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1917》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0-02-04 10:0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1917》影评:一部艺术与娱乐兼具的电影
原创 小愚评

看完电影的当下,我对于电影利用这种伪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感到非常震撼,即便它并非第一部利用这种手法拍摄的电影,在得知其的幕后制作过程,完全在外景拍摄与最长的拍摄镜头甚至高达9分钟以上,实在是让人为之钦佩,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和摄影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以及整个制作团队的功力。

我们先来看看《1917》的故事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从法国北部的一个战略据点撤离,英国德文郡军团打算乘胜追击,赢得战争,不料这竟是德军的一个圈套…………。而为了避免友军落入敌人陷阱,白白牺牲1600位士兵的性命,上级指派两位英国士兵传达中断进攻的计划给德文郡军团,而两位士兵必须徒步穿越战场,在两天之内将指令送达,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也就此展开………..。

一镜到底:
长镜头(Long Take,也可称之为不中断镜头、长时间镜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一镜到底,这种拍摄电影的手法通常是用在捕捉大范围场景的气氛、武打场面、角色的内心转折等等。其中最大的特色在于,这种拍摄手法会让人感觉非常有真实感,如《人类之子》中暴民围攻戏码、一气呵成的震撼感受,或着是《鸟人》中,刻意营造舞台剧氛围的临场感,这种流畅充满节奏感的画面,可以让观众一时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而深入其中,但是相对的这种拍法是高难度的,且需要付出的代价成本也是极高的。

每一个场景、演员、器材、走位必须配合的天衣无缝,需要经过非常多的排练,耗费时间与人力,若有一个环节出错,那么一切都功亏一篑,必须重头来过,若是取外景拍摄那么难度又是更高的,无法控制室外的光线变化,只能听天由命。正因如此,《1917》这部电影才会让人叹为观止,即便这部电并非从头到尾完全不间断拍摄118分钟的"真"一镜到底(从技术上不太可能),而是透过一些近距离拍摄物体、或阴暗画面的镜头来作为剪辑点,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一气呵成的"伪”一镜到底,但也是有许多值得让人赞叹地方,毕竟在到达剪辑点之前,每一个镜头也都是货真价实的一镜到底。

一镜到底对《1917》的意义:
除了上述对一镜到底效果的描述外,我想在电影中这种拍摄手法最想呈现的有三个因素: 迫切感、危机感、使命感。

迫切感:

“若是以传统的叙事手法,你就感受不到那股迫切的危急。你会一直前进,绝对不能回头。”制片人卡勒姆麦克杜格尔。

就如同制片所说的,长镜头有着能够让观众深入电影其中被气氛渲染、身历其境的效果,正因如此,为了凸显"只要没有即时传达讯息就会有1600名弟兄惨遭屠杀"这件事情,才得以用这种拍摄方式,观众在电影院会被这种迫切的危急给渲染到,会确切的体会到故事中两位士兵的心境,不论是在开头布莱克(Blake)得知自己的哥哥在即将落入陷阱的军团中,迫切希望能够传达讯息,以及在最后斯科菲尔德(Schofield)直接在轰炸的战场中奔跑的片段,若是使用传统的叙事手法,这些片段并不会那么震撼人心,因为在剪辑和转场的时候注意力和累积的情感会被分散掉,但是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并不会有这些问题,差别就在于,其中所有的场景和画面都是连贯的,而自然而然我们在电影院里所关注的焦点和专注力就不会被转场和剪辑中断,所以从一开始就在不断累积的 张迫切的氛围也会一直跟着主角持续到成功传达命令为止。

危机感:

故事中有非常多的跟踪镜头(Tracking Shot),通常这种拍摄方式可以让人感受到场景周遭复杂的环境变化和细节,我们也可以说整部电影就是用这种方式在拍摄,因为摄影机始终是跟在主角身边没有离开过。也因为这种拍法,我们才得以窥探战争的残酷,例如主角们刚爬出壕沟,周围充满尸体的画面。这种手法并不直接让我们看清整个环境的样貌,而是透过单一视角,让我们自行拼凑出周遭的全貌,以及主角们所要面对的事情。这种手法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剥夺观众对于故事的主导权(也就是上帝视角),就如同故事中两位士兵,进到德国军队壕沟内部的房间一样,四周漆黑,感觉随时会有什么东西跑出来,而观众也无法看清房间内部的样貌,而危机四伏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

使命感(主角的心境转折):

故事中因为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其中的情感转折都较有连贯性质,也更能够将角色情绪投射到观众身上,所以我们便能清楚明确的感受到主角内心的转变。

如同某些电影若用长镜头来表现角色内心的转折,就好比一出舞台剧角色的内心独白一样有高潮迭起(比如说一个舞台剧演员有时候讲话会越来越激动或着越来越消极),而《1917》里描述主角斯科菲尔德的转变,也使用了同样的方式,但与舞台剧不同的是,并没有让演员透过抑扬顿挫的讲话方式来阐述自身内心的改变,而是直接透过画面连续性的呈现,将斯科菲尔德内心的跌宕起伏直接摊开在观众面前。

而斯科菲尔德内心的转变也可分为四个阶段:活下来就是一切→愧疚→使命→重拾希望

活下来就是一切
在开头,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位主角个性的对比非常明确,布莱克是一位内心善良且热心,迫切希望能够将命令即时传达,能够及时解救自己的同胞和哥哥的人,在行事上比较积极,而另一位士兵斯科菲尔德则是较为利己主义的一个人,无论是不断的叫布莱克晚上再行动,或着是在路途上抱怨自己为何要淌这趟浑水的行径都可以看的出他较为消极的态度。我们也可以透过导演在故事前半部大多将特写镜头摆在布雷克身上得知,这趟旅程的使命和重任是交托在布莱克身上的,然而,当故事中段布莱克不幸被敌军刺杀身亡后,只剩下斯科菲尔德一人后,使命和重任则被托付到了他身上,而故事明确的转折也是从这边开始。

愧疚和使命
主角斯科菲尔德最一开始只是一个想要在战场生存下去的人,从他与布莱克对于奖章的看法差别就可以看出,斯科菲尔德也许是经历了太多惨绝人寰的事情才会变得行事如此消极,对于他来说奖章只不过是一块破铜烂铁,比起荣耀与名声还不如可以喂饱肚子的食物来得实际,心中只剩下活下去这个念头,早已失去信念与希望,然而,当布莱克死后,斯科菲尔德内心出现了变化,内心对自己好友在面前死亡的愧疚,以至于延伸出使命感,要完成自己的朋友没有完成的事情,但此时的斯科菲尔德内心仍旧是充满绝望,便不断告诉自己必须完成使命,但却还是对自身感到一丝存疑。

重拾希望
但当他为了躲避德军的追杀而逃进一座小镇在那里遇到了一位为了躲避德军而藏身在地下室的女士,以及被她所拯救的小婴儿,斯科菲尔德的心中则重拾了一丝希望,而这个段情境的场景也与斯科菲尔德的内心相互呼应,即便是在黑暗的废墟中伸手不见五指,点亮一丝微弱的亮光都可以成为引导人们的希望在乱世中努力活下去的女子与婴儿成为微弱的亮光让他重拾自己的信念、与希望,也让他想起在自己的家乡还有着亲人在等着他会去,让他下定决心继续前进,离开黑暗中迎向黎明。

而电影中巧妙的利用拍摄手法,将上述四个阶段,连成一条通道,一连串联动的情绪,而我们也在电影当中,不知不觉得被这种手法吸引住,让观众也能够感同身受主角所经历的一切。

个人觉得《1917》是一部艺术与娱乐兼具的电影,对战争历史或者摄影有兴趣的读者真的不要错过!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纪录片《鹭世界》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杀生》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