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观后感影评
电影《囧妈》讲述了老板徐伊万缠身于家庭危机和商业纠纷中,却阴差阳错与妈妈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的故事。然而在旅途中,他和母亲发生激烈冲突,同时还要和竞争对手斗智斗勇。为了最终抵达莫斯科,他不得不和母亲共同克服难关,并面对家庭生活中一直所逃避的问题。在影片中对于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两代人之间思维模式不同造成的矛盾,以及任何爱之下包含的期待落差,控制欲带来的无形伤害。但讲的更多的是对你爱的人,要好好的互相理解,更多的表达,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沟通。你别希望你妈妈主动去尝试理解你,毕竟你是她的儿子。你的妈妈也一样,曾经有那样年轻漂亮的日子,也曾浪漫天真眉目如画,期许着未来,算着日子等着你到来,想着为了你,也要努力过好这一生。所以这一步,需要我们先迈出去。
应该说,从内容角度来看的话,电影《囧妈》确实称不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它展现出了作为导演的徐峥在作者性与商业性之间的拧巴。主人公徐伊万老生常谈地遭遇了婚姻危机,这是与之前的《泰囧》和《港囧》两部电影相近的开场。面对婚姻危机,徐伊万本来是要飞往纽约,通过阻止妻子的交易来挽回旧爱,但没想到自己的护照在妈妈手上,而此时妈妈正瞒着她准备前往莫斯科红星大剧院进行演出。阴差阳错之下徐伊万“被迫”踏上与母亲前往俄罗斯的列车。影片采用双线并行的模式来推进剧情,一条是郭京飞饰演的表弟跟踪到纽约再长途电话给徐伊万通风报信;另一条是徐伊万开始了和妈妈6天6夜的囧途。重头当然在后者母子二人的对手戏上,但整体看下来仍然跟预期相差甚远。
而电影中表现一部探讨中国式亲情的合家欢影片。在中国式亲情这个话题上,用一些喜剧向的动作和段子式的台词表达母子二人的代际沟通难、价值观差异和生活方式不同,譬如“老人的微信聊天60秒语音方阵”、“各大公号养生文”、“催生”等现实热点话题。妈妈的“投喂式”宠爱和对子女极具掌控式的干涉,是另一种方式的伤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受到这种亲情关系的困扰,这与某些家长“丧偶式育儿”的教育方式一样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电影在这方面有做一定的尝试,但令人遗憾的是探讨并不深入,场景和对话更像是小品,几乎看不到精彩的场面调度。
比如说,主人公徐伊万与前妻之间的矛盾是故事中的副线,可惜在突出主线上作用不明显,且整体不够出彩。展现其与妻子的关系时,创作者明显没有在呈现之前捋清,只是语焉不详地以一盏台灯、一些话语快速带过,让人很难进入到他想塑造的情感深度当中。结尾,伊万通过这次旅行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达成和解,方式则是写了封信通过旁白念给前妻(也是观众)听,以此证明自己学会放手从而达到自我安慰和疗愈,感觉很是老套一种表达方式了都。
值得一提的问题在于看这部电影,观众深感的是到人到中年后的“疲惫感”,这一切都是紧紧揪着的,一切都是深陷其中,于是“纾解”成了戏剧的发展动力,例如母与子或夫与妻,在整部电影里不断地冲突、计较、试探、和解……单纯想放松的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好玩的电影;想看更深的观众,可以体会其中的人生百味。有些喜剧电影往深处想,核心是苦涩的,如果没有这个心那就是闹剧了都。而《囧妈》是非常合格的喜剧电影,电影艺术若是不懂也就不论了,单单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看,还是能感受到电影中所呈现后面的那个“心”的——那是一颗中年人的心。
对于这部电影的主题似乎隔靴搔痒,毕竟在以前只是做喜剧可能不太能看出来,现在遇到了母子关系,好像就挺一目了然了。当然我们现在在说的是两个问题应该分开讲,比如说在有些个问题上太突出或者太尖锐的母子矛盾,而这个矛盾太现实,或者在现实中的不能互相理解很正常,在观众中也在经历一场不能互相理解的母女关系,所以我自己非常清楚,这个主题是挺现实的,但是却只是现实的处理方法,而非戏剧上的。或者也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之后,对于影片钟主任工徐伊万才明白了一些道理,也知道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以及“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或许也算是有那么点感悟了都。
不过,像《囧妈》给咱的一种感受,那就是在面对亲近的人的时候,都常常更倾向于保护自己,因为我们觉得亲近的人不会伤害我们,会更加保护我们,却不知道也应该更加体谅对方,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也就是说,大家伙都学会了在现实面前妥协,在商业谈判上适当让步,却没有在家庭纷争和亲密关系里,来完成更好的对方以实现更完整的自我。而关于“爱”这个复杂的主题,我们需要面对的仍旧更多。我们总能认真感受故事里的人物和事情,却没有办法好好和亲近的人沟通。
即便如此,对于电影把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提炼萃取加以包装,让人感觉熟悉又陌生,倘若观众自己和奇迹妈妈共同来看这部电影时,会让这种感觉加倍呈现。所以这是一部真正拍给母子共同观看的电影,让你们共同欢笑或者共同回忆,更重要的是能够共同成长。而且影片故事中母亲自己的婚姻也并不幸福,但她自己却从来不敢承认这一点,更不会主动去反思。在和儿子的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吵架后,因为勾起了回忆触到了痛点,她才终于开始去思考儿子说过的话,也开始去回忆和思考自己过去这几十年的人生。相信当母亲主动说出“我和你爸的婚姻并不幸福”时,特别是做了“我们曾经那么相爱,但后来发现婚姻却是另一回事”这样的自我总结后,她内心深处也已经不再执着于催儿子和儿媳快点生孩子了。
也正是因为先有了这个勇于面对自己,和自己内心和解的过程,当儿子和她说出自己已经离婚的实情时,母亲才会显得心平气和,才没有情绪失控,因为这趟痛苦的吵架和自我剖析之后,作为母亲的她不知不觉中也成长了,变得可以反思自己,变得可以理解他人——亲情、友情及爱情,无论是哪种爱,都不应该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而是试着理解与接受。这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为了彼此相安无事,早已习惯了互相欺骗,还美其名曰“善意的谎言”,但这种表面的和平,其实只能让双方的心越走越远,无法触及到痛点的沟通永远都无济于事。
是的,不是每一个母亲都会拥有“囧妈”一样的反思和改变的能力,但如果你不试着主动去释放出沟通的讯号,不试着去戳破那层谎言,就永远都没有相互理解的机会。在两个人的关系上,逃避是可耻的而且也是没用的,没什么比心意相通、相互理解更让人感觉畅快的事了,即便是和最亲近的人,若不经历一次畅快淋漓的沟通,也无法迎来一场柳暗花明的理解。诸如像毕淑敏所说的那样,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再亲密的关系,也要保持边界感。一个家庭里,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间,只有把握好每个人的界限,才能处理好关系,彼此和睦幸福。愿观众都能明确好爱与自由的边界,给彼此留出空间,保持刚刚好的距离,让爱和温暖驻满家。
而从家庭本位到自我本位,并不是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视角,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两代人便能从此和谐相处。毕竟现代人的自我本位之上,还有太多规范性,需要习得。成功演出后,老人们在机场中旁若无人地欢声笑语,令人回到现实:热闹的背后,她们依然没意识到他人的感受,依然将自己的方式视为当然正确。另外就是《囧妈》的主舞台发生在一列从北京到莫斯科的长途火车上,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舞台,许多额外人物与插曲,在缺乏铺垫和逻辑的情况下粉墨登场,势必会让影片整体观感进一步碎片化和段子化,比如徐伊万在车厢尾冻了一路变“冰矬子”那出戏,真的是为了囧而囧……
大概是意识到了这点,影片后半段让助燃共徐伊万和徐妈妈卢小花下了火车,但突遇大熊袭击、背着妈妈过冰河、天降热气球救场等桥段,依旧是治标不治本。而把主角缓缓摁进一个真正危险的环境里,剥除掉所有侥幸和幻想,让角色体验千奇百怪的凄惨与绝望,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把男主人公的脸按在地上摩擦、乃至按进肮脏的泥水里,那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弹才能达到让观众喜欢或者称赞的喜剧效果。而在影片中反映出他处在一个纠结、挣扎、矛盾的焦虑状态的问题,是要商业诉求还是要自我表达?是追求娴熟还是挑战极限?在电影之外还是电影之内,影片不免正经历着一场缺乏安全感的“中年危机”的诠释了么。诸如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