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夺冠》影评:五大bug,万字影评跟你一次说清

发表于2020-10-21 07:5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夺冠》影评:五大bug,万字影评跟你一次说清

这段时间把《夺冠》看了好几遍,所以可以通过下面这篇影评,一次性把影片的所有问题和bug都有理有据地详细说给大家听了,其中提到的许多细节问题也许有不少人观影时都不会注意到。如果你准备去但还没去观影,那就更好了,看了这篇影评,你可以把毒舌君指出的影片bug,在影院里一一印证,看毒舌君说得准不准。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立刻进入正题,逐条列举影片的bug。

bug之一:角色没名字,到死都没!

这个bug毒舌君上一篇影评提到过哈,这回再详细说说。本片在今年春节前临近上映时突然发生“改名风波”,从《中国女排》改成了《夺冠》,就已经让人对影片产生了某种不详之感,预感到“场外因素”会对影片造成不利影响,结果去看点映的时候,才发现影片受到的影响居然这么严重。

影片中,只有目前郎平手下的这帮女排姑娘们是有名字的,袁伟民执教的“五连冠辉煌时期”的老女排,以及陈忠和执教的“黄金一代”女排,除了郎平有名字,其他教练到队员统统都没名字,只是用“教练”和“X号球员”这样的代称,放在剧情中简直就是“不说人话”,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就拿影片开头彭昱畅扮演的陈忠和走进球场,看到一个个女排队员那场戏来说,女排领队是这么给他介绍球队的——
你是新来的同志吧?你好,我是女排的领队,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情况,这是副教练,在带她们练扣球。这是5号,我们的主攻手,身高1米80……蓝衣服那个,也是主攻手……8号,是我们的替补二传,12号、9号、2号,都是我们的副攻。看这位啊,主力二传、队长,脑子好……这是4号,一传和拦网都非常好……这个副攻,是你们福建老乡……这是1号老队员,出了名的要球不要命……那边蹲杠铃那位,叫郎平,北京姑娘,18岁就进国家队了……这位就不用介绍了吧(指主教练)。

大家听听,从队员到教练介绍了个遍,除了郎平,其他人的名字全都不提,正常情况下给人介绍会是这样吗?不用说,前期拍摄时台词肯定不是这样的,大家在影院中听到的这些台词肯定是后期改的,“没名字”+“不说人话”,可见“场外因素”把影片扭曲成什么样子了啊!

关键是观众也无法通过“X号球员”这样的代称,用号码来跟球员建立有联系的固定印象。请注意上面这张剧照,领队给彭昱畅介绍队员的这场戏,虽然提到到了队员的号码,但并没有镜头并没有特别明显地给到老女排队员身穿球衣上的号码,甚至有的人穿的球衣就是没号码的,是无法让人马上建立号码跟角色的对应关系的。

后来女排队员跟男排打友谊赛,以及跟日本女排打世界杯决赛的时候,虽然穿的是有号码的衣服,但不知道大家在观影时注意到没有,这两场比赛,队员们身上穿的号码也是不一样的,也无法让观众有效建立号码跟人的对应关系。

就拿上面的剧照来说,“队长”这个角色,在友谊赛中是9号,但在跟日本女排的世界杯决赛中是6号,友谊赛中的12号,在决赛中是11号,郎平在友谊赛中是1号,但在决赛中是3号,决赛中的1号则是一名带伤上阵扭转战局的队员。但是这名“带伤上阵”的队员可不是后面“”因病去世”的那位啊,“因病去世”的那个队员,在决赛中是7号。

怎么样?被绕晕了没有?毒舌君并不是在逗大家玩哈,而是想以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明白,“没名字”这件事对于片中角色产生了何种致命性的影响,导致大家无法通过名字跟角色建立起初步印象,而号码正如上面所述,是无法跟球员形成有效联系并帮助观众建立初步印象的,所以不少观众在影院中看老女排时期的剧情时,除了郎平之外,无法对其他队员产生足够印象,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老女排队员活着的时候没名字,就连死了,依然是没名字的。就是影片后半部分,郎平回国前参加队友追悼会那场戏,简直把无论是画面还是画外音“不说人话”发挥到极致了!

灵堂的大全景,写着“沉痛悼念……”的大横幅上就是让人看不到后面的人名,花圈上也不见逝者的名字,画外音的讣告更是搞笑——

1981年世界杯,她顶着腰伤坚持比赛的精神感动了一代人,今年过年时,她的病情急剧恶化,因癌症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

好嘛!整个讣告念完,楞是让人听不出来是谁死了,有这样的讣告吗?再加上此前“顶着腰伤坚持比赛”的人也是没名字的,所以毒舌君想问一句,大部分观众能把死的这位,跟老女排时期的那个年轻队员对上号吗?

更要命的是,彭昱畅和黄渤扮演的陈忠和,在影片中相当于男主角的戏份,但从头到尾都是没有名字的!毒舌君顿时想到一个段子——

突然发现《夺冠》和《信条》有一个共同点——两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无名氏”,哈哈哈!这说明《中国女排》改名《夺冠》改得好啊,跟《信条》都是两个字,多搭啊!

陈忠和在影片中没名字,但大多数时间还并不是显得那么别扭,但有一场戏不得不提到他时,就变得别扭得不得了了。就是影片中郎平跟专家学者第二次开会,专家学者质疑完郎平让主力队员离队的决定之后,说了这么一句——

不管怎么样,我们大家是支持你的,包括一位著名教练,因为他也是主动退出竞选,来支持你的。

这句台词也是标准的“不说人话”吧,就是不说名字,就是用“一位著名教练”作代称。片中说“包括一位著名教练”这句话的时候,画面根本不敢给到话这话的人,因为当时拍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么说的嘛,都是后期改成这样的嘛!

影片结束时的片尾字幕更是神奇哈,演员表按照正常情况都是角色名和主演名一一对应的,结果本片中的主要演员在片尾字幕里只有演员名,根本不出现角色名。倒是像“发布会怒怼郎平记者”这样的龙套角色,在片尾倒是有角色和演员一一对应的字幕呈现。

总之,像这种主要角色大面积没名字而且是“故意没名字”、“被动没名字”的情况,别说在华语影坛了,在世界影坛也实属罕见吧!毒舌君就是冲着这种“影史奇葩”现象,才给本片打的半星和一星,这片子不是没有优点,但“奇葩”到这种程度,足以毁掉所有优点了,别说半星和一星,如果有“零星”甚至“负星”打分选项的话,毒舌君也会选的!

bug之二:情节不连戏,台词硬改!

毫无疑问,本片受“场外因素”的影响,应该是经过大幅删改的,早前的预告片中你能看到的陈忠和吃鸡腿,以及郎平拿球砸晕陈忠和的情节,在影片中都看不到了。影片中更是有一些明显不连戏的情节,以及一些硬改的台词,向观众呈现出大幅删改对影片造成了怎样恶劣的影响。

上面这张剧照,大家在影院中可以看到相应的剧情,就是彭昱扮演的陈忠和,推着球筐走进训练馆,注意看他此时的表情,“不连戏”的状况就发生在他和郎平此时的表情上。他带着一脸不爽的表情看着郎平,而在远处举杠铃的郎平也带着一脸傲娇的表情跟他对视,说明此前这俩人“有故事”啊,否则此时两人怎么会有这种较劲般的对峙表情呢?

从早前发布的预告片再结合上下文剧情,其实不难猜出“不连戏”剧情所缺失的内容,应该就是早前预告片里大家看到过的,陈忠和在食堂抢鸡腿吃被郎平看笑话,以及在训练场上被郎平用球砸晕的情节,正是有这样的“前情”,大家在影片中推着球筐走进训练馆这场戏里,他和郎平的脸上才会有彼此不服、互相较劲的表情。而正是因为大幅删减,导致“前情”没了,他们在这场戏的表情也变得莫名其妙了。

就这个话题多说几句,从目前大家能看到的剧情也不难感受到,影片原本是要在老女排时期的剧情中,在郎平和陈忠和之间建立一条“欢喜冤家”的情节线,就是两人既有互相较劲、也有互相关心,最后以友谊赛上两人上演“终极对决”,以郎平高点扣球击败陈忠和,他也定下心来甘当女排陪打教练,作为这条情节线的结束点。此后的剧情两人就只有合作,没有对立了。但正是因为大幅删减的缘故,让两人彼此较劲的情节基本看不到了,只留下了一些能够让人窥见影片原貌的蛛丝马迹。

还有一个不连戏的情节发生在老女排对战日本女排的世界杯决赛上,7号队员在场上受伤,教练准备换人,此时1号队员跑过来对教练说——

教练,这是我最后一场比赛了,让我再拼一次吧!

教练允许她上场,然后趁着暂停给队员训话加油。当队员们回到场上,日本队教练看到1号上场了,用日语跟身边人有这样两句对话——

日本教练:她还能打吗?

身边人(应该是助理教练之类的):能拼到这一步也很厉害了呢!(大意如此,未必跟原话字字不差)

1号队员这个角色的突然出现以及说的那句话,还有后面日本教练对此的反应,显得十分突兀啊,明显缺乏前情铺垫。因为此前剧情也没有清楚展现给观众,这个1号队员到底是一直没上场呢?还是在这场比赛中受伤下场了,或是此前在比赛场次受过重伤?否则日本教练不会发出“她还能打吗”这样的感慨啊!

同时,1号球员对教练说的“这是我最后一场比赛了”,也显得没头没脑啊,怎么就“最后一场比赛”了,前情也没有任何有关“她打完决赛就退役”的铺垫啊,所以这句话从何说起呢?肯定是有关1号球员的戏份进行过删减,所以才会出现上述台词显得莫名其妙不连戏的情况。

影片中还有一种因为“和谐大法”产生的“不连戏”的情况,就显得相当“隐蔽”了,如果不看毒舌君的解读,你在观影过程中多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这种“不连戏”不是看出来的,而是用逻辑推理出来的。这么说大家肯定不太明白毒舌君在说什么,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少年的你》里面这样的一段情节,警察把周冬雨叫到学校办公室,询问她跳楼女生的相关情况,此时她的老师说了下图这样一番话。

请注意,老师在说前两句话时,画面始终给到的是周冬雨,并没有老师说话的镜头,而当老师说“不要怕”这三个字时,口型也是明显对不上的。再结合随后警察抱怨学校不配合查案,以及再后来周冬雨依然遭遇校园暴力而没人管,就说明这场戏里大家听到的“现在市教育局很重视校园安全,老师和学校会好好保护你的”这句话,根本就不是影片原有的内容,而是受到“和谐大法”的影响,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修改成这个样子的。

这就是毒舌君上面所说的,这种不连戏的情节bug貌似“看”不出问题,但用推理却能发现问题。《夺冠》这部影片也有类似的状况。

就是影片中郎平刚刚成为女排主教练,在会议上被各路专家学者质疑的那场戏,虽然郎平为自己的建队理念进行了解释,但不难看出,除了黄渤扮演的陈忠和支持郎平之外,其他人对此并不认可,简直就是群起围攻架势的。但是请注意,这场戏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呢?是下面这句——

郎导,体育总局会全力支持你的改革计划。

请注意,这句话你根本看不到是谁说的,此前每个专家学者发言,镜头都会给到这个人,但这句话出现在影片中时,却给的是一个大全景会场镜头,根本让人看不到发言人是谁,甚至这个发言人很可能根本不存在。因为之前的专家学者发言,都配有“前国际排球顾问”、“体育产业专家”、“体育学教授”之类的身份介绍字幕,但并未出现有某人是“体育总局官员”之类的介绍,所以上面那句话是谁代表“体育总局”来说的呢?

综上推理,上面那句话在拍摄时八成是没有的,而是“和谐大法”给加持出来的,拍摄时这场戏就是各路专家学者对郎平的质疑而没有支持,影片只是为了照顾“场外因素”才在后期改成这样的。

同理,后面还有一场专家学者跟郎平开会,质疑“老队员离队”的一场戏,也有类似的问题,就是上文提到的“包括一位著名教练”那场戏,这里就不详述了,总之“和谐”的套路是一样的,就是开始群起质疑,到最后莫名其妙地变成支持郎平。

如果这帮人真的支持郎平,不会有后面情节里郎平一人在球馆里把球往墙上砸发泄压力,黄渤走过来劝她那场戏了,对不对?如果大家都全力支持她,她还用得着这么气闷吗?黄渤还会说“你这样天天跟所有人对立,快乐吗”?郎平还会说“你回去转告他们,我郎平今天就一意孤行了”这样的话?

所以说,这两场戏最后一句台词的“不连戏”,是需要这种逻辑推理才能看出来的。

bug之三:口型对不上,镜头乱剪!

“场外因素”对本片影响之恶劣,把许多情节和角色都给破坏掉了,而为了把这些碎成一地的情节和台词重新拼接起来,需要在剪辑和后期配音上进行“找补”,但即便如此,影片从头到尾依然能让人看到大量的台词和角色口型对不上的情况,下面毒舌君就给大家一一举例,大家在观影时可以一一对应地去验证,看看这些地方是不是有口型明显对不上的情况。

第一处最明显的“口型对不上”,就在影片开始不久,就是彭昱畅扮演的陈忠和第一次进训练馆看到女排队员们训练之后,紧接着一场戏,就是教练跟他在一个房间里单独说话,让他当陪打教练。注意这场戏画面和台词,尽管后期剪辑已经竭尽全力地乱剪一气,为的就是尽量不展现能让观众看清教练说话口型的画面,但有几次不得不带到教练说话的正面镜头时,口型几乎没一句能跟台词对得上的。

注意中日女排世界杯决赛那场戏,教练在场边给女排做指导的时候,也有一两句话也有对不上口型的情况。

还有黄渤扮演的陈忠和在影片中刚出场的一场戏,在训练中指导女排队员,不是唱歌之后跟队员说话那场戏啊,是前面的一场戏,请注意他在训练中说的话,也有跟口型对不上的情况。

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包括一位著名教练”那场戏,请注意这个人说完“包括一位著名教练”这句话之后,紧接着的一句话也是对不上口型的。

尽管剪辑师已经很努力了,宁愿把镜头剪得支离破碎、乱七八糟,也要尽量避免让观众看到口型对不上的情况,他经常采用的一个“规避技巧”就是在一个人物说话时,不拍他(她)的正脸,而是换成他(她)的背影或者远景镜头,但即便如此也有露馅的,即便是背影,也能让人看到角色的说话节奏,跟耳朵听到的台词节奏明显不对。

例如郎平和朱婷在训练场外的一个小花园里谈心的戏,请注意朱婷说话的镜头,大概是她说“家庭负担挺大的”这句台词前后吧,镜头为了避免口型对不上,给的是朱婷的背影镜头,但依然能让人看到,台词的一句话说完,背影里的朱婷头和脸还在动,明显是还在话说的样子,完全同台词节奏配不上。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黄渤在机场送别郎平的那场戏里,两人边喝咖啡边聊天,也是镜头给到黄渤背影,观众能听到他说话的台词,跟观众能看到他头和脸在动在说话的节奏对不上。

还有,最后跟巴西队比赛的情节中,郎平在场上指导队员的说话口型,有几句也跟观众听到的台词明显对不上。

bug之四:剪辑瞎胡搞,莫名其妙!

虽然上面已经说了,剪辑师已经在后期想方设法地去弥补“场外因素”对于剧情、角色、台词造成的负面影响了。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剪辑凌乱、毫无章法的问题,虽然十分糟糕,但还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剪辑师此时的工作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亡羊补牢”了嘛!

但毒舌君还是要说,影片中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剪辑师突然就“放飞自我”了,有些画面让人感觉缺乏逻辑,甚至莫名其妙,这就不能怪“场外因素”,就是剪辑师和导演的“锅”了。

最明显的一处,就是影片前半部分老女排时期的一场戏,教练给女排姑娘们讲他出国的感受,台词是这样的——

我第一次出国,走进宾馆房间里面,我傻了……冰箱、彩电、空调,我没见过。

注意这句话,说到“我傻了”之后,原本节奏感挺好的一句话,突然来了个莫名其妙的停顿,同时插进来一个更加莫名其妙的画面——大街上交警指挥交通,还有骑自行车的人们——这是什么鬼???然后画面又切回教练讲话的场景,那个莫名其妙的画面就再未有下文了。

所以剪辑师在这里是抽风了吗?导演审片的时候也没看出来?咄咄怪事啊!教练的台词明明是在说他的出国感受,真要插画面,也要插他在国外酒店的画面好吧,突然插大街上的交警和骑自行车的画面想表达啥?而且为了插这个画面,让台词出现一个十分诡异的停顿,这样的台词和画面的剪辑搭配完全是莫名其妙嘛!

还有一处是郎平成为女排主教练之后,在一群专家学者的围攻下阐述自己的执教理念,首先提到的就是“大国家队模式”,随后的台词是这样的——

以前国家队是12个人,打主力的只有六七个,现在我可能选30个人。

随后是郎平亲自选队员的画面,先选的是张常宁、惠若琪和丁霞。

接着又是一句紧接着上面阐述大国家队理念的一句话——

30个如果不够,就选50个。

跟这句话搭配的画面是训练场上越来越多的女排姑娘。

到此,画面和台词逻辑关系都没啥难问题,但随后问题就来了。影片突然接了一个没头没尾的队员冲突的小情节,有一个队员(好像是丁霞,但看了几遍都没看清)坐在楼下对着楼上喊——

老东西,你以为宿舍是你们家的?

随后楼上的徐云丽朝楼下的队员泼了一盆水,只听楼下队员喊道——

你有病啊!

镜头再转回楼下,郎平站在那里看到这一切,镜头再转回楼上,徐云丽依然是一副怒气冲冲的表情。

再接下来,又是郎平继续阐述大国家队理念的一句话——

要是50个还不够,那就100个。

配的是更多女排队员在球场上做动作的画面,然后是会场专家对郎平的质疑,以及郎平的反驳。再接下来就是郎平选朱婷的情节。然后就是训练场上女排队员训练的画面,一个叫陈鹿的队员来晚了被罚跑,随后一群新老队员在打球时起了争执,其中穿插了专家向郎平提出的新老队员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的质疑。

毒舌君之所以把上面的情节和台词说得这么详细,就是帮大家捋清楚情节和剪辑之间的逻辑关系,郎平阐述大国家队的建队理念,期间穿插剪辑她选队员的画面是没问题的,但突然插入一个没头没尾的楼上楼下队员冲突的小情节,显得十分没有逻辑,因为这场戏的前后都是郎平选队员,中间插上这么一出戏,跟前后都不连戏啊!

这场戏唯一能跟后面产生关联的,就是呼应球场上新老队员起争执那场戏,因为这场戏“老东西”这样的台词,也是在暗示这是表现新老球员矛盾的,虽然也是个没头没尾的矛盾。如果不是毒舌君在这儿给大家解读,恐怕有不少人都看不明白这场戏是讲“新老球员冲突”的吧?

但这场戏插入的时机不对,因为跟后面那场球场冲突戏,中间还隔着好几个场景呢,等到了后面新老队员球场冲突的戏,还有几个观众能联想到前面这场戏呢?

所以,“老东西”这场戏就是剪辑师的一大失误,应该把把这场戏往后挪挪,别放得这么靠前啊,或者直接删掉这场戏也不妨碍后面新老球员矛盾冲突的表达啊,非得在前面强行插入一段没头没尾、让人看得一头雾水的戏,出力不讨好,有啥必要呢?

里约奥运的一场文戏里,也连续出现莫名其妙的剪辑。就是前情是中国女排小组赛接连输球,淘汰赛对上东道主巴西,这场戏一开始就是个训练场景,应该是中国女排备战巴西的赛前训练,郎平上来就是一句“今天先不练了,回去休息”,然后是队员一脸茫然地看着郎平。这场戏的一开头,就是这么一句话,本身就显得很莫名其妙,随后的剪辑就更是莫名其妙。

随后是一小段沉默无声的镜头,画面除了郎平,突然插入某个人的眼部特写,因为仅仅是眼部,也让人看不出这人是谁,后来应该是隔了一两个画面,才出现了朱婷闷闷不乐地靠在墙上的镜头,才让人意识到前面那个“眼部特写”应该就是朱婷,但她为啥会那样一种表情、靠在啥地方的墙上也没交代。后来镜头带到一个女排队员们围坐在训练馆外的远景镜头,还有她们的对话台词传来,才让人意识到刚才那个“朱婷靠墙”的镜头,也应该是发生在这里,但你也无法在那个远景画面中明显看出朱婷所处的位置。

直到后面中巴比赛中,朱婷回忆收到郎导短信的时候,才再次出现朱婷靠墙的画面,以及其他队员看向朱婷的画面,观众这才能确定朱婷到底在哪儿,但这场戏跟前面出现朱婷那场戏,隔得有点太远了吧,前面那场把“朱婷靠墙”剪进去,显得太突兀了吧?

更加莫名其妙的剪辑,发生在“朱婷靠墙”这个画面之后,郎平在训练馆外独自踱步,此时又剪进去几个完全莫名其妙的画面,一个画面是一只手在拧小药瓶,然后貌似还有盖被子的画面,但无论是“拧药瓶”还是“盖被子”,都没出现“谁在拧药瓶”以及“谁在盖被子”的画面,而且这个“拧药瓶”和“盖被子”的画面就这么一闪而过,此后就再未出现与之呼应的画面了,所以剪辑师在此时又开始“放飞自我”,忘记了画面的逻辑关系了吗?对此,毒舌君也只能推测,“拧药瓶”和“盖被子”应该是表现郎平在大战前心理压力巨大,辗转难眠需要吃药助眠吧,也只能这么猜了,毕竟从影片剪辑的画面逻辑上是看不出来的。

还有的剪辑问题就纯属为了植入广告而妥协了,也许你也猜到了,没错,这就是郎平和黄渤开车聊天那场戏。奥运比赛那么紧张的日程,这俩教练还有时间“游车河”呢?不就是为了给这个汽车品牌打广告吗?

打广告就打广告吧,好莱坞电影也不是没有植入广告,但你也得学学人家好莱坞怎么不动声色地植入广告啊,尽量别影响画面和剪辑。但你看本片搞的,这场戏有好几个从车内座椅背后拍郎平和黄渤说话的画面,有这么剪对话的吗?这么搞不就是因为从背后拍能让观众看清楚这俩豪车内部的仪表盘是啥样的吗?

还有一个画面为了表现豪车的正脸全貌,用剪辑生硬地割裂郎平和黄渤的对话,黄渤在车里说了一句话,郎平回话时,接的却是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画面,郎平的回话“我心里当然希望中国队赢”就纯粹成了“画外音”,这又给后期音效师出了个难题,既然画面是在车外,那么郎平此时的声音就不能处理得跟她此前在车里说话时一样。

于是此时郎平说的“我心里当然希望中国队赢”在声音效果上显得十分突兀,跟后面画面转回车里,她说的“但是作为职业教练,我有责任帮助美国队”,以及这句话前面黄渤说的“你想让我放松,带着中国女排能打出状态来”,在音效处理上有明显的区隔,而且有区隔的话也只有这么一句,显得十分别扭和突兀,大家在观影时,可以多加注意这一段,看看是不是跟毒舌君说的一样。

bug之五:画面神朦胧,比分错位!


除了剪辑上有不少毛病,影片中有些画面的处理同样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前期拍摄的问题,还是后期故意处理成这种效果,影片中有几场文戏,画面莫名其妙地“神朦胧”。

就是影片前半部分教练不是在训练馆,而是在屋里说话的两场戏,一场是教练劝说彭昱畅当陪打教练(上图),一场是教练向女排队员们和彭昱畅,畅谈他的出国感受,以及阐述女排在改革开放的局面下为国争光理念(下图)。不知为何,这两场戏前期拍摄或是后期处理画面时,都故意弄成了隔着一层窗纱或者玻璃拍摄的那种朦朦胧胧的画面效果,而且让人完全不理解把故意把画面搞得这么朦胧模糊到底有何用意,是在掩饰什么吗?

而且貌似这还是影片一以贯之的某种画面设计思路,因为后面有一场戏也是采用同样的“神朦胧”画面设计,就是巩俐扮演的郎平跟老队员曾春蕾单独聊天,曾春蕾想她哭诉落选奥运阵容的不甘心那场戏,画面也是呈现出一种仿佛是隔着玻璃拍摄的朦胧模糊的效果。

在一部影片中连续看到这种“神朦胧”的画面,毒舌君真是被搞得有些无语了!

此外,毒舌君还注意到影片在画面处理上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影片结尾高潮戏,里约奥运中国女排大战古巴女排那场戏,当比分进入到决胜局,中国队11:9领先时,画面左右两侧开始出现十分明显的实时比分,并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就是在画面左侧出现巴西队的国旗和比分,画面右侧出现中国队的国旗和比分。

但是,请注意,这个比分的左右方位,跟中巴女排在赛场上的站位,恰恰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大家能在比赛画面中看到,中国队是站在球网左侧也就是画面左侧一方的,巴西队是站在球网右侧也就是画面右侧一方的,而画面上打出的实时比分,却是巴西的比分在画面左侧,中国队的比分在画面右侧。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bug?为啥不把比分显示跟两支球队的站位给调一致了呢?这种错位不是让人看起来很别扭吗?毒舌君百思不得其解啊,直到把影片看了第二遍,才算是发现了这个没逻辑画面设计的“逻辑”在哪里了。

原来,之前影片的画面上都会出现中国和巴西每局比赛的局分,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就是一个大黑屏,没有任何比赛画面,然后黑屏上打出1:0、1:1、2:2之类的局分,此时就是巴西国旗在左、中国国旗在右的设计,原来影片是把这种黑屏画面的“国旗左右关系”,给延续到后面比赛高潮阶段,画面上实时比分的“国旗左右关系”上了啊。

但是,为啥非要让实时比分的“国旗左右关系”,去跟随黑屏局分画面上的“国旗左右关系”呢?难道不能颠倒下,把黑屏局分画面上的“国旗左右关系”,改成中国在左、巴西在右吗?这样后面的实时比分画面,就可以跟中国在左、巴西在右的比赛画面保持一致了啊!为啥不能这样调整一下,非得用影片呈现的那种看起来非常别扭、左右错位的实时比分画面呢?个人感觉,导演以及设计这个实时比分的后期制作人员,在此处实在是欠考虑啊!

毒舌君写完这篇影评,恰好看到了上图这篇陈可辛专访,感觉他在标题里说的这句“《夺冠》是我拍过的那么多电影里最难的一部戏”,应该是肺腑之言吧!但看到下面小字提要里的这句“现在上映的最终剪辑版,我个人还是很满意的”,毒舌君就只能捂脸了,上面总结的整部影片从头到尾的那么多问题,陈可辛身为导演应该心里有数吧,就这居然还能“满意”?而且是“很满意”???

总之呢,毒舌君对于《夺冠》的观感和评价就是这么差,如果你观影之后也有同感,再看到网上有人狂赞这片的话,完全可以把毒舌君的这篇影评给转过去,看看这些狂赞的人面对这些问题和bug如何回应,呵呵!(文/列文)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翻译疑云》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姜子牙》观后感25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