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书店》影评观后感:正义偶尔孤独,却会令人终生铭记
只要有书店,人就不孤单。
上周在优酷重新注册成为会员。夜晚闲来无事,看电影解闷。优酷推荐了一部小众电影——英国的《书店》。
对英国电影一向感冒。它通常都很严肃,一丝不苟。间或有点幽默台词,令人捧腹。具有老牌文化的国家,对文化的思考一向都是沉甸甸的。
那就看看吧。反正没事。
不知不觉就看进去了。一个小镇的闯入者,与一群沉默守旧的对抗者、一个明显拥有极强势力范围的贵妇之间的抗衡。
看完才知道,这部电影竟然获得过——
2018费罗兹奖
第32届戈雅奖
第10届高迪奖
还曾在2017至2018年的多个国家电影节展出——
2017年瓦拉多利德国际电影节
201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影展
2018年詹姆森都柏林国际电影节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书店》改编自英国二战后最杰出的50位作家之一——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
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英国小镇哈堡。那里紧邻大海,风景如画。
尽管战争已经结束14年,当时的英国依然萧条。尤其是在偏僻小镇,更是如此。
哈堡小镇一百多年都没人开过一家书店。尤其是战后,家家户户疲于生计,连孩童都得打工赚钱。人们想买书只能去伦敦,或者让伦敦的书店往这里邮寄。
女主弗罗伦斯来自伦敦,她的丈夫是一名军官,1944年死于二战。当初两人一见钟情,就是在伦敦的一家书店里。他们以书相识,以书倾情。丈夫去世后,她始终难忘两人之间的初相遇,丈夫每晚翻书的样子、朗读的声音,总是盘旋在她眼前和耳边。她想圆了两人开书店的梦想,却又没钱盘下伦敦的店铺,只好跑到遥远的哈堡,盘下一座摇摇欲坠的古宅,打算开一家像伦敦那样有模有样的书店。
对于哈堡小镇而言,弗罗伦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闯入者。他们已经习惯了固有的生活模式,也习惯于总是看到熟面孔。一个陌生的闯入者,不仅盘下了属于小镇的古宅,还要开一间100年都没有过的书店。对他们的生活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炸雷。何况,还是这样一个寡妇要开书店。
而在小镇居民中反抗最为激烈的,是贵妇加马特夫人。她对古宅另有筹划,她想在古宅创办一家艺术中心,而这所谓的艺术中心对于穷困的小镇而言,实在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空中楼阁。
在哈堡已经固化了阶层、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中,加马特夫人显然处于阶层的顶端,且掌握了充分的话语权与主动权。对于弗罗伦斯的出现,她拥有绝对权利,可以置其于死地。
弗罗伦斯完全不理会加马特夫人那明显的敌意,她坚持要办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店。她不得不与银行家、房产中介、律师一一周旋。尽管对他们的刁难心知肚明,她还是打定主意要做自己的事。
她从伦敦源源不断地进回一箱又一箱的好书,她将古宅一楼的所有角落都填满了书。这座小镇,终于有一间像模像样的书店了。
小镇居民开始陆陆续续地来到她的书店。他们装模作样地浏览着书架上的书,事实上,他们在等着看她的笑话。他们知道,过不了多久,她就会被加马特夫人赶出哈堡。
小女孩克里斯蒂家中很穷,即使父母没日没夜地打工赚钱,也无法满足一家几口的生计问题。得知小镇开了第一家书店,克里斯蒂便赶来应聘,想给弗罗伦斯当店员。
克里斯蒂的诚实与单纯感动了弗罗伦斯,她愿意在小姑娘放学之后,让她来店里做店员补贴家用。
克里斯蒂不喜欢读书,她只是喜欢与弗罗伦斯聊天,听她讲那些游历世界的经历。对她而言,这像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足以给她一个天马行空想象的空间。
布朗迪希先生是书店的第一位顾客。他住在小镇深处的霍尔特庄园里。
电影中的这座庄园,有着唐顿庄园那样宏伟的规模。只是,唐顿庄园中住满了主人、仆人和客人,而霍尔特庄园却只住着布朗边希一人。而且,已经十分荒凉。
小镇居民传言,布朗迪希的新娘在与他新婚第二天时就意外死去。为了悼念妻子,他把仆人遣散,只留下自己一人,深居简出,除了每日固定的外出散步外,基本不与人接触。
弗罗伦斯以为布朗迪希是个怪老头儿。他在海边遇到她时,从来不和她打招呼,总是一副冷冷的样子。她从没想过,他会是她的第一个顾客,给了她第一单生意。
布朗迪希首先要买的是雷·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说《华氏451度》。接着便开始源源不断地买书。他从不到她的书店里来,而是通过一个小男孩给自己跑腿。
男孩儿在书店与庄园之间来回穿梭,将书交到布朗迪希手上,再将钱交在弗罗伦斯手上。
弗罗伦斯发现布朗迪希不凡的阅读品味后,终于决定,让他帮自己鉴定一本当时已经风靡世界的畅销书《洛丽塔》。她吃不准这样的书摆到小镇书店的橱窗之后,会引起小镇居民多大的反响,或者说是情绪的反弹。
布朗迪希看完《洛丽塔》,认为它是难得一见的好书,应该立刻从伦敦进回来,它一定会在小镇拥有绝佳的销量。
弗罗伦斯听从了他的意见。之后,他们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朋友。他甚至罕见地邀请她去了自己的庄园共进午餐。
这时她才知道,原来他才是真正的谣言受害者。他的妻子并没有死,他们只是因感情不和选择离异,妻子回到伦敦生活,而他则呆在自己的庄园里做个书痴。
他生活的真相很容易被获得,然而所有小镇居民都没兴趣知道真相。他们乐此不疲地传播着谣言,从中获取低级的快感。而这正是所谓人性。
毫无意外的,《洛丽塔》在哈堡受到了居民们前所未有的追捧。他们排着长队等候在书店外,想要把这本书捧回家。当然,这本内容惊世骇俗、描写禁忌之恋的书在1959年的哈堡小镇也引来了对弗罗伦斯的非议,认为她敢进回这样的书,内心必定也是十分放浪的。
为了搞垮弗罗伦斯的书店,加马特夫人指使一名常年以打渔为生的渔夫将自己的渔店改装为书店,与弗罗伦斯唱起对台戏。而且,她还指使人告发弗罗伦斯使用童工,从而使克里斯蒂被迫放弃为她打工。
她的书店因使用古宅做经营场所的非合法性被质疑、被起诉,她在银行的贷款也被迫终止,没人再来光顾书店,书一本也卖不出去。
对她颇具好感的布朗迪希先生气愤不已,前往加马特夫人所住的庄园与其理论。返回的路上,因情绪太过激动,热血上涌,倒在了自己的霍尔特庄园门前。
面对加马特夫人与小镇居民所做的这一切,单纯善良的弗罗伦斯不得不选择离开。人性中的黑暗与自私,在她开书店的过程中全部被迫得到印证。她匆忙处理完书店的事务之后离开,除了克里斯蒂之外,无人前来送她。然而,他们其实都在暗中窥探,对于这位陌生闯入者的离开既兴奋,又快乐。
她离开时的海面平静无波,天空虽然阴沉,却又显得异常平静。
很多时候,生活也像这天的海面一样,表面异常平静,其实暗流涌动,百舸争流。
多年后,弗罗伦斯已经去世,克里斯蒂也已经人到中年。虽然在她离开哈堡小镇后,两人再没见过面,但她的话语却始终都在克里斯蒂的耳边回响——
只要有书店,人就不孤单。
克里斯蒂在她离开后,一反不爱读书的常态,认真读书,认真写作,终于成了一名作家。
虽然她在哈堡小镇的抗争失败了,但她的斗争精神却影响了克里斯蒂的一生。克里斯蒂永远铭记着她为了能够保住书店而在小镇四处奔波的样子,永远铭记着她虽然被迫离开小镇,却仍然一脸坚毅的样子。
她从她身上学到一种坚韧而永不妥协的精神。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总是有人在宣扬读书无用论。说很多白领行业的收入都已不如一些蓝领职业。所以,读书究竟能有什么用?
还有一些人说,女孩子长大了都是要嫁人的。与其自己艰苦卓绝地奋斗,不如找个官二代富二代嫁了,减少奋斗数十年。所以,读书有什么用?读书不也是为了赚钱吗?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就像克里斯蒂所说,只要有书店,人就不孤单。
读书,能让人获得勇气来面对生活。
读书,能让人活得优雅,纯净,高尚。
读书,是为了以后能够活得更自由,有对人说不的权利。
读书,是为了像龙应台说的那样——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