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星际穿越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0-10-16 08:26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星际穿越》影评观后感




  近未来的地球黄沙遍野,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力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在家务农的前NASA宇航员库珀(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接连在女儿墨菲(麦肯吉·弗依 Mackenzie Foy 饰)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随即得知在某个未知区域内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一个拯救人类的计划。多年以前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在布兰德教授(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的劝说下,库珀忍痛告别了女儿,和其他三名专家教授女儿艾米莉亚·布兰德(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罗米利(大卫·吉雅西 David Gyasi 饰)、多伊尔(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搭乘宇宙飞船前往目前已知的最有希望的三颗星球考察。

  他们穿越遥远的星系银河,感受了一小时七年光阴的沧海桑田,窥见了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壮伟与神秘。在浩瀚宇宙的绝望而孤独角落,总有一份超越了时空的笃定情怀将他们紧紧相连……




影评一:

明白孤独才会享受孤独



安妮海瑟薇孤独地到了地球二号后,开始执行PLAN B,把五百个受精卵慢慢培养成人,累了就跑到冰袋里睡觉去了,于是那里的人们,有了女娲造人的传说,一路发展开启了五维世界的高级模式。还记得马修从黑洞回到女儿房间,一直在追问到底是谁安排了这个轮回,又是谁选中他女儿完成拯救人类的重任?没错,就是安妮海瑟薇和她的子子孙孙们。至于马修是否参与其中,再议!



所以呢,整个《星际穿越》的故事就是前后封闭的莫比乌斯圈,而安妮海瑟薇,才是随手折了这个莫比乌斯圈的人。马修和海瑟薇穿越黑洞时的握手,可能还有更大的轮回。



好了,以上这段都是我编的,算不得数,也当不了真,要是认真跟我探讨“真的吗?”或者轻蔑地说“胡扯”,只好“呵呵”了。真的,和脑洞大开的过度解读比起来,真正让人烦的是“你们文科生看不懂”这种鬼话,或者“在看《星际穿越》之前你要先了解的常识”之类的“科学鸡汤”——看完《星际穿越》点燃对太空和相对论的好奇是一回事,在一个科幻故事上“以伪论伪”,就真的是无聊透了。人家诺兰兄弟真想当科学家,早就不必写剧本拍电影了。



科幻片的逻辑漏洞和技术BUG这事儿,其实是最不必聊的,就不说“黑洞”、“虫洞”这样的文科生插不上嘴的事儿,有些常识,诺兰也都选择性忽略了,比如只有玉米还能种,他们喝的啤酒是什么酿的啊?如果饮食如此营养不均衡,咳嗽肺痨算个屁呀?诺兰兄弟基本上是随手补漏,一个贪婪就解释了人类所有濒临灭亡的原因。所以颤抖吧,科学家们,编剧就是这么牛逼,说是啥,就是啥!编剧就是不完美的小上帝!



其实,比起刚上的另一部烧脑电影《Lucy》来说,诺兰已经算业界良心,故事逻辑已算能够自圆其说,科学理论深入的部分有模有样,让包括大部分理科生在内的观众都不明觉厉。诺兰兄弟还很体贴的用一张白纸上的两个点,浅出地普及了“虫洞”理论。角色设计,返璞归真的模块化机器人设置,比吕克贝松黑胶树版未来电脑要有趣和可爱多了。画面方面,诺兰放弃了3D也非常明智,3D适合营造封闭空间,展现局部细微真实,反倒是现在的2D画面,更能呈现宇宙的广博荒凉,在IMAX上看有别于《地吸引力》的壮阔。



比较起来,吕克贝松就淘气许多,很商业考量地针对中国市场转3D就不多说了,剧情和视效都很没耐心,关于人脑开发的百分比到后来的区别变化,根本就是草草收场不了了之,韩国黑帮老大剧情上的无厘头槽点多到槽都烂了。但我对两部电影同样喜欢的一个点在于,讨论“哪儿来,到哪儿去、我是谁”这几个终极问题,两个大佬都挺敢的——讨论这个话题本身就算胆儿肥,更别说观点都还挺酷。两人算是分别从唯心和唯物角度前探,前者是“心动幡不动”,后者是以人类认知和想象的极限来解读,后者看上去更用功更Nice,前者其实也挺酷,完全就是一种老子烦了,懒得跟你们多废话的腔调。



诺兰对于普通观众的照顾,不仅在于理论的相对完整、故事的细腻丰富和声画的震撼讲究,更在于他在情感上给了普通观众“爱”的把手,甚至不惜把“爱”打造成不可论的第六维。相信你未必弄得清楚到底什么重力作用让时间不同步,但当你看到马修读儿女23年留言的段落,当你看到马修和墨菲跨越时空的父女重逢,一定会内心澎湃,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这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为了适应最广大观众的情感需求,诺兰宁可前一个小时沉闷冗长,只为为后面父女爱的重逢做足铺垫。



但有意思的是,诺兰整部《星际穿越》都把“回家”作为主推动力,但却结束在马修的再次离开。实现了对女儿“回家”的承诺只是过程,独自踏上未知的孤独旅程,并且心怀平静的喜悦,才是诺兰内心目标的自我投射。另一方面,至少在我看来,整部电影阐述“爱”的部分略显用力和生硬,反倒是表达孤独的情绪自然流畅且多彩多姿:太空舱漂流在土星边缘,是整个电影最壮美的一刻,反派马特达蒙那句“我都没有设定醒来的时间”,心酸得让人肝儿颤,而马修独自驶入黑洞,科学逻辑上已然脱轨,情绪释放上却直抵高潮,



太空题材从来都是“孤独”最好的诠释载体,它天生具备解释“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话题基础。而广袤宇宙做背景,再狂妄的人也会产生天地广阔,芸芸众生何其渺小的悲悯感,孤独不管作为形式还是内容,都无法回避。



当我们谈到孤独,难免会和落寞、伤心等负能量关联,但孤独与其说是一种情绪,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生起点和终点的必然。和“落拓枣”讨论的时候,她对孤独的一句解释,我深以为然:“当一个人向往孤独时,他会害怕孤独;当一个人明白了孤独,他最终会享受孤独”。这也很好的解释了马修和马特达蒙的不同选择,所以马特达蒙才会说那句“我以为我准备好了,其实我没有”。



好的导演,说到底,不过都是编个有趣故事,把自己改头换面的放进去,讲出自己的困惑与态度。能拍出《暗黑骑士》的导演,内心的强大丰富,可不是和斯皮尔伯格一样高喊“正义与爱”一个方向,他的哲学体系要庞大得多。我之所以喜欢诺兰导演,是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他片中对太空的探索一样勇敢、深邃、不知疲惫。



诺兰歌颂“爱”的诚意有多少呢?越是坚信的越值得怀疑,这才是“暗黑”的本质,而此处已与所谓道德无关。《星际穿越》中女儿最后在生命终点时放手,放下穷其一生的执念,也解除了父亲爱的枷锁。爱是孤独人生最美的伴侣,也是人生孤独最后的牵绊。如果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生也能对折,爱,可能就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那条虫洞。佛教里常说“一切皆空”,与所谓的“劝人向善”原本就是矛盾,姑且放在这里,算是对“孤独”和“爱”的一种映射吧。



这些年,对于认识世界的兴趣越来越低,对于科学也越来越怀疑,科技发展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其实是被不断证伪的,日心说推翻地心说,后来又明白真的“天外有天”。人类为认识自己做的不懈努力,当然值得尊敬,但现在看来“用风筝捕捉电”这种事真的都分外逗逼。人类科学发展一直在做的一件事都是——看,以前的人多傻逼。



而更悲剧的是,按照维度学的想象,我们究其一辈子,可能都在一个外星人设定的三维魔方里,我们甚至想象不出五维六维的世界到底如何。听上去,何其悲伤。



倒是有一件事情,让人略感安心。伟大的文学作品从不受制于科技的发展,哲学宗教的光辉安抚着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天圆地方的认知年代,我们一样能对宇宙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样能习知自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虽然到现在,也不能对死亡发出半点儿微弱的抵抗,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绝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咆哮着怒斥“光的消逝”,并将这份儿决绝口口相传。



科技不断被证伪,人类的情感的共鸣却从未虚假过。

爱和孤独,都是。





影评二:



2014年5月19日

     在探索每一个未知的星系时,人们同时也在探索一个从未见过的自我。除了科技的进步外,这更是一种对人心的考验。

  在模糊幻想和现实的边界上,安睡着的永远是人性的柔软。

  这也是我喜欢诺兰的原因。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无论他的幻想有多么不可思议,视觉效果多么震撼,叙事手法多么出其不意,诺兰呈现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猎奇的快感——他的电影,扎根在人的心上。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是那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手。

  诺兰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虽然他们讲述的是我永远不可能亲身体验的故事,我仍然感同身受。记忆碎片中,男主人公因为失忆而感受到的迷茫、破碎和失落,无法掌控自己人生、困兽之斗的绝望,对失去爱人一遍遍哀伤的回忆——都让我深深共鸣。盗梦空间中,令我久久难忘的不是梦境的千变万化,而是梅尔坐在酒店的窗口,对着绝望的柯布闭上眼睛,轻轻吟诵“There is a train,a train that takes you far away……”,然后纵身跃下的一幕。

  或许,对诺兰来说,幻想就像是一个实验室——借此把人类放到一个极端的、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情境下,观察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借此对照处于现实中的我们自身。

  毕竟,即使穿越到星际,维系人类的仍然是情感,不是飞船。



  星际穿越算是诺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之前的盗梦和蝙蝠侠都没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比较像是幻想动作片。预告片剪得很棒,承袭了诺兰一贯的风格,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看完后,心都沉静了下来。

  预告片开头说的“我们不缺飞机和电视,我们缺的是食物。”这句话揭示了星际旅行的出发点。民以食为天,“食物”在这里象征的是回归人性之本,回归到人类最原始、最脆弱、对大自然最敬畏的状态。因为当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时,我们懂的并不比原始人类多多少。宇航员为了寻找食物穿越星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大自然谦卑的姿态——因自身的局限性求索自然,而非出于征服欲挑战自然。

  在片中,科学家不断告诫宇航员,我们必须面对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太阳系的任何东西,都救不了我们;另一个是,为了拯救人类,拯救自己的孩子,我们必须离开地球,踏上穿越星际之旅。因为,“我们的命运远在天际。”这种“离开地球、探索太空”的思想,在各类科幻作品中由来已久,它符合当下地球因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而不堪重负的现状,也符合科技的发展潮流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科幻设定,本身就比超级英雄打怪兽,更能给我们共鸣。

  预告中还有一个思想值得注意,墨菲定律,也是男主女儿的名字。男主对墨菲定律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墨菲定律不代表坏的事情,只代表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发生。”这也表明了男主对星际之旅的态度: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星际的男主由马修·麦康纳扮演,让我很高兴。因为我很喜欢他的表演风格,也觉得他的气质很契合诺兰的电影。让我认识马修的是《真探》,他在里面扮演一个阴郁的警探。其实我根本没看懂案情到底是怎么走的,完全是被马修的个人魅力迷住了,在不明觉厉的状态中看完了全季。有趣的是,《真探》那首好听到我一度天天循环的片头曲,名字是《Far from any road》,和《星际穿越》背井离乡的情感基调多么像!马修性感低沉的德州腔英语,也是我的最爱。任何字符在他嘴中,都是平静而绝望的。就像是雷蒙德·卡佛小说的口吻。

  在片中扮演马修女儿的小演员也很亮眼。如果我没记错,她应该在暮光之城中演过爱德华和贝拉的女儿。忧伤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肤,都带着忧郁的美。她和马修搭戏,再合衬不过,预告片中的短短几幕,就足以展现父女情深。在围脖上,有眼尖的童鞋发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预告片中有一幕,长大成人的女儿,站在燃烧的玉米地中望着天空,身上却穿着父亲离开前穿的衣服。

  预告片中的配乐也很赞。作者是汉斯·季默。这个德国音乐家为盗梦做的配乐,是我写作的必备BGM。气势宏大、旋律性强,必要处又足够空灵细腻。看来,除了视觉,我们也将享受到一场听觉盛宴。

  预告片的最后,星空中出现了一个宛如玻璃球的天体,白色飞船在里面缓缓旋转着,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纯净的太空之美。不知那个玻璃球,是否是黑洞。如果是的话,那是我见过最美的黑洞。

  据说构成人类的粒子比所有已知的星星还要多。那么,我体内最瑰丽的星云,一定是心脏。承载着情感,在无声的黑暗中,缓缓旋转。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下起流星雨。

  我试图想象自己漂浮在星际。那种孤独,那种寂静。失去一切,只剩下心跳。穿越了无数星系,模糊了时空的界限,看见了超越人类想象力的奇景;在宇宙的无限面前,作为人类的自尊和信仰一点点土崩瓦解——在那一刻,我还会记得什么?

  会是爱吗。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守望者》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楚门的世界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