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姜文的热血青春
伊比利亚的7
作为国内鲜有的与第三、四、五、六历代乃至新生代导演均合作过的演员,姜文所亲身经历的中国电影史的体验与感受是绝无仅有的。戏剧学院出身、汲取各代导演风格精华的姜文,在九十年代开始演而优则导。尽管迄今为止姜文共执导电影作品的数量仅仅有六部,但绝不妨碍他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中国影史中,放眼国际也是鼎鼎有名。对于姜文的导演风格和叙事特色,很难说他是属于哪一代系。姜文的作品风格在国内独树一帜,丰富的演员经历加上个人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使得姜文出品融合了各代系导演的时代特点与精华,既有第五代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情结,又有第三、四代现实主义的生活质感,使用第六代最注重的人文与个体表达,可以说姜文自成一派。但是,如果非要把姜文放在某个代系之中,或者跟他最接近的代系导演,那第六代是相对来讲最为恰当的。除了年龄合适之外的原因只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姜文的处女作,带有强烈的个人自传色彩。通过对王朔《动物凶猛》的改编,姜文把自己年少回忆置身于马小军,向大家讲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下另一面真实的灿烂阳光。国内关于反思“文革”题材的电影作品并不少见,而且产出了相当一批高质量、获得国内外认可的经典之作。但《阳光灿烂的日子》尽管把时间背景放在了“文革”时期,却并没有被所谓“政治正确”或“价值风向”所左右,他跳出了几近千篇一律的伤痕叙事、批判风格和历史反思,模糊事件,回归时间,只是在专心地讲一个成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军家大院孩子们的故事,那也是姜文青春真实的故事。尽管电影以相对隐蔽的方式有所涉及那个年代的埋藏的混乱,比如假山下刘忆苦和马小军相互挖苦的两个爹,比如老首长与身边的带有强烈暧昧意味的白衬衣。其实所谓的黑暗,本质是政治家一场糟糕的权力游戏,那个年代是无辜的,成长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更是无辜的。对每个人而言,青春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一记难以忘却的滋味,它无关时代,无关历史。在马小军们的回忆里,对于“文革”,它仅关于成长和青春的时间代名词,它见证着一群少年成长悸动和青春绽放,承载着一代人的梦幻回忆与苦涩浪漫。
北京,这座被赋予各种神圣意义的标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座国家政治、文化、交通中心的心脏城市,围绕天安门铺开的六条环形公路内,拥挤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外来人口,使得这座前年古城融汇成一个人口大熔炉。正如歌声中描绘的那样,“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人们把各种情感情绪融入进这座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中,却鲜有人经历体会到它的土地上也散发出故乡的味道。在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北京六环线内,有一片不足七十平方公里的城池,这里是北京人记忆中的北京,这里是北京人的家乡北京,它在今天有一个笼统的名字——二环内。然而,几十年前对于在这里长大一群孩子而言它才是北京。马小军就是这群孩子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家族的核心,父权是无出其右的存在,它拥有绝对的权威。随着马小军父亲的部队赶赴贵州“三支一扶”工作的进行,使得父权远去,这意味着家族失去顶梁柱。如若这种情况以群体而不是个体的形式发生,尤其放在那个动荡年代,则意味着由成百上千个家庭组成的社会的权力真空,从而产生理论上的无政府状态。这对于恰逢成长在那个特殊环境的军家大院的孩子们来说,却是几近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内务府街,六条,地安门,动物园,王府井,老莫……殊不知这些在今天已是热门景点的地标或建筑,曾是马小军们闭着眼都可以走的家门口,骑着二八大杠在四九城的空荡胡同里畅行无阻。大闹教室整老师,打架抽烟拍婆子。青春期溢满的雄性荷尔蒙在毫无限制的真空环境中充足火力肆意膨胀,如同炎夏烈日炙烤的大地,干燥炽热,热气喷张。北京于他们而言是座孤岛空城,这座城市属于他们。
姜文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男性、男权的象征符号,毫不掩饰对权力与力量的迷恋。影片伊始便切入大革命激扬有力的管弦前奏,相映的画面是充足刺眼的阳光,仅一个几秒的空镜头就给周围弥漫的每一方空气、体内的每一个细胞注入了一剂革命的红色兴奋剂。随后响起铿锵洪亮的男中音,一个仰拍加直摇,突出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集一身的国家领袖,除了交代事件背景外,也释放姜文隐喻的野心,霸气外露。接着映入画面的是空旷的草场,飞扬的尘土,军用卡车、飞机、直升机、坦克等军事武器,无不宣扬着那个时代的迅猛浪潮。国家暴力机器的展示直接将所代表的权力与力量赤裸裸地昭示于世,把这些元素疯狂地堆积在一起,使得影片气场如同太阳核聚变般爆发的巨大能量,张扬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狂热。
血气方刚的英雄梦与对异性的渴望交织在这个十五六岁少年的心里。在由男性把控的社会秩序中,自发地形成了充满武侠气息的江湖世界,现代社会中的规章制度在四九城的军家大院中变得模糊无力,特殊的时代与身份背景使得人们形成并遵守着一套具有相对简单粗暴的传统社会观念。地盘、女性、哥们、玩乐,这些事物构成了彼时热血少年的生活与目标。在众多帮派中,刘忆苦、马小军、羊搞、大蚂蚁组成的小团体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守护着大院胡同和门口的傻子,“大哥”刘忆苦携带的于蓓培是唯一的异性,故事在以马小军为主角的视角下,展示了一个少年在成长时期面对社会与异性时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对固有社会制度的挑战与越线,在自己的城池内肆无忌惮地张扬;另一面是内心对异性的渴望与懵懂,不知所措甚至战战兢兢的尝试。阳刚与柔情,放纵与收敛,控制与被控制,构成了每一个少年成长都曾经过的心路历程。
如果是北方尤其是城镇长大的孩子,对马小军的成长经历会产生强烈共鸣。马小军出身军人家庭,接受的是传统的军事化教育,他自小便幻想中苏开战,而且世界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种心理不是个例,而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英雄梦是每一个少年的终极幻想,战于沙场是他们的英雄信条。大院的孩子一旦三五成群,必然引发化学反应,在内心和外界都几乎无阻拦的情况下,任由占有欲望和猎奇心理驱使,以无限的动力去接触外面的社会。在无战事的社会,打架、茬架便顺理成章地接过英雄主义的衣钵,占据了大院孩子重要位置。加上生活环境恰好处于几近无政府状态,就像在纯氧环境下燃烧的火焰,一切事件的始终只会任其自生自灭,几无外界干扰。这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的原著《动物凶猛》的含义。
因为傻子被六条的孩子欺负,划伤了杨搞一只眼,所以大院的孩子就去找六条的孩子报仇。因为马小军把六条的孩子打成重伤,所以对面就找了老大要茬架。因为对面会纠集上百人,大院孩子们也找了自己老大纠集上百人。两伙人还都找了当时的名震北京城的顽主“小坏蛋”。“小坏蛋”历史确有其人,关于“小坏蛋”的历史,可以引申出当时北京胡同串子和军家子弟两个不同阶级之间爆发的数年的冲突。这种大规模的群体斗争与大院孩子胡同打架在本质上并无差别,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仅存在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的特定的人群身上,如今看来这些都是关于青春的深刻符号和炙热记忆。电影以昂扬高亢的《国际歌》作为胡同群架的背景音,姜文用声画对位的视听传达了一段激烈似火、躁热胜阳的少年故事。在这群少年心中,抛开固有的繁琐的公序良俗,打造一片自己的话事江湖城池,这便是他们要实现的英特纳雄耐尔。
在成长的道路中,诱人和散发芳香的爱情萌芽是每个少年的必经之路。马小军在因他引发的卢沟桥决战前,他最想见到的人并不是亲人,而是米兰。米兰以一张神秘且神圣照片的形式出场,马小军掀开白色的纱布,小心翼翼地朝圣一般向她走去,自此这位还不知道名字的异性在马小军心中打下初恋般的烙印。对异性的憧憬和渴望激发了马小军的偷窥欲,他享受在暗处一步步揭开谜底的快感,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秘密。在各种巧合机缘下,米兰的脚链成为成为萦绕在马小军心中独特的标志。也是从窥探脚链开始,马小军认识了米兰,这是他的第一份感情寄托。
第一次见到米兰那天恰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伴随着充满烧荒草味道的《乡村骑士》,让人不自觉地想起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终于守候到画中人出现的样子,感觉和嗅觉留下的痕迹和芳香的主人终于出现在马小军眼前。那些守候的时间,披星戴月,终于等来了阳光下朦胧的米兰。米兰的神秘、自信、成熟,完全压倒马小军的内心慌乱、不知所措。无论是年龄、经历、心理,都预示着追求者的姿态是马小军在二人关系中的必然。这条马小军从未走过的青春爱情之路并不平坦,显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只是前方的芳香和滋长的荷尔蒙吸引着他不顾一切前行,不问归途,仿佛坠入一个海底两万里般的神秘又迷人的世界,享受着从未体验过的每一秒钟。
在感受恋爱般甜蜜之后,马小军很快尝到了其中的苦涩。相对于稚嫩莽撞的马小军,成熟稳重的刘忆苦明显更符合米兰伴侣的形象。亭子下马小军感觉到了来自刘忆苦的威胁,马小军竭力表演,挑刺、吟诗、爬烟囱,各种一反常态的表现都试图拉回米兰的视线,而事实是这些行为已经把米兰越推越远,推向刘忆苦那一边。从容自如的刘忆苦就像一个捕鱼者,这位混迹于江湖多年大哥早已把这一切掌握在手中,等到时机成熟,收网只是时间问题。涉世未深的马小军虽看不透说不出这复杂的情感关系,但潜意识中已经明确地把刘忆苦当做对手,而且殃及池鱼。
《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要有两个版本,我们一般看到的是国际版本,而另一个威尼斯修复版本中,增加了“偷看刘忆苦住处”、“于蓓培吐烟圈”、“马小军梦中梦”和“刘忆苦酒后真言”四个段落,共计约12分钟。其中梦中梦的段落最令人津津乐道。梦中梦段落是续接马小军骑自行车送米兰到农场的场景,后来马小军睡倒在这里,他梦到了本是与自己同为八路低于德国纳粹的米兰,却在后面化身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而在她旁边正是反革命分子形象的刘忆苦,马小军自己成了革命者保尔·柯察金。这种明显的对立关系外化了马小军的潜意识,承接了之前亭子下马小军对刘忆苦萌发的敌意,并且加深,也为最后二人在老莫反目场景做好进一步铺垫。
对米兰的感情,马小军仍然心存幻想。在梦中梦里,马小军看到米兰跟刘忆苦在一起,愤然坐车离去,米兰又对其紧追不舍。在第一层梦境中,米兰更是以及其主动的姿态“戏耍”马小军。对于这两层梦境,可以理解为马小军既痛恨刘忆苦的横刀夺爱,甚至恨屋及乌,但又对米兰充满幻想,不忍放弃。甚至,送米兰到农场这段都不过是马小军的一厢情愿,自己脑海中企图存在的美梦而已。或许是因为近6分钟的时长,以及诡异、紧张、暗黑的气氛和风格与全片不搭,导致这段在国际版本中被删去。如果加上这段,则给电影增添了几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也使马小军的心理活动更加清晰。马小军,一个在感情路途中迷失的少年,在弥漫着烧荒草味道的夏天,在现实与梦境中迷惘着,挣扎着,醒来又睡去。
无论这帮群居少年做过多少远远超出年龄所为的事,总有无法挣脱的青春期心理表现的成长规律在常年厮混于大街小巷的“看似成熟”面前显得自惭形秽。这种反差即是马小军的真实写照。对他打击更重的是,身边还有刘忆苦这位真正成熟的大哥。若不是米兰的出现,这根本算不上打击,相反是一种“福报”,因为每一个小团伙都亟需刘忆苦这样的大哥罩着。对马小军来说,米兰是他为之迷恋的情窦之花,从朝阳到夕阳,甘愿如骑士一般默默守候他的公主,马小军对这份盛放的初恋百般呵护。然而对刘忆苦而言,米兰是他精准捕捉的猎物,刘忆苦就像猎手一样从容不迫地织下天罗地网,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享用收获的喜悦。
然而,马小军是假骑士,刘忆苦却是真猎手。六条之战,是刘忆苦带领哥几个夜袭胡同,马小军却只能像丧失战力的秃鹫一样躲在最后吃剩下的食物残渣,还为此惹了麻烦,铲事的还是刘忆苦。战场失利,情场也失意,假山的较量让马小军失去了往日的正常表现,彻底暴露了一个孩子幼稚的本性,这种情景同时出现在刘忆苦和米兰面前,就像一个疯狂裸舞的精神病人一样可笑,一次糟糕的表现使得马小军在米兰心中苦心经营数不尽日月的好感在瞬间挥霍殆尽。泳池冷战,则把以上两场事件集中在一起,外有彪哥威胁,内有米兰观战,马小军和刘忆苦的表现却是天壤之别。马小军在决斗中一败涂地,姥爷的离世更像是来自上天未卜先知的判决仪式,马小军的初恋到此结束。
逞强的背后是懦弱,懦弱是本质是无能,无能者主演着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失去挚爱的马小军接受现实需要做出最后一步,撕下所有伪装用来自邪恶的力量去破坏爱情的图腾。扯断脚链,“玷污”米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极端表现是对尝到初恋苦涩滋味的反抗,亦是对过去的自我否定与告别,在痛苦中进行成长的蜕变,以一场雄性动物原始本能的释放作为自己的成人礼,这一切都是成长的代价。
成长的经历大多是些不愉快的回忆和并不光彩的往事,并非像夏日傍晚的夕阳一样祥和温暖。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却都会有一个重新来过的幻想和夙愿,企图用今天的成功补缺昔日的遗憾,以便达成童话般人生的完美拼图。殊不知若无往日稚嫩,也就没有了今日之成熟,二者并非倒装,实为因果。虽然往日不可重来,但至少自己的回忆可以模糊甚至修改。
电影以成年马小军自述的形式展开,对于爱情,夏天在他面前熟睡的米兰,坐在自行车上的浪漫,以及漂泊大雨中的表白,还有这一切事情的起源——那张穿泳装的照片,这些甜蜜的事情都在虚实之间摇摆不定。穿插与马小军爱情回忆中的还有坚固的友谊。每当马小军的爱情出现危机,总会有一帮哥们包括米兰去安抚他开始褶皱的生活。假山之后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看到米兰与刘忆苦暧昧调情后紧接着是基地跳舞,彪哥之后相聚老莫,包括之后被删减的酒吐真言。爱与恨交织,光与影相随,甜蜜与苦涩相伴,这才是青春应有的色彩。
我们今天怀念青春,回忆青春,甚至歌颂青春,其实不是因为青春有多么美好,只是因为它太难忘,而且永远无法回去。青春就是历史,它也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且这段历史只属于自己。我们当然尽可能地把她打扮得光彩照人,美轮美奂。电影结尾的黑白与青春的彩色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他们发现这座城市不再属于他们,林肯也填不满彼时的胡同,曾经最熟悉的北京如今却是陌生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人心的变化使得他们不再年轻,再也找不回年少抱有的悸动与情谊,再也不会心甘情愿地为一个画中人而默默地成为守候她的乡村骑士。
——201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