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电影《乱世佳人》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0-10-18 08:26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电影《乱世佳人》影评观后感




大概没有人想到,在美国已经持续了半个月的反种族歧视示威,竟然以一部经典电影下架的方式,在国内掀起了最激烈的讨论热潮。

因为被批“美化黑奴制度”“强化种族偏见”,华纳新流媒体平台HBO Max临时下架了《乱世佳人》,并表示将在添加说明后重新上架。

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时代背景的爱情片90年代引进大陆,是一代中国人的经典回忆,更是长期盘踞在老电影榜单前几名。

正因如此,它的下架格外地触动了国人的神经。

要知道,《乱世佳人》拍摄于1939年,当时对黑人的歧视还是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55年后,美国才正式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片中对于南方生活的怀念,对于奴隶主制度的美化,虽然在现在看来不合时宜(客观来讲也确实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如果说HBO Max的举动,在美国引起的是更多有关种族问题的讨论。

那么国内网友更想质疑的一点是:如果一部老电影中有不符合现在价值观的内容,就应该被下架吗?

01
该不该下架《乱世佳人》?


从这些年的舆论中可以观察到,人们对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和角色进行过多的“纯洁度审查”,开始越来越多地持一种反思的态度。



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通过反道德情节展示社会的复杂,还是塑造丰富的反派角色以体现人性,抑或是展示历史中的负面元素以反思过去,都是创作优秀作品时不可或缺的部分。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乱世佳人》的下架只是因为“出现了黑奴形象”,那么基本可以算是毫无争议的矫枉过正,也就不会在舆论场上引起那么大的讨论。



问题的关键在于呈现方式。







原著作者本身出生于美国南部的贵族家庭。在书中,她对于没落的南方贵族充满了同情,文字中处处可见对蓄奴制度下及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



尽管影片的制作人在拍摄过程中尽全力删改掉原作中明显有关种族歧视的字眼和剧情,但其中所展现的主仆亲如一家,客观上依然是在美化黑人被奴役的事实。



尤其是有关郝思嘉的黑人奶妈骂北方佬“粗鲁”,以及美化3K党之类的情节,自首次上映以来就在美国频频引起争议。



有关种族歧视的争议甚至还延伸到了影片之外。



在片中饰演郝思嘉奶妈的女演员哈蒂·麦克丹尼尔,凭借这个角色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有色人种。

但她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却只被允许坐在演员席的最后排,还被禁止参加当晚的舞会。




可以说,从文本到创作过程,这部作品都与种族问题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甚至成为了某种标志。

正因如此,一些网友以“有种族偏见的情节不代表影片本身宣扬歧视”为理由,试图将其完全洗清,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说《乱世佳人》的“价值观问题”已经板上钉钉,那么真正关键的问题就此浮出水面:

当作品中明显在宣扬某种错误的价值观时,是否就意味着它应该被下架,或者至少在舆论场上被否定?

换句话说,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对文艺作品进行价值观的要求?

如果你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德观念不应强加在作品上”,可能会在被人反驳时陷入自我怀疑。

比如我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娘道》。

这部电视剧用歌颂的视角呈现女主角的隐忍,女主对“生儿子”的执着更是被美化成了无私的母爱。




这也让它在播出时遭到一致的批评,成为了“传播封建糟粕”的典型代表。



如果不必对作品进行价值观的审视,那么《娘道》被喷腐朽是不是也显得没有必要?


但稍一思考便能分辨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正如上文所说,作为一部80年前的老电影,《乱世佳人》的价值观自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而《娘道》却是在男女平等被主流广泛认可的前提下,反向鼓吹女性对男性的无私奉献,从目的上似乎具有更大的主观性。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视剧无论从人物塑造还是情节设定,都极其扁平和狗血,更遑论什么深度内涵或者艺术价值。






换句话说,人们骂的不止是腐朽价值观,更因为它根本就是一部烂剧。



但《乱世佳人》不一样,作为影响了无数人爱情观和世界观的经典电影,其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对于当年的中国人来说,贵族时代的热爱与荣誉、郝思嘉那令人惊艳的生命力,她与白瑞德爱情中的撕扯和博弈,带给一代人的震撼和冲击是不可磨灭的。





@西窗随记



其中对于种族问题的倾向固然有失偏颇,但同时将目光投向美国南北战争的失败者,本身也具有它的意义。




@和菜头



正如微博网友@西窗随记 所说,每一部文艺作品都是充满了时代特色的,而且文艺作品呈现的是世界与人性的真实与复杂,并不是传播价值观的。


我们当然需要去警惕作品中价值观的倾向,客观上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观众。



但是仅仅用“三观正不正”去衡量它们的全部价值,甚至直接下架,无疑是种狭隘的做法,也是大多数人反对的重点。



在遭到质疑后,HBO Max发言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乱世佳人》会在未来重新上架,并不做删改。但会带上对该片历史框架的讨论,和对片中有种族歧视意味的描绘的谴责。

如何对待作品中过时的价值观?对待这个问题,平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但是争论依然没有停止。

02
“警戒线”应该画在何处?


《乱世佳人》会重新上架的消息让众多影迷松了一口气,但是随后人们对于“加注释”的立场又产生了新的撕裂。

支持者认为这是一个两全的方法,既能原汁原味地展现作品的原貌,也能够避免对受众的误导。

反对者则认为注释本身同样是一种干预,而如何理解作品的权力本应该交给观众。



看似是在争论“加注释”这个行为本身,但背后根本的问题却是——



观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



制作方对于其中过时甚至错误价值观,是否有责任为观众的判断画出“警戒线”?该画在哪儿?



HBO Max的支持者实质上是在默认观众会因为作品中的错误价值观而走向误区,承认“正确引导”的必要性;而反对者则选择相信受众的判断力。



双方立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立?这是个至今都难以说清的问题。

如果种族问题让中国网友感到难以理解,那么如果换成吸烟的例子,或许更能帮助我们看清其中的复杂。

北京控烟协会曾经批评电影《老炮儿》中吸烟镜头过多,会带来不良示范。



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是觉得控烟协会没事找事:哪儿有人因为看了电影中的吸烟镜头就去吸烟的。







然而美剧《广告狂人》中的案例却告诉我们,大众媒介确实能够通过某种话术引导,潜移默化地改变受众对吸烟行为的观念。



在第一集,男主角就靠着一个经典的香烟广告操作,成功地扭转了吸烟在大众心中的负面印象。



用一句“幸福时光香烟是被祝福的”,消除了大众对于吸烟致癌的可怕联想。


更不要说《广告狂人》里本身就有大量的抽烟镜头,甚至让观众抱怨“看剧时都感觉被烟熏得头疼”。





我们当然可以说影片只不过是在忠实地还原60年代的美国广告业,但是从一些人的反应来看,这部剧给“吸烟”套上了一个魅力的光环,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或许也是HBO Max选择用“注释”的方式做出引导的原因。


不过回归现实角度,HBO Max这一次的举动,很大可能是出于对商业的考虑。

毕竟在美国国内示威愈演愈烈的当口,《乱世佳人》因为《为奴十二年》编剧的批评,迅速成为了众矢之的。对平台而言,马上作出反应无疑是最为明智的做法。

事实上,美国50年代左右的作品中,有关种族偏见的内容并不少见。

而在涉及种族歧视、女性歧视的作品前面加上一段提醒,也是不少平台规避风险的常规操作。

你可能听过这个广为流传的例子——给无数90后带来欢乐的《猫和老鼠》,里面就不乏民族偏见的内容。

比如片中蠢笨粗鲁却从不露脸的“女主人”,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的黑人女仆形象;



在某一集中,汤姆还扮成印第安土著去吓唬杰瑞,结果被扮成欧洲人的杰瑞打的落花流水,举起了白旗。




因为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华纳会在《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头放上一段警示文字,内容为:

“你将要观看的卡通是他们时代的产品。他们可能描写了一些在美国社会中常见的民族和种族偏见。这些表现无论在那时还是今天都是错误的。

虽然以下内容不代表华纳兄弟对于当今社会的观点,我们仍会呈现这些卡通的原貌,是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将等同于说明这些偏见从未存在过。”



作为平台和出品方,这种做法可以说是非常机智。

既能够表明自己并非对历史问题无动于衷,也能避免修改作品内容产生的种种争议,逐渐成为了被业内和大众都接受的做法。

但质疑声依旧存在,有人认为这个说明应该加在结尾而不是开头,否则会让人预设立场。

而另一些人却质疑这种措施对于避免偏见没有任何用处,完全是为了免责而作秀。



果壳网编辑@Ent_evo就曾经在社交网络上批评称,当观众无法看出哪些情节和元素是“错误”的,其中的偏见就依然是潜移默化的背景。



按照Ent的观点,创作方如果想要实现有效的引导,似乎需要在每一个争议镜头旁打出一行提示才行。



这就又回到了“警戒线该画在哪儿”这个问题。



如果开头放一段警示文字不算干预内容,那在影片的具体情节里加上注释呢?



想象一下,当《乱世佳人》中的黑人奶妈出现时,屏幕上滚过一行字——此情节涉及种族刻板印象;



当《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落寞地点起一根烟,字幕下方提示——“室内公共场所不准吸烟,请勿模仿”。



更何况,如何衡量影视作品中的“错误观点”是否需要被提示?按照镜头出现次数吗?还是按照创作者的动机?对于观众的影响力如何量化?



这是任何人都难以解答的问题。


03
争论是无意义的吗?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无法得到正确答案,讨论这件事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具体到《乱世佳人》这件事上,更常见的论调是:现在的作品已经太讨好少数族裔了,没必要揪着一部老电影搞“行为艺术”。



然而被忽视的是,这种“讨好”的趋势正是美国社会几十年来对种族议题不断争论,并回应争论的结果。



1994年开播的美剧《老友记》,6位主角无一例外是白人。



我们大可以将其解释为历史问题、人物设定的巧合。但少数族裔曾经一度在大众媒体上失声是事实。







而如今,在重要角色里安排有色人种,已经成为了美国影视圈的共识。



正如菲比的扮演者丽莎·库卓所说,《老友记》如果是今天拍肯定不会是全白人卡司。



诚然,改善少数族裔地位不止是在影视剧里塞几个有色人种这么简单,更需要在教育、就业方面的全面保证。



但少数族裔曾在影视行业受到的歧视也应该被看到,现在所有人都看到了。



这就是争论的力量。



《老友记》的联合制作人近日为该剧中缺乏种族多样性而道歉。



有人或许觉得大可不必,但这无疑也代表着,有关《乱世佳人》的争论在其他群体中带来了反思。



就像小美人鱼的选角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也促进人们去思考如何界定种族偏见的尺度。




在《乱世佳人》下架的风波中,你可能是个支持者,也可能是个反对者。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各个种族、各个阶层,尤其是类似HBO Max这样的平台,都在不断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回应。

这才是整个事件中最重要也最确定的事:一个允许争论,也能回应争论的环境,是有益的。

如果你觉得美国的种族问题离我们很遥远,那么不妨想一想别的:

如果《洛丽塔》因为美化恋童癖而被下架,《花样年华》因为抽烟镜头而被举报。

如果一切可能引发争议的议题都不再被讨论和争辩,如果所有问题都有了标准答案。

我们将面对一个多么偏执而又死气沉沉的世界。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有些人并未看到这一点。

在他们看来,HBO Max下架《乱世佳人》,并非是回应争论,干脆就是在向庸众低头。

有人刻意忽视《乱世佳人》后续还会上架的事实,直接将其描述为“政治正确的全面胜利”,甚至对“软弱的白人”大加嘲讽。


比如建议下架《复仇者联盟》,因为身为黑人的战争机器只能使用钢铁侠淘汰的装备;



还号召删除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因为华盛顿是个奴隶主。



在这些声音中,我们听不到观点的碰撞,只能看到情绪的宣泄。

而将所有对于严肃议题争论,都简单粗暴地归到“赢”和“输”的语境中,全面否定对立的观点,从根源切断讨论的意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诚然,如何对待文艺作品中的价值观是个长久的议题,而当《乱世佳人》这场风波过去之后,我们或许也会渐渐淡忘。

但它同时也揭示着,或许只有当观点被呈现被讨论,真理才有越辩越明的可能。



这或许也是以上所有讨论的答案——



不必再去怀疑某个争论到底有没有意义。因为争论本身,就是意义。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灯塔》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情人》影评25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