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青春派》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0-05-20 07:4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青春派》影评观后感




第一次看青春派就是在它上映的那一年,只是2013的时候我欠了它一张电影票;最后一次看是5天前,也就是2020年,这四遍往复,历时7年,我发现这部电影每次看感觉都不太一样,而这似乎也就是那段好似彩虹糖的时光,每拿一颗味道都不太一样。


“不拼不搏等于白活,不苦不累高三无味”

第一次看青春派,我给它的定义可能是纪录片,一部不装逼,不矫饰,不假纯,不宣扬的青春纪录片,而高三那一年的酸甜苦辣都在里边,听着南征北战的我的天空,听着那句去他的高考,听着翻卷子刷刷的声响,我只能说这是我高三的翻版,每天在几乎麻木的循环中寻找前进的意义和动力是最后的执着,甚至在心态崩溃后还得劝说自己的CPU别宕机,重启以后咱还得继续战斗,那时候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所以那时候我觉得这部电影中演技最棒也最真实的是饰演撒老师的秦海璐,她几乎已经把一名毕业班老师的无私奉献、心情焦急、甚至还有些蛮不讲理都演绎了出来。还记得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在成人礼上,撒老师带领全体师生誓师的台词,“奋战158天,为了孩子美好明天”,听上去简直烂到不行,但是一名毕业班老师全部的希望、热情、焦急,甚至肯定全在其中,不过需要体会,需要再去回味。



“如果我的青春有名字,那么一定是你的名字”

第二次看青春派,目光转移到了居然(董子健饰)的爱情主线上,当然啊,第一次不是没注意,只是他这条主线和高考大背景相比,确实不能算主线,电影围绕着居然和黄晶晶的感情主线经历过两次起伏,第一次得算是毕业合影上那段经典的“泰戈尔附身”,终于在高考前牵到女神手的居然还是在妈妈的围追堵截下妥协了,而为了证明勇敢摔断尾巴骨,在高考试卷上只写下了黄晶晶的名字,都算是那个年纪不计后果的疯狂,那时候看这部电影确实觉得居然那句“早恋害人啊,但是我不后悔,我落榜至少证明我真心”说得气壮山河,颇有“来,看看朕为你打下的江山”这种味道;第二次起伏是居然知道黄晶晶欺骗自己之后的所作所为,不惜以放弃自己,伤害自己为代价其让自己可以忘记和淡化什么,的确是那个年纪不会伪装也不会自我保护的有效做法,影片中一个细节表现得很好,居然哭着说“中国足球实在太臭了,所以我决定从我做起为国足贡献力量,对不起教练,我编不下去了”,这种只能骗自己的话在那时却好比茧一样,保护着还没有真的体会过刻苦铭心的人。王菲有句歌词说:“懂事之前,情动以后,撑不过一天。”或许还没有那么快,至少那时候所体会到的情动,真的仅限于情动吧,但也就是这份情动让每一个成人礼前后的孩子趋之若鹜,当生活已经再没有什么波澜的时候,学习才成了主业,这句话可能害了不少人,也许也包括我。



“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第三次看青春派,我开始注意了那些并不属于主线的地方,又或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事有些人才能体会到他们的用心良苦和无可奈何。第一个角色撒老师,影片中的齐明智为了给秦慈一个生日,在学校1000多级楼梯上写满了秦慈生日快乐,最后被撒老师罚做值日到春节,而转头面向黑板的时候,撒老师却露出了一丝微笑。所谓教学相长矣,我觉得这是一种相互之间的“教化”,一年前,撒老师打电话给居然的妈妈说了居然在拍毕业照时的所作所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居然的复读,可以说撒老师似乎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们是可以用横冲直撞解决所有问题的,在他们的字典里不存在什么教条和权衡,全力以赴可能是唯一的答案,所以自己班里再出现一个居然的时候,她也明白了,刻意改变会适得其反,那抹微笑给一个严师注入了新的含义;后来撒老师车祸住院却没有一个学生去看望她,她只得安慰自己说是没有说医院的地址,但其实这却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自信,毕竟她慢慢发觉为人师远不止教书那么简单,也不限于育人,还有一层大概是理解,设身处地去想一群18岁的孩子该有的情绪;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第二年的毕业照上,居然再一次的泰戈尔附体,终于完成了对撒老师的解惑,其实在他们青春的前进路上,没有责怪过任何人,因为前路漫漫还很长,花自然会开。



第二个角色是周强,这个角色话很少,融入感也不强,但是他却是这部电影对一类人的缩影,生活的背景让他早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并根深蒂固了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想法,所以在观影者看来,这个角色身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但你也一定会发现,这个角色唯一的高光时刻却是那句“管你们什么事”,在斗殴事件后,他用属于自己年龄的仗义扛下了所有,用青春和命运做了一次抗争,而这是该属于18岁的勇敢,所以成熟该怎么评价,或许导演用周强给出了一次解释,并不是什么都权衡清楚才算成熟,又或者说,总有一些东西是和年龄紧密相联的,任如何也割舍不掉。



第三个角色是居然的妈妈,我看到影评很多人评论说,这是一个高三妈妈的真实写照,有点焦虑、有点精神敏感、还有点神经质,而这个人物的转变也是很自然的,从开始的严防死守,到后来的险些家庭破碎,再到后来的顺其自然,至到最后的理解释怀,妈妈一步步见证了居然的成长,也见证了自己的转变,影片中一个情节很让我感动,妈妈和居然说,我和爸爸商量了,不拦着你去上海了,居然却回答说,我不去上海了,我就留在北京,咱们一家人得在一起。转身的一瞬间,妈妈哭了,这眼泪里有感动,感动孩子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用心良苦,但我不知道这里边有没有自责和心疼,心疼孩子还是懂得了用控制自己的感情来成长,失去了那份最原始的冲动,也许我想多了吧。



“我更愿意把故事的女主角换成小凡”

这是最近一遍看青春派我突然注意的一句话,也是整部影片的最后一句话,这次看这句话却让我看到了矛盾。在我看来,青春派所宣扬的是青春时代为了目标的不顾一切,但最后这句话却又似乎隐含了一种遗憾和理智,我试图寻找整个影片中这种转变的轨迹,才发现其实很多地方都在传递这种信息,比如车祸后的撒老师变得不再那么盛气凌人,对待拍毕业照时泰戈尔附身的居然多了一丝理解;比如居然的妈妈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对待丈夫和居然多了一丝温柔;比如居然也终于放下了那段自认为刻骨铭心的感情,而更想选择小凡。所以,这部影片的落脚点似乎并不在青春鼓励人肆意妄为,而是在于青春允许你这样任性,是因为青春的容错机制,但是随着心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那些横冲直撞的过往总该得到清楚的认识,那些理智教会你想说却没有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都被埋在了那些被风吹过的夏天,之所以后果不算严重,也不过是青春的容错机制在埋单罢了。




写在最后的心里话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对我说我们都过了人生容错率的峰值,后边的人生要开始每一步都很谨慎了。想想说得很对,曾经的奋不顾身,即使最后换来的是啼笑皆非,也至少没有让自己的青春无可奈何,因为那个时候不会去考虑,今天这个身边的人,明天会在什么地方,会在怎样的命运里颠沛流离,而如今每一个决定可能都会变得艰辛,因为青春帮了我们那么多次,已经被透支的差不多了吧。

我知道谁也没有时光机,更没有权利让流年倒带,曾经的爱倾尽天下,也终究没能在过去对你偏爱,如果重来,大概就不会选择手放开了。很多事没那么简单,那些年不知道的事被时间搁浅,只知道向前走终会海阔天空,那么久没见却只能寒暄一句好久不见,可心里却在独白,风烛残年的青春还愿不愿为我容错……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影评专访
  • 下一篇:少年的你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