样,“因此出现一些变化也是自然的。”
而霍建起自己的人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年轻的时候,好像总想做很多事情。当时在学校里,我还是年纪偏小的呢。现在转眼我都到了这个年龄了,会把脚步渐渐慢下来,从容地漫步。”而遇到一个合适的故事,会成为他偶尔为之驻足的理由。
“我一直都坚持,即使再难也要做导演,拍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就是在讲人生,讲身边的感情、身边的人。人生还很长,希望《如影随心》这个故事可以给大众展现出残酷的爱情真相,告诉大家如何去解决的问题,如何去更好的理解生活。”
有时候,电影有很多种拍法,亦如生活有很多种过法。
很有幸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一部剖析都市男女情感生活的电影,一部警示录。
围城内外的故事,也是讲述人性的故事。
霍建起导演真的是一个特别擅长运用色彩和镜头的导演,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有触人心弦的极美质感。红绿,黑白,一系列对比色,也诠释着爱情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蔚蓝海浪上飘散着的玫瑰花瓣,极具绚丽,却又在故事发展的当下显得尤为刺眼和狰狞。
陆松和文罂,不得志的小提琴手和画家,在浪漫的巴黎街头因一张唱片相识,并快速的陷进了爱情的漩涡。两心纠缠,倾心爱慕的时候,陆松和文罂交缠在一起,如同影片中所说,像翅膀勾住了翅膀。
多么美好的爱情,而他们俩,偏偏是双双有家庭的人,这一段感情注定为世俗所不容。
他们像黑夜里的影子四处躲避旁人的目光,却又无法克制奋不顾身的激情相爱。终于,陆松抛开了前妻刘娟和年幼的儿子,文罂离开了絮叨的外科医生丈夫,他们终于定下了婚礼日期,设想了浪漫的结婚场景,并憧憬着象鼻山的海誓山盟。
然而,生活有时候就是充满了试探, 不论明里还是暗里。
“或许是因为我们曾经骗人,所以我们也会担心被别人骗”。文罂的一席话仿佛是预言。
当热恋过后,生活的一切开始倾斜,当怀疑如病毒般不断滋生。
“陆松,你什么都不要瞒我”
“我没有瞒你啊”
陆松前妻刘娟的《弃妇日记》成了一根导火线,一点点燃烧,一点点吞噬了这两个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决定在一起的人之间的心桥。或许是从午夜响起的手机铃声开始吗?亦或是那一样的极具讽刺意味的纹身?
“你相不相信我?”
“我现在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了”
“我们都是贼”
我眼看着陆松和文罂从两相依偎到背身而眠,从相互取暖到信任瓦 解。
雕花木床间,风起,花瓣飘飞,双人床,陆松却徒留巨型人坑,或许也已经暗示了影片的走向。
“屋子怎么乱成这样,你们学画画的人是不是都这样邋遢?”
“我不是学画的,我是搞装修的。”
顷刻间一盆染料挥洒于墙画之上,鲜红的染料宛若触目惊心的鲜血,浇灌着极尽绽放的罂粟花。理想中的浪漫破碎的瞬间,是文罂在泣血吗?
陆松的一条微信,终究让这段偷来的时光有了一个暂时的结局。
在那个曾经约定结婚的日子,象鼻山上,盛开着一朵扬起画册烟尘的罂粟花,象鼻山脚,陆松拉着小提琴对着浩瀚碧波风情演绎。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感应到彼此的存在,又或者还相爱吗,这是一场相逢还是祭奠?
看过电影,内心复杂难言,为这两段终究成梦的感情。
陆松和刘娟的爱,大概是消失于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刘娟在谈判桌前对文罂说的一席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也经历过你所谓的爱情”。当热恋归于平淡,当多巴胺被生活压力生活琐事所掩盖,当精神层面的需求不能被满足,陆松迷失了,他陷入了自己的漩涡,当遇到文罂的那一刻,他无比想脱离现在的生活,疯狂且不可抑制。
陆松和文罂,从甜蜜到不安全感,从《弃妇日记》开始,文罂似乎变成了第二个刘娟,猜疑,不信任,她妄图去寻找陆松行动的蛛丝马迹,去探寻她内心预设好的场面,去试探陆松对她是否一如对刘娟,她很自然得说着和刘娟一样的话语,习惯性的用刘娟的方式思考问题,一次次的刺激着陆松的神经。“我们的日子还过不过了?”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都从未明确的将不信任说出口,可这只是最后的掩饰。
影片中的几位主创都奉献了极为精妙的表演。
陆松的扮演者陈晓,以全新的颠覆性的形象来出演一个背弃者,演奏小提琴时整个人都充溢着艺术家的魅力,那是一种一眼望过去就能感知的浪漫,文罂对他的沉迷瞬间就有了解释。我喜欢马苏饰演的刘娟在杂乱的家中抱着陆松挽留他的情形,陈晓眉毛轻颤,将陆松内心的纠结和不忍刻画的淋漓尽致,看到刘娟受伤下意识的关心,想到儿子时的愧疚。这样的男子,刘娟的挽留也有了答案。
杜鹃真的集高雅气质于一身,走出来,就是油画里的精灵。整个人物设定也较为符合都市女文青的形象。
马苏,是一个很优秀的女演员,不论是喜感还是悲情戏份都能很好的表达,使她整个人物立体鲜明。
还有王嘉,华少等等演员,都用自己的表达形式给影片增添了魅力,一闪而过的关晓彤,也是青春靓丽。
其实霍建起导演很温柔,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刘娟和王嘉饰演的东东,在最后都走出了旧情的挣扎,走向了一份新的感情和人生。陆松在刘娟的婚礼上为其演奏,这也是一场温柔的盛宴。
看了这部电影,或许能帮助你我重新审视爱情,思考婚姻。其实影片中或许就有现实生活里的你我他的缩影。
你是否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
你是否正在一段感情里挣扎无措?
你是否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逐步对生活死心,选择将就?
你是否有冲破一切重新来过的欲望?
当恋爱之中遇到另一个他(她)使你怦然心动,当婚后遇到真爱,你敢不敢真正问问自己的内心,问问你内心深处升腾起来的欲望?
当你踩着心底的防线开始踌躇,你是选择飞蛾扑火还是即时止损?
自由,爱情,还是责任?
生活可能是一地鸡毛,但主创陈晓对一地鸡毛四个字的诠释让我十分触动。他说这是他电影里的台词,但是电影中他是以抱怨的口吻说出来的,但换个角度去想,即使是一地鸡毛,起码给了我们空间去梳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明亮清爽,在这个过程中能收获很多快乐。我喜欢他给出的这样睿智而温柔的答案。
电影,像是一盘棋局,千军万马呼啸奔腾,也是一个引子,真正把生活撕裂给我们看。
霍建起导演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生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
电影里,有我们的人生,真实的人生。
导演希望青年人能先思考爱情,再步入婚姻,希望所有人都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获得自己的幸福。
我也希望我能幸福,你们亦是。
因为陈晓,所以一个人去看了这部改档好几次的文艺片,画面美得不要不要的,每一幅都可以截图保存起来当桌面.....太美了......
不知道是不是大银幕的原因,感觉陈晓的演技并没有像在电视剧里这样惊艳到我,吵架的一些地方,还是有点表演痕迹明显,用力过头了,杜鹃看到戒指那一刻,确实把一个曲高和寡的人设按耐不住激动时的那种心情给传达出来了,这里给千年冷漠脸的杜小姐加个鸡腿,马苏中规中矩,弃妇该怎样她也就这样,无功无过吧......
说完演技就谈一下剧情
我估计导演是拍了两个结局,调了几次档,应该是为了换了这个渣男渣女不得好死的结局吧......我们一辈子会遇见那么多人,怎么才能对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从一而终,靠得不仅仅是爱情,应该还有责任和义务,可惜,陆松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是个自私的人,打着艺术工作者的旗号,不承担家庭责任,美其名追求爱情,不过是享受激情......而文罂呢,一句话,不接地气,当初嫁给一位理性医生,没想过以后会过怎样的生活吗?不合适是出轨的理由?文罂的担心和敏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今天的刘娟,将会是明天的文罂,今天能为了你们这段爱情抛弃已经由爱情转为亲情的感情,明天遇到了新的爱情,同样能抛弃你们这段爱情.....刘娟,一个既可悲又可怜的女人,是众多家庭中女主人的缩影,剧中利用职业来表明了人物性格,刘娟对陆松是既崇拜又迷恋,她努力向陆松靠近,但又适得其反,有了孩子之后,以宝宝为重,忽略了家庭的第一关系是夫妻,第二关系是亲子这个硬道理(这不正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吗),偏偏陆松是不愿落入俗套的艺术家,面对这样的平淡无味的生活,今天遇不上文罂明天也会遇上理罂......
这部片给我们这群中年妇女提醒:无时无刻要保持自己在婚姻中的魅力,这才是令家庭稳固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