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罗马》影评观后感:黑白影像里聚焦平民真实

发表于2020-08-06 05:45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罗马》影评观后感:黑白影像里聚焦平民真实,是导演得金狮奖的最大原因

凭借120项大奖及提名横扫颁奖季仿佛注定了《罗马》的高光加持,黑白影像的应用为它带来一番洗尽铅华的风韵。除却导演对影片关于“爱和故乡”的定位,看似冷酷的黑白镜头下潜藏的还有一种介入式历史意识、社会动荡下的个体崩坏和暗藏危机的生活处境。

01

影片聚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墨西哥,以年轻女佣可莉奥突如其来的怀孕和女主人索菲亚被丈夫抛弃为故事主线,通过黑白影像烛照一个墨西哥中产阶级家庭在时代变革中的生活境遇,从委婉含蓄的叙事格局里思考和表达阶层,感受平民面对困境时的苦痛和斗争。

从文本意蕴层面上,《罗马》有一种荒芜的美;在影像上这种美感又化作强调黑白色调后的朴素和扑面而来的严肃历史感。

黑和白表面上是在诉说孩子们的童年经历,实际上承载了时代和环境所蕴含巨大力量下的社会动荡、导演私密的情感记忆、以及在镜像中构建出关于两个女人的肖像。

《罗马》选择以黑白为色彩基调,这种别出心裁的影像营造极具历史感和真实感,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同时又勾勒出人们不愿舍弃的逝去年代,在某些方面甚至接近于纪录片。

卡隆导演在电影里化作历史与现实的观察者和感知者,透过黑白影像感悟逝去的过往、关注生存状态以及历史递进阶段里纷繁复杂的变迁。

导演在黑白的世界里化作“自我”的现实个体和电影中的佩佩。他在电影之外以一个墨西哥中产阶级家庭女佣的视角来密切关注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墨西哥国家命运的发展和人情冷暖;

在电影里变作孩童佩佩去刻意隐藏自己,与即将到来的时代变迁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展现一种自我缺席的意象。然后又通过和可莉奥的接触借由她者间接感受时代的暗潮涌动对家庭乃至国家的影响。

02

《罗马》采用黑白影像具有一种内省、典雅的视觉感受,将生活的涓涓细流、关于墨西哥社会阶层的探索与庞大的历史背景留白,如同直接跨越了历史长河回到从属片中故事的时代,平视生活和人物。

而每一帧黑白画面都是导演将故事放置在既有历史时空产生的诗意表达,表现出一种静观默察的冷静体验。

在彩色电影几乎垄断大银幕的今天,或许这种指涉“黑白电影”的视觉化处理在意蕴和细节方面更能呈现导演本身对丰沛回忆的自我解剖,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光怪陆离的彩色世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干扰,使整部电影带上一种平和克制的特质。

即使是费尔明拿枪追杀他人的场景,影片也没有使用像《辛德勒名单》里那个红衣小女孩的差别性色彩来渲染暴力激进的画面。

在这一段镜头中,家具商店里的井然有序和乱作一团的街头形成一组对照,遍地狼藉的道路、倒在女人怀中的男青年、凶神恶煞的政府鹰犬,骚动和混乱占据了整个画面空间。

摄影方面借助打光让黑和白有了极高的均衡度,光影的错落起到一种独特的视觉震撼力,令情节更具张力的同时也让观众的心绪和那个动荡的时期一同跃动起来。

这种沉郁的意识和《冷战》传递出的视觉感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冷战》里历经磨难的爱情故事,那个时期欲说无言的话语和压抑冰冷的景观似乎只有在黑白的烘托下才能跃然于光影之中;《罗马》里镇压事件的影像再现犹如一份记录真实事件的实景相册,从导演的个人记忆跨入到历史记忆,散发出凝重简练的艺术魅力。

03

《罗马》以接近于纪录片效果的黑白影像手段打造了一封私人家书,追溯到导演的童年记忆,不过它是以女佣可莉奥的视角切入的。

可莉奥代表的农民阶级甚至雇主索菲亚象征的中产阶级同属于平民百姓,影片不仅展示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景,还折射到父亲安东尼奥离开后的家庭成长和母性主导下的家庭教育。

如果把这种对普通人日常生活与家庭变化的呈现和墨西哥社会动荡相糅合,可以从小见大的洞见生存其中的寻常百姓在时代洪流下受到冲击的生活和经历的阵痛,黑白的画面语言悠长地映现了导演的真实回忆。

在日趋加深的接触与理解里,索菲亚带可莉奥去看医生、倾听她的烦恼、邀请她到海边旅行,这一切表明可莉奥已逐渐被雇主家庭接纳并且变成这个家庭的成员之一。

影片有一组可莉奥趟着海水去寻找风浪中的孩子的镜头,焦灼的语气、迅猛的海浪、暗淡的光线、移动的镜头让影片沉入紧张的氛围。

愈演愈烈的海浪声配合着黑白画面,为可莉奥和孩子们的命运发展蒙上一股扑朔迷离的感觉。当可莉奥把两个孩子救上岸时,她道出了她本来就不想生下肚子里的孩子的心结,这个心结随着那句“我们很爱你,可莉奥,对吗?”

而开始走出阴影,“一家人”相拥在一起相互温暖彼此,黑白两色的运用产生强烈震撼的心理效应之余还衬托了可莉奥的释然和“一家人”的和睦,某种程度上对应了导演对于本片“爱”的定位。

04

影片前期安东尼奥和家人的其乐融融就像一幅黑白的生活画卷,生活的质朴感在黑白画面的舒缓节奏中油然而生,看似与观众设想的家庭景象完全吻合。

后来安东尼奥决意离开家后,索菲亚开车回家时的磕磕碰碰是对这场将死婚姻的隐喻,也表现她内心的挣扎。当一家人旅行归来,隔着新车的车窗面对不断变化的风景则象征着他们的成长。

另外在母亲统领下的家庭教育没有传递负面情绪给孩子们,而是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崩坏后的重建依然沉浸在一种淡淡的灰白色调中,在平淡而抒情的语境中将导演的私人家书娓娓道来,拨动着观众的心。

黑白影像不止带来动人感受和充满抒情的气息,还基于两种颜色的协调刻画了关于两个女人的肖像。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提到,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与《罗马》相近题材的《爸妈不在家》以少年家乐的视角讲述故事,展现一个孩子的成长和一个家庭的重整。而《罗马》却是以女性视角构建话语世界,扩大其潜在的女性声音,一如回应了女性从边缘化地位崛起的历史进程,养育导演长大的两个女性在世俗下的生存使观影者形成对女性的心理认同。

索菲娅和可莉奥属于不同的阶层,甚至还能追寻到关乎阶级种族对立的问题。但她们都是被抛弃的女性,索菲娅从撞坏车子的内心冲突发展到望向新人结婚时的希望重燃,可莉奥从意外怀孕到自我谅解;

导演通过她们的感情经历表达了女性群体面对情感生活的坎坷和对自我意识、全新生活追求过程的艰难和迷惘。影片在带有纪录片式的“寡淡颜色”画面里布局叙事时也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对于女性意识形态思索。

05

各种命运编码和琐碎环境背后的隐喻在《罗马》当中触目皆是,那些关于家庭、社会、理想和政治的符号化呈现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意象美感的情境,让这部讲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电影充满了宏大的史诗感。

首先,贯穿影片始终的狗屎,对安东尼奥来说是生活的各种繁琐与烦恼,他开车回家时根据车库里的柱子不断调整汽车的方向说明他在寻求适应这个家庭的方式以及试图调整与索菲娅的婚姻,当车轮不可避免地碾压狗屎而过,述说着无法和解的家庭矛盾,为夫妻的离婚埋下了伏笔。

索菲娅换车的情节是她寻求生活变革的象征——把原本的盖勒西换成小巧灵便的雷诺是她对全新生活做出的物质改变。

其次,在变幻莫测的太空里漂浮着的宇航员是孩子对梦想的无限憧憬,这似乎和卡隆执导的《地心引力》形成呼应。圣诞夜里的大火暗示一场即将爆发的革命,可莉奥的怀孕和最后的死胎分别预示着革命的孕育和流产。

电影片头和片尾都有出现的倒映在地板水渍里的飞机具有三层不同的含义:

它是佩佩梦想的倒影,是墨西哥经济腾飞的意象担纲,也是惨淡现实和触不可及的希望之间的对比,还隐约为后来阶级分离矛盾积压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作出铺垫。

隐喻与象征构成整部影片庞大而关联紧密的多元想象体系,使得观众在黑白沉淀的视觉语言形态中产生无尽的遐想。

在视觉元素大放异彩的今天,《罗马》、《冷战》、《艺术家》等一批黑白电影的出现柔柔地描摹出斑驳陆离之下的安静,显示出一种清新淡雅的韵味。而《罗马》里的黑白色调,是意象构成的视觉基础,也是客观分析的观感呈现。

黑白电影自身所具备的鲜明特点和艺术价值在影片里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潜意识的暗示与铺垫依靠别致的色彩应用编织而成,单一的颜色融合在故事讲述和情绪渲染之中为本片提供了很多种可供解读的角度。

况且《罗马》的黑白属性不是粗糙的质感,它为导演思考时代变革、阶层认知、政治变向、爱和故乡增添了一份精妙绝伦的魅力。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小武》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冬日之光》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