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影评
恋母情结的普遍表达。
说好是写《天气之子》的影评,可写来写去都几乎没有提到影片本身,这也确实说不过去。所以下面的文字会更多提及到影片内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前面两篇文章的篇幅都不提及影片,并不是跑题,而是为了更加详实分析影片做的背景铺垫,在此铺垫之下才能给予影片相对深入的分析。
既然提到父亲世界崩塌与母亲世界崛起,从精神分析视角自然带出一个话题——恋母情结。恋母情结是婴儿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男孩女孩都会经历到。这不是男孩的专属,只是性别不同会导致恋母情结的表达方式不同。如果通读了前面两篇文章,会对恋母情结这个话题产生一定的认识。关于恋母情结对婴儿情感的稳定依赖,从而形成早期安全感建设这方面,前面都已经描述过了不再赘言。这里需要阐述的是恋母情结表达的一些特征。
我们理解恋母情结这个概念的时候,关于“恋”这个动词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单纯的恋爱想象上面,需要更加广阔的认知联系与情感想象。前面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人的心灵层面包含意识与潜意识。简单的说,意识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可以明确自我捕捉的部分,我感觉到我想到我认识到我感受到等等等等,都是意识体验,这对于很多人的理解来说,已经包括了一个人感知的全部世界了。但是对不起,在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广大的潜意识世界,这也是精神分析最为重要最为知名的概念。简单的说,潜意识是属于我们心灵中最为深邃的部分,超越我们的意识感知之外,无法被我们的 意识清醒把握,但却强有力的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这是一个奇妙神秘甚至恐怖的存在。对精神分析之所以存在很多争议,潜意识在这里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这么神秘的潜意识存在的可能是什么?
回到我们出生阶段,在人诞生之初的时候,其实谈不上意识功能。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还是极端薄弱的,更别说复杂的思维运作与情感体验机制,这些都是后天发育的结果。那么这个阶段婴儿是否就是白纸一张什么都不存在呢?非也,婴儿身上是具备本能的,这是生命生发的基础。形象的说,婴儿要具有本能的生命力量,而不能只是一个纯粹的有机体组织,否则无法成为成为生命。(注意这里已经存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对立了,在科学范畴里面,是不可能承认生命力这个概念的。)而本能就组成了我们心灵中最底层的部分,也就是潜意识。潜意识这个概念既包含了内容特征,就是以人的本能为代表的原始素材,同时也代表了形态特征,产生与意识之前,带有先天的性质,很难被意识化。这就意味潜意识很难被个体自我轻易辨别轻易驾驭的神秘特征。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意识与潜意识很容易导出一组类似的二元对立概念——意识与潜意识,理智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秩序与混沌等等,而按照这样延展出去,男性与女性,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科技与宗教,科学与艺术,法律与伦理等等也就很容易进入这组二元对立序列中。这样的观察序列不单是有趣的,更是具有认识价值的。精神分析之所以具有无比强大的分析能力,就是因为这样宏大的认识视野决定的。当然,这样的二元序列在理解使用的时候,决不能机械教条,否则是异常荒唐错误的,也是精神分析大忌。
按照这种理解,恋母情结其实是对内部气质的迷恋。一个男孩子出于恋母情结驱动,沉溺于对一个年长女性的迷恋时,不可自控性强烈依赖性神秘性与恐惧性都会微妙的糅杂在这段恋情里面,包含着强烈的潜意识色彩。而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一个迷恋神秘艺术的人也是典型的恋母情结反应。那么逃避恐惧外部现实世界,终日沉溺于自我的内在幻想世界中的人呢?答案不是很清楚了嘛。为什么被称为恋母情结?那是因为这些潜意识色彩最容易凝结的时期,是在我们的婴儿早期,是在母婴互动最为强烈的时期,是原初安全感建设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婴儿关于最美好(最可怕)情感幻想产生的原始阶段,所有这些无一例外都带有典型的女性气质特征,而这些在婴儿早期会以情结形态凝结沉淀到个体心灵深处,极大影响个人的整个人生。除此之外,这里潜意识的神秘特征还表现在于,无论是刚才描述的哪种情形,当事人都很可能做出自我合理解释,而这些所谓合理解释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会否认这其中的不可控性神秘性与强烈的依赖性甚至恐惧性,哪怕在旁观者看来已经是清清楚楚的事实。潜意识之所以这么神秘,并不是它的隐蔽能力超强,而根本原因在于,对某个个体来说,其潜意识诉求往往是与意识需要相冲突的,这导致一个非常尴尬的结果——意识出于自我保护,会自欺性的误读潜意识表达,从而很难直面自己的潜意识。
还是让我们回到影片中来吧。
影片中主人公帆高为什么要离开小岛去往东京?是被一道神秘之光吸引去的。不要笑,这并不荒诞。这只是对于内心无所把握的深层欲求所激发的神秘召唤进行的艺术刻画,至于这个神秘信使是一道光一幅画一本书一个背影一段影像一首歌一个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潜意识欲望诉求,这本来是成长期普遍现象。成长期之所以叫成长期,意味着自我的不确定性,而成长的本能需要往往会催生自我想象的理想目标,从而导致下一步行动。这里区别在于,这样的自我想象到底是意识清晰的还是暧昧不明的,这决定了背后恋母情结的力量大小。具体的说,任何这样的成长行为全都是关于理想目标的自我想象,不同在于是显露意识层面的清晰想象,还是沉浸在潜意识层面的模糊想象,前者关系到一系列具体行动指引与最终的目标达成——我要向谁学习,怎么做,变成谁。后者则更多是情绪驱动而非目标指引——我感觉要这样,我感觉不应该这样,我没有既定现实目标。而后者是典型的恋母情结驱动,带有神秘不可控的特征。关于这方面思考要始终参考此文中的论述——成长期恋母情结强大的驱动作用其实是现实作为父亲意象的外部世界崩塌的结果。这一点在主人公帆高身上体现是非常明显的。在主人公的东京之行中,表面上并不缺少父亲意象的外部世界价值指导,比如他心心念念的找工作,而得到一份工作后勤勤恳恳加倍努力,也非常想把这一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一切都在现实中破灭了,找工作的屡屡受挫,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后的无意义感,维系稳定工作的艰难。最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必须出现的父亲指导是彻底失败的——承担这一角色的须贺显然是个失败者。帆高的现实感受代表了无数现代人的现实困境。而现实层面上父亲象征的缺失,才是导致孩子紧紧依赖母亲怀抱无法解脱的深层文化原因,也就是所谓成长期的恋母情结驱使。而现实指引与现实路径缺失,也就意味着明确的目标方向缺失,于是在内心体验部分与外显的行动部分自然呈现暧昧不明非理性的恋母情结色彩。体现在作品中就是非理性奇幻事件的发生,这种素材选择构成了新海诚作品典型的内容架构——超越于琐细现实生活之上的超现实——对现实父亲失望之后向原始母亲的回归。
另一方面,恋母情结在成长期的影响还集中体现在,成长必要的导师角色势必会从父亲形象转变到母亲形象。主人公帆高明明实际年龄比女主人公阳菜大,但他始终都认为对方比自己大。表面的情节交代显然没什么说服力,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帆高自身的恋母情结上面。这里我又要暂时离开影片来阐述一些理论问题——俄狄浦斯情结。(还是限于篇幅原因,这里只能做最简要阐述,关于此的理论文章见作者其他博文)。俄狄浦斯情结是关于婴儿人格发展中,相对于性器官阶段的典型概念。伴随着性器官阶段发展,处于人格发展需要,婴儿会渐渐由恋父情结逐渐战胜恋母情结,而从人格表征来说,这一过程的合理发生会培养人格中的独立意识,具体说这一阶段的婴儿更喜欢自我表达,自我拿主意,甚至争强好胜。而竞争带来的人际冲突也会让婴儿体验更多的罪责感与内疚感。从发展角度上,可以看到这些都是为成长进入更大的发展空间做着准备。但如果由于父亲的缺失,没办法促成恋父情结对恋母情结的压制,婴儿会强烈退缩到母亲怀抱里面。在人格姿态上,呈现依赖跟随而非独立自主的人格色彩,孩子显得更乖更小更胆怯。主人公帆高既是如此,从深层心理上他迫切需要阳菜的关心与指导,所以他必然觉得对方比他大,而这种大也绝不是大一两岁的问题,而是母子意象的折射。我们可以想象走出恋母情结的男孩子,即便在明显比自己大得多的女孩面前,也会摆出指导引领对方的姿态。(顺便补充一点,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一样,都是阶段性成长需要的心理准备,也都需要被跨越。走不出恋母情结的孩子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备受不安全感的煎熬,而走不出恋父情结的孩子也只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或者过分自卑压抑或者过分争强好胜,把所有的精力都无端浪费在脆弱的自尊心找寻上面)
恋母情结其中隐含的性别冲突导致孩子会简单使用理想化与贬低化防御(防御是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概念,相关知识见作者其他博文)。其结果是,深陷恋母情结冲突的孩子,一方面会把依赖对象女神化宗教化,另一方面会必然衍生出与依赖对象对立的反派,正如商业电影中的好人与坏人。这种深层对立体现在幻想或艺术创作中,往往会形成几种变体——好女人与坏男人,好女人与坏世界,好女人与坏女人。这是由恋母情结集中在不同人格气质个体上产生的差异想象。(具体区分比较复杂,限于篇幅无法在此详细解释,作者会另做它文阐述。其中关键还是性别冲突,简单理解来说,其中坏世界坏女人背后都隐含着坏男人想象,而这些又都会更加隐晦的指向坏父亲想象)而在这部作品中,好女人与坏世界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冲突结构。阳菜她直接养育了小凪与帆高这两个男孩子,她就是二个男孩子的母亲。相反的,整个世界都在与阳菜为敌。这里坏世界的坏父亲意象非常明显。关于坏父亲的投射充满整部影片——父亲的专制表现在众多无情的现实规则秩序上面,父亲的堕落表现在众多现实色欲上面,父亲的无情表现在对阳菜给予人类的爱以及帆高对阳菜的爱的无法理解与冷酷打击上面。而帆高最勇敢的行为就是,从父亲那里把母亲解救出来。只是,这样的拯救其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而从成长意味上,又代表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