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无问西东》观后感3500字

发表于2020-10-15 08:36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无问西东》观后感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电影一层一层,将四代人的故事在短短的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讲述得很清楚,线条脉络清晰。



影片刚开始,农村四胞胎家庭的满脸无奈、无助、焦虑,一万块已经算是全家人的积蓄,还不够支付这一次生孩子的费用,找到张震饰演的企业老总,这是他们家里唯一的希望救援。回到家,张妈妈买了最好的肉包饺子,却被那个帮着绞肉馅儿生意人偷偷地掺了很多肥肉。现代企业关于奶粉市场宣传方案,为了获得更大的销售额,是以安全、口感还是营养为主打?所有人讨论的是如何提高销量,却并没有根据自身产品的本质来做宣传,事实上,那些市场宣传部的人,对自己产品根本就不怎么了解,我想,他们也不会放心让自己孩子喝自家公司出产的奶粉吧?里面还讲述了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勾心斗角,想着如何把自己的同事弄出局之类,这种在现代社会常见的事。

人们脱离了战火纷飞的旧社会,处在安定的社会,也不用再为了最基本的吃穿忧虑。然而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可是所有人的脸上都没有笑容,每个人的眼神表情都透漏的是焦虑、不安全感。看不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微笑 ,就这样为了自己的小生活奋斗,一天天过着,却感觉还是被这个时代压得喘不过气。物质是丰富了,人们内心的欲望也横流,对周边的一切都那么难以知足。即使是做到了公司的老总这个位置,对于自己的生活,还是很难快乐(不知道是张震演戏都是面瘫,还是导演要求这样设定的)。所以,不禁让人思考,我们这一代人到底在追求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不快乐?这也为后面讲述下一层的故事埋下伏笔。



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个人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文革是1966-1976,算是肃清前夜。面对自身利益和责任要做选择的时候,作为男生,李想没有勇气去承认,而是王敏佳一个人把所有责任都承担了。电影采用戏剧性的对比镜头切换,让这个讽刺来得更加强烈、冲击:一边是王敏佳的批斗大会,所有人就因为李淑芬一句话,不分青红皂白的一群所谓的知识分子,一拥而上去群殴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姑娘。听到隔壁李想慷慨激昂地演讲和下面听众的鼓掌,而这边面对台下无知愚昧群众的污蔑,除了无奈地一笑还能如何?她一听自己朋友学中医是为了要帮助更多的人,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手伸出来,当好友的练习对象。然而,却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个平日里的好友装作视而不见,真是患难见真情。这让我想到了上次在拉斯维加斯赌场的时候,面对利益,**的表现,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我身上,而赢了之后主动把我手上的码拿走,人性的自私面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不过自己也没想对方会承担什么责任,无奈地笑笑,因为终究是会离开。

陈鹏是真心喜欢王敏佳,即使在误认为她死了的情况下,对她不舍弃。失去了昔日美丽的容颜,他还是爱她,"这段日子,我连眼睛都不敢闭,一闭眼就觉得自己往下掉,一直往下掉,下面特别黑,我特别害怕。" "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不要我给你托着。"好羡慕。相爱太难所以才珍贵,即使要分配到遥远荒无人烟的沙漠工作,环境再恶劣,因为可以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所以这么多年的孤自一人的艰苦生活,内心却不孤独,充满希望。因为一切结束后可以再见到那个她,一想到她,嘴角不禁露出甜甜的微笑。“陈鹏,上一次,我以为我死了,可我醒来看到的是你,是你的爱托住了我。这一次换我来找你,去照顾你。”

刚来这里几个月,生活是无比艰辛的,没有习惯一个人生活,工作上的压力不如意,之前尽管各种艰难,但是心里至少是有个依靠。“你还有我,就当作是公费旅游”,居然相信了,可是后面每每在最需要的时候却离我而去,那些个孤独无助,夜晚暗自流泪的日子,一个人苦苦挨过来了。想起当时戴老师对自己的那些话,充满无尽地鄙视和不客气,犹记得组会上自己强忍着泪水,努力挤出一点微笑来面对他的批评,想起都满眼泪水。向丁求助,他作为我的导师,拒绝帮助,甚至叫课题组的人都不能帮我寄东西,我心里有多恨他。想他求助,但是却要自己讨好他的情况下,他心情好了才会帮那么一点点吧,发给他的ppt,也是不会第一时间仔细看。我的事情永远是在有空心情好的时候才最后处理,老板交代的第一,**老师要求帮忙的先处理,更可笑的是课题组的一个印度博后的工作,那时候的我低贱到真是连一个旁人都不如。那段时间,或许就像王敏佳面对批判的那种心情差不多,经历过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阶段之后,才能把身边的人看得更清楚吧!之前的那个小芬已经死了,现在的是更加坚强同时也脆弱的自己。不过她还有一个陈鹏,而我只有自己。

李想的角色,观影的人或许会痛骂他,鄙视他,可那样的人才是我们身边多见的,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或许我们自己当时也会这样做,又有谁知道。“逝者已逝,活者,对以后的人好一点”,后面的支边生活,他应该过得像是在赎罪,内心一直无法原谅自己,所以才会在冰雪天把所有的粮食留给张果果的父母,自己去找救援,死前念着陈鹏说的那句话。

李淑芬这个悲情的角色,以死相逼得到的婚姻,祈求对方给自己爱,这种女人是可怜可悲。没有自己,却把所有的爱都寄托在一个已经不爱你的人身上,不愿意相信人是会变的,还一直活在过去不愿醒过来。其实她只是渴求爱的一个女人,她的世界里爱便是一切。你歇斯底里,对方要是不爱的话,他还是会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的,所以,离开吧!好好爱惜自己,离开那个不懂得你的好的男人,重新生活,不要过得像个活死人似的,才是对的做法。

对比之下,国外的女性活得更加独立、洒脱,还是更加喜欢这边的想法:focus on your self,即使是夫妻,男女双方都是相对独立的,除了共同的家庭部分外,我们还要有自己的生活,有独立的自我。李淑芬的爱太沉重了,沉重到让对方喘不过气,最后发现,连你自己都无法爱上当下的自己,所以,又凭什么要求对方去爱你呢??爱应该建立在相互欣赏的基础上,而不是完全靠责任去驱使、压迫对方。可悲的是,大部分中国女性还停留在这个思想阶段,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没想明白这点。庆幸现在的自己意识到了。

我们应该怎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记得之前告诉自己的,即使老了回想起人生,也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值得自己尊敬的人”。



沈光耀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清华、北大、南开全部迁至云南昆明,那时候同学们自己建学校。刚出现的画面是学生老师们在铁皮屋下安静听雨,窗户外面有同学冒着大雨上体育课,还有的在抓鱼。那时候的学生和老师,对于知识有这样的心境,头顶着炮弹,在上山的躲着上课。而今我们坐在装有空调的屋子,舒适的桌子,不再需要担心外界环境,但是却不再有这样伟大的学者老师。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老板对待学生似廉价劳动力,拼死为了自己完成title的评选。国内科研圈陷入了一种畸形地发展模式,大家一来先拼论文发了多少篇?影响因子是多少?一区文章有多少?导致那个方向热门就往哪个方向走,大家搞研究变成了赶潮流,哪个领域时尚、火,就往哪里走。原创性、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却没有?想到这里很失望,很沮丧。厌倦了,看透了国内当前的科研氛围。

上网搜索了一下维基百科上西南联大的简介,“西南联大师生中后来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约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和一位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校长梅贻琦那时候说了一名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按照现代人的话:高富帅,家境好,长得好,学习体育各方面都优秀。家里三代五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帮助贫困村庄的孩子们。简直不要太完美。人性的光辉一览无余,毫无修饰。现代社会,人们都是利己主义,老师包括身边的同学,谁有这样的情怀?连主动说承担管理仪器的Anna都能被传刚认为很难得,能不承担责任尽量不承担,记得王昆说“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我的目的达到了就行”(出自一个985高校的博士生),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斗得头破血流,充斥着尔虞我诈,哪里看得到人性中真挚伟大的一面?这个问题我也要问问自己,从读博之后,就变得那么自私自利,变得没有笑容。不禁要问:现在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个社会的人怎么了?大学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这样?爱,无私与无畏,还有同情,变得这么少见了。

沈妈妈的出现,她那番话很触动我,也正是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教导出这么优秀的儿子。“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在那个年代,思想意识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即使是现在,能有这样开明、先进思想的人都是少之又少。之前有听说过一句话:我们人类的思想进步,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真是很在理。多少中国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要求孩子完成他们留下的未完成的心愿,找对象也要按照自己的标准,从小教育孩子的就是“光宗耀祖”,中国传统式的这种思想,无形中给孩子一种窒息的感觉。

相比之下,西方的父母就很少去干涉孩子的决定,在滑雪场,可以看到父母带着自己年仅四五岁的小孩一起ski;海边可以看到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泳,一起boating等等,父母是跟着孩子一起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一起去冒险探索未知,体验快乐,朋友式的相处,从小就培养独立个体意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发现自我,找到自我,没有太多来自父母思想压力的迁至。相比之下,中国小孩从小就要想着以后长大了赚钱养父母,孝敬父母,天啊!我连自己的人生都没开始,都还没体验到活着的快乐和意义,自我价值都没实现,就要去完成父母下一半的生活。父母是很爱孩子,但是那种保姆式的爱,给孩子带来的却是无尽压力和窒息。仅此告诫自己,假如以后为人母,要做一个令自己孩子骄傲的母亲,帮助他学会独立、找到自我,而不是扮演一个保姆的角色。



陈楚生扮演的国语老师吴岭澜,故事发生在剧中最早的年代。他的老师是林微因、梁思成、季羡林那一代。学生时代吴岭澜和梅贻琦的对话,成为老师后与学生沈光耀的对话,对我有深深地启发,每一个处于青春迷茫期的少年都应该要看。

当时刚上本科时,文科满分,实科不及格。老师找他谈话,劝他转科(对工作严谨负责,对学生宽容引导。现在又哪里有这样好的老师,会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连导师都被称作是老板,变成上下级的关系)。“如此天资,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这种荼毒了一代又一代的愚昧无知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还在上演这样的悲剧,我自己当时就是被这样的思想残害,受害者最有共鸣。直到后面才发现,自己的一条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当发现真实的自己内心的想法时,芳华已逝。唉,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梅贻琦老师的回答,真是打到了我的心: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段对话台词给满分)现实生活,又有多少人能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受外界的干扰?我们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太在意所谓的面子,各种物质上的攀比、比较。自己不想比,身边的人会主动把你拉进这个比较的漩涡中,然后离内心的那个声音越来越远,过得越来越虚假。

此刻我终于不觉得这样的思考是羞耻的,甚而你们人生必须的

喜欢老师给学生们念的泰戈尔的诗: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后来吴岭澜领悟到了:“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出名的学者。那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会花时间思考这些,他们也觉得这些事重要的。”吴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梅贻琦校长、泰戈尔,在青春刚开始就不再迷茫。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仅以此告诫未来的自己,希望能活得更加真实,听从内心。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夺冠》影评:三位主角的故事
  • 下一篇:《急先锋》观后感影评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