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大道》影评观后感
1950年的派拉蒙审片室,比利怀德正将他敏感致命的黑色触角向光鲜亮丽的黄金好莱坞背后,甚至战后看似一派祥和,欣欣向荣的美国社会背后最阴暗的角落伸去。而米高梅总裁 L.B.Mayer似乎并不领情,唾沫星子肆意地溅到荧幕中央,透过玻璃镜片直勾勾地盯着这部平静却残忍地道出了真相,道出了梦工厂时代噩梦般真相的黑白电影。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怎样的一部黄金时代不朽的经典正在被创造,即便70年以后的今天,格洛丽亚斯旺森摄人心魄的眼神仍旧是一代人的梦魇,日落大道上那一座座豪华破落的宫殿,仍是对现世名利场赤裸裸,血淋淋的讽刺…
在选择放哪一张海报的时候我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两张都放上来,因为两张海报都在从不同角度诠释着这部电影和电影中的人物。第一张海报中,一卷打了结的胶卷勒在三位主人公的脖子上,女主人公Norma的眼睛死神般地盯着坠入爱河的Joe和克莱默,死亡的威胁就在这眼神中展露无遗。“A Hollywood Story”,一个关于好莱坞的故事,how ironic.
与第一张海报赤裸裸的死亡主题不同,第二张海报去掉了Joe和克莱默,是只属于Norma的舞台。美杜莎般的头发,比直接打结的胶卷更让人感到阴森刺骨,让Norma夸张凶狠的眼神更加猖狂。她盯着的不再是那对鸳鸯,而是那些将镜头从她身上移开的导演们,那些位置不再为她而留的摄影棚,是整个好莱坞背后的丑陋。而这一张海报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文字符号的运用。电影的基本信息通过手写型文字完美的与海报整体的艺术美感融合统一——张牙舞爪的文字背后,是颈部拉长,体态扭曲,妖魔般的Norma。在介绍影片信息的同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实现了文字符号对影片风格,基调甚至主题的铺垫。
尽管两张海报在细节设计上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的一致——暖色的背景。色彩作为最直观的视觉符号,能最先被人们感知,能让观众产生对影片最早的心理预设。赋予色彩深层次的精神意义是传达电影情感的重要媒介。《日落大道》的两张海报通过鲜红,玫红的暖色调背景,烘托出极致,危险,诡异的气氛,也将Norma偏执,狂热的内心世界视觉化,艺术化。这样的邪典气质(Cult)可以说是1977年和2018年的《阴风阵阵》的先声。
Part 1
镜头,光影,丧命者,水仙花
放映机一开始转动,压抑阴沉的音乐便将我们诱惑走上这条在夕阳余晖下仍挤满欲望的日落大道,影片片名也随着低声嘶吼般的背景音乐,出现在这欲望大道边的臭水沟上。日落大道,银湖区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洛杉矶最阔气豪华的地带,也是塞满了鲜花,掌声的好莱坞大舞台,拭去浮华,名利之后,所剩的也不过是下水道里恶臭的虚荣。
《日落大道》开头
镜头沿着日落大道一路走下去,跟着刺耳鸣笛的警车来到了叙述的起点,同时也是故事的终点——游泳池,男主人公Joe梦寐以求的游泳池,浮尸的泳池。“The poor dope. He always wanted a pool. Well he got himself a pool, only the price is a little bit too high.”画外音轻松说笑似的嘲讽,与记者相机刺眼的闪光灯,漂浮的尸体形成反差。怀尔德用狡猾的倒叙结构和语调平静,不明身份的画外音,让观众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明白这轻松中带着嘲讽的画外音从谁口中发出。
影史上最为经典的一个镜头,也在这个时候从比利怀德的手中诞生。这个镜头的拍摄也是好莱坞史上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拍摄这段经典的泳池浮尸镜头的50年代,拍摄技术还不能满足导演比利怀德的设想——从下至上仰拍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怀德不愿意放弃这个构思,将一块玻璃横架在泳池中间,透过这片玻璃完成镜头的拍摄。这个大胆新奇的拍摄方法却让镜头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水面与玻璃对光的双重反射让尸体的影像更显扭曲,死者的表情更加狰狞,死亡给他带来的惊愕,恐惧仍附在早已没有了灵魂的脸上。玻璃板上残留的污渍,灰尘让镜头更加的模糊,暗示了即将讲述的如梦如幻,不堪的故事,游走于现实和幻想之间浑浑噩噩的Norma和Joe。这个巧妙的镜头也显现出了比利怀德影像大师的一面。
除了这个名留影史的经典泳池之外,还有一个镜头是我个人认为十分值得一提的。在Joe搬进Norma哥特式阴森的豪宅后,Norma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将她昔日的风情美貌展现给她刚刚俘虏的又一位囚徒——放映曾经让她红极一时的默片。在Joe表现出无聊后,Norma为滔滔不绝起不需要言语对话,脸颊和表情统治荧幕的默片时代。于是这一幕出现了,在放映机灯光的照射下,Norma侧脸微扬,陶醉地合上眼,好像聚光灯还是打在她脸上,镜头从来没移开过。这样借助放映机形成的自然却精湛的打光,Norma的近乎癫狂的自恋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放映机的光与豪宅黑暗的背景氛围下,她又成了那个女神,等待着台下早已无聊透顶的观众献上他们的膝盖,亲吻和崇拜。但就像纳西索斯只拥有来自倒影中另一个他的迷恋之外,Norma的所有的喝彩也只能来自于一层荧幕背后胶原蛋白依然丰富的另一个她。“I will be up there again so help me!”可怜的水仙花。
Part 2
Gloria Swanson,Salome,Norma Desmond
虽然没有经历像《蝴蝶梦》《乱世佳人》选角那样的满城风雨人尽皆知,《日落大道》在女主人公Norma Desmond上的选角还是有一段插曲的。即使有Pola Negri, Mae West这些在默片时代鼎鼎有名,到了50年代仍然星光熠熠的女王们,比利怀德还是展现了他作为导演惊人的敏感精准的嗅觉——Gloria Swanson.
早已暗淡的Swanson在经历《Queen Kelly》票房毒药后星途尽毁,默默无名到连女二Nancy Olson看到演员表时还误以为自己才是女主角。但正是因为Swanson曾经无比辉煌,如今鲜有耳闻的反差,让怀德认定她是最好的人选。当老东家,拉蒙给Swanson打电话邀请她来试镜的时候,Swanson已经被迫进入电视圈以求养老。我能想象Swanson接到试镜电话时的矛盾,愤怒,不甘——派拉蒙捧红了她,让她成为好莱坞默片时代最有权势,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同时派拉蒙也抛弃了她,当有声电影出现后,默片时代的表演技巧不再适合票房需要,老东家也翻脸了。但比利怀德曾说过,他认为Swanson是与这部电影最接近的人,这么说不会无凭无据——Swanson一直在等待着她在电影行业的第二个巅峰,希望能在电影界再次闪耀,就像Norma在等待着镜头再次给她特写一样。不同的是,前者成功了,《日落大道》让Norma成为那一届奥斯卡瞩目的焦点;而后者只留下了拘捕证上印的证件照。
Norma Desmond绝对是好莱坞黑色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成就这样一个黑色电影高峰的,除了比利怀德精湛的叙事,拍摄技巧,Swanson的演技也是塑造Norma形象极其重要的元素。作为无声电影时代的皇后,由于表现形式的局限,人物的内心情感,甚至导演的意图只能通过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大幅度的肢体语言来呈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人的灵魂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Swanson将自己在默片时代习得具备的以浮夸为特点的表演技巧运用到有声电影中,良好的肢体灵活性,能够捕捉到最细腻,最爆发的情感的面部语言,以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疯狂,自恋,悲哀的灵魂,完美的诠释了内心姿态与身体动作的统一。影片里Norma最镇慑人的极其夸张的眼神,魔爪般舞动的双手,为这部黑色电影再添一股阴森逼仄的寒气。
Norma讲述莎乐美
可以加一个小插曲,《日落大道》可以说是比利怀德写给默片时代的一首挽歌,除了Gloria Swanson这位默片女王之外,影片中还加入了许多默片时代的代表性事物,甚至请来了许多默片时代的大师客串。虽说将将Norma Desmond作为讽刺的对象,比利怀德也在这部影片中为逝去的默片时代献上他的敬意。
Salome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讲述的是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为了得到圣人约翰的吻,将他的头颅割下占为己有的故事。欲望的纠缠,畸恋的爆发,莎乐美与约翰的故事简直就是Norma与Joe的神话版本。在影片中,Norma自己创作的剧本《莎乐美》是她与男主角穷光蛋编剧Joe的“定情信物”,她自认是莎乐美女神的化身,是绝美的化身。可惜的是,她的确是莎乐美的化身,只是不是绝美,只有那可怕偏执的欲望。莎乐美为了约翰的一吻愿意割下他的头颅,Norma将Joe囚禁,改造,俘虏。但笔者认为不同的是,莎乐美的占有是对爱情的欲望;而Norma的占有,是要霸占美貌,霸占聚光灯,霸占大荧幕,霸占宠爱,霸占万千人的目光。
《莎乐美》——居斯塔夫·莫罗
而Joe的命运与约翰的一样,直直的驱向死亡。在《莎乐美》中,月亮虽是纯粹贞洁的象征,却也是死亡的意象。“今晚月亮的样子很奇怪,是不是很奇怪?她像一个发了疯二点女人,一个到处寻找情夫的疯女人,赤裸身体,一丝不挂。”(《莎乐美》,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在月光下索要约翰的头颅,真诚爱他的叙利亚少年也在月下为她付出性命。将《莎乐美》的线索放到电影中,按图索骥,《日落大道》的故事也大多是月亮下的背景,不论是深夜Joe和克莱默小姐的幽会,新年夜Norma对Joe的表白,以及最后夜色中左轮手枪在泳池边的几声枪响。
Part 3
经典黑色电影——批判好莱坞虚饰浮华的寓言
作为好莱坞黑色电影巅峰时代的的经典佳作,《日落大道》中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的痕迹多处可寻。并在受表现主义影响的同时,融入了好莱坞本身商业电影的气质,在保留表现主义的荒诞,夸张,离奇风格的同时,将其有意识地淡化,从而使影片在不丧失其表现主义美学特色的视觉观感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这也是《日落大道》成为当年票房神话的原因。
《日落大道》中表现主义的影响充分地体现在构图,光影以及表演上。在画面构图上,表现主义影片擅于运用斜线,垂直线分割画面,门,窗,楼梯的阴影投射,以传达人物内心撕裂的感情。
上图中,笔直的金属床架将画面一分为二,在后面睡梦中的Joe与靠近镜头显得更大的Norma形成对比冲击,这样的画面构图将Joe被Norma的自恋所胁迫这一主题视觉化地表现了出来,也为后来Joe最终被Norma枪杀地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楼梯也在《日落大道》中占据了一定地位。影片中许多次出现各个人物上下楼梯的画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最后Joe即将离开Norma时上楼梯的片段。巨大的阴影投射在墙壁上,与人物的渺小形成对比,黑色电影中“任何人都不是悲剧命运的对手”的主题也在这影子的压迫下被传达出来。这一幕似乎是在向1941年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中,加里格兰特经典的上楼梯片段致敬。两者都通过楼梯与光影渲染恐怖与悲剧的氛围,不同的是前者多了意思荒诞,与表现主义相呼应。
而表演也是《日落大道》受表现主义影响的重要体现。前文论述到Gloria Swanson将默片时代夸张的表演方法运用到了影片中,如果说默片的表演技巧为Norma的人物塑造提供了浮夸这一特点的话,那么表现主义的表演特色就为人物更添增了一份扭曲,失真,癫狂与怪诞。
上面Norma在镜前整顿自己的容颜,准备进去恳求Joe留下的镜头,将画面构图与表演通过镜面完美的融合,本片的表现主义特色也在这个镜头中展露。镜面的反射将Norma分成了两张脸,一张侧身,另一张却直勾勾的对着观众,邪魔般浮夸怪诞的表情在逼仄的镜面中呈现给观众。这样构图与表演所呈现出来的失真的视觉效果将人物内心的压抑,怪异,用荒诞手法表现出来。
黑色电影吸收了表现主义的影响,对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作为一部讲述好莱坞故事的电影,《日落大道》将对人的异化的反思局部取到了好莱坞对明星,对女性异化上。工业文明使人更能驾驭流水线生产,同时也更大程度上被物所奴役。好莱坞制片厂时代电影迎合大众口味,资本控制的生产方式使演员,编剧无一不是像流水产品一样,机械地运作在生产线上。明星光鲜亮丽的背后,也只是资本打包起来的物品罢了,因此黄金时代的演员,编剧,都不过是制片厂头头的盈利工具罢了。《日落大道》中,也通过穷困潦倒的编剧Joe,芳华不再而星途没落的演员Norma,体现了导演比利怀德对资本好莱坞的批判与讽刺。而好莱坞对女性的物化更成为了一项传统,米高梅在与女演员的合约中就曾有过臭名昭著的一项——“道德条款”,即女明星一律不许结婚,以打造触不可及的偶像形象。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女导演,女编剧被迫退出的命运不可避免,剩下的只有像Norma Desmond这样,当镜头不再朝着自己时,怨恨,嫉妒,混乱,癫狂的过期废品。
《日落大道》大胆地对好莱坞制片厂时代的影射已经让它足以名留影史,而真正让它伟大的,是它对未来的警醒,到今天仍然具有的现世意义。21世纪资本包装下的网红,会不会是新世纪的Norma Desmond?流量领导下的电影,会不会是下一部《莎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