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影评观后感
电影《吹哨人》上映以后汇集了各种称赞和质疑的声音,各路人马褒贬不一,使得这一部电影的命运多舛充满了丰富的悬念色彩。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片中男女主角出于什么出发点做了吹哨人,他们充满艰辛的举报之路还是唤醒了观众内心满满的正义感。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吹哨人”是一个陌生的词汇。1986年牛津英语辞典增补本第一次对“它”有了解释。
1972年的时候,英国就已经将“吹哨人”定义为内部举报人,我国目前有一些地区在试点“吹哨人”制度。
其实百姓多见的这种角色叫“知情人”。《吹哨人》中的Peter Wu其实就是整剧的核心知情人,他的角色串联起了整个高层的利益链
当然,海外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精致,就如Peter Wu(王策饰演)和Mark(雷佳音饰演马珂)。
影片一开始为我们展现的是两个华人在中国人遇到的职场矛盾,Peter Wu玩笑带着一丝丝揭短的成分,语气咄咄逼人,态度不甘心。一个是职场老手连棍带枪的为自己铺路,一个是傻白甜的高层新星强装淡定,它在两者张力上的设计带观众跳入了剧情的陷井。
可以说王策把这个角色的雷挖的特别成功,从你看到他的每一秒都是戏点,环环相扣的人物关系和线据都在悬念中让你内心想推敲下去。
Peter Wu和公司一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Peter Wu利用公司触到华人职场的天花板,想成为海外核心圈的管理层之一,而公司想利用Peter Wu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
在欲望的促使下,公司制定一连串可怕的海外行贿行为,但Peter 却迟迟没有能把项目推进下去。影片在播的过程中,一直在埋包袱,前期一直围绕着一个问题:“Peter 到底怎么回事?
这个Peter 显然是一个有生活痕迹的,在一连串真相爆发之前,他曾经经历了善与恶的衡量。
一边是高层苦苦相逼尽快达到合同,他的一次又一次借口逃避;另一边是技术漏洞将会导致的可怕真相,技术员一次又一次拒绝他的贿赂;我们从客观条件上能看到他的挣扎,进而也就明白为什么他一看到马珂就会很激动,甚至用语言有预设性的攻击他。
也正是前面这些古怪的骚操作,马珂从Peter的提示里,找到了线索的蛛丝马迹。王策通过人物表达的关键点:救赎、隐忍、反抗是,抓住角色的拧巴与变数,这一系列的刻画将Peter短暂的瞬间发挥到了最厚重的解构性。进而,你会在后面的片段你会看到马珂不断回忆Peter高喊“Check the Gate ”的镜头
其实Peter 高喊“Check the Gate ”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马珂去非洲发现的关键问题,从 Gate 9进去,马珂终于发现这家公司地下管道埋着一个是非天然因素造成的地质坍塌现场,说明公司技术存在了很大的风险漏洞。
而另一层意思影片的梗:“不要打开埋下祸根的大门”,即“Check the Gate ”。
这也就是Peter 为什么使用了和他身份极其不符的语言,那种焦灼感预警了这个惊天的大秘密
商业竞争是残忍的,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合乎道德合乎法律的选择做自己。Peter 到底是怎么死掉的,警方一直没有一个说明,但结局已经说明一切了。
或者说剧本不允许Peter 还活着,至少有过明确犯罪事实注定要受到惩罚。于是,我们能看到导演特别纠结的一面,一面是同情,一面是批判。任何人都没有道德豁免权,即使是主角。
抛去感情戏和动作戏的外套,《吹哨人》是一个略带深刻主题的电影。他们三个主角虽然在情感和道德上被大众批判,但并不意味着与恶有关。站在至高视角下,看中国人在海外艰辛的“吹哨”无不为之动容
Peter不像马珂有着憨厚的执著,也不似周雯有着迷一样的心思,更与贪婪的高层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他这个人藏了很多事。在眼神和语气中,王策在限的台词情景中赋予了人物最多的情绪语言。透过他短短的信息,你会发现职圈埋藏着太多太多的复杂。
与马珂的对话镜头里,Peter是强势的上一位又是弱势的呼救者;在与非洲工程师的对话中,他的眼神诉求了无限的狼狈与无奈,一身褶皱的西装无时不提醒观众这个人处在困难中。他是夹杂在两个极端的夹心人物,也是一个多面化的人物 相比于雷佳音的城市英雄人设,大家对身不由已的王策更有代入感。或许你会觉得这是演员的本色演出。的确,有着专业击剑训练和模特功底的王策驾驭这种角色轻车熟路。
但无疑王策也是实力派演员。从第一个镜头开始,Peter的每个行为都有着张力和悬疑感,正是演员拥有这种与角色需要的沉稳重叠,才使得人物有了更厚重的层次感
王策饰演过的角色,无论是海归精英或是国民老逗,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今夏最火最火的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
王策在该剧中饰演佟年的爸爸,他身上结合了高知与暖萌的喜剧色彩,圈粉无数。从风格演绎上来说,我更喜欢《天盛长歌》的顾指挥使,一身铠甲,铮铮铁骨,千斤重担。
不管是什么样的角色,他都能赋予人物最精准的情绪和状态,在起伏之间塑造出人物的底韵。这需要极高的情商与演技,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