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影评观后感
昨天看完了《阿甘正传》,心潮澎湃,决心写一篇影评。
如下是一只信誓旦旦的猫子的flag
清早起来之后,心想:那出推送肯定要好好查查资料呀
待我浏览了十几篇论文,b站各类欢脱解读,知乎各类猜测,豆瓣各种左派影评之后,脑子里只剩下草东《烂泥》里的那句歌词:
“我想要说的,前人们都说过了。”T^T
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想说的既不权威又不学术,完全比不上专业的电影论文,也不如影评大佬娓娓动人。或许我能做的只有两点。一是摘要一些我个人觉得不错的或者已经达成共识的分析,二是结合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一些观点进行阐发。
首先介绍一下影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影片中,阿甘见证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
中美建交
水门事件
以及影片虚构了阿甘对猫王舞步的启迪,shit happens商标的创立,笑脸符号的产生等等的影响。影片让一个憨憨的阿甘成为了诸多触动人心的符号的源泉,颇有大道至简之意。
接着是对电影的解读
首先参考尹梦瑶的《雄心勃勃的现代社会史诗——浅析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体现了保守主义思潮的回归
“电影《阿甘正传》的历史背景设置于二战后三十年的美 国,这段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时 代。在这段时期里,美国是一个浸泡在伤痛里的国度,黑人民 权运动、青年和平反战运动及同性恋权利运动盛行,越南战争 爆发,民权斗士遇刺,水门事件丑闻此起彼伏,酗酒、吸毒、 性乱交等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在这“垮掉的一代” 中盛行。一方面,科技引领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人 们的精神世界混乱和动荡,年青一代失去了生活目标和人生追 求,处于绝望的边缘。影片采用对比与象征的手法,一方面,电影一开头就“偷 天换日”,将反叛的青年针对现存社会制度之批判转换为对道 德之自省,对20世纪60年代代表着流行叛逆文化的妇女解放运 动和民权运动进行贬损与歪曲,极度放大了像女主人公珍妮那 样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嬉皮士一族、反战行动主义者与激进派 领袖的“邪恶”。另一方面,代表着美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 阿甘却总以救赎者的形象出现,在珍妮陷入崩溃结束流浪生活 后给予了她一个温暖归所。影片想要告诉我们只有回归到自然 原始的本真社会,才是珍妮这一类人唯一的归宿;通过阿甘和 布巴的友情,显示出种族冲突问题在官方的努力与奋斗中已经 得到解决;阿甘身上表现出来的诗性精神与质朴的心灵道德,引导着丹上尉的精神,使他走出越战阴影,重获新生。我们容易看到,影片虽没有人物角色的鲜明二元对立,但 其贬抑和弘扬的价值取向却不言而喻。六七十年代,美国人的 颇多激进疯狂行为都转移到了珍妮和丹上尉身上,他们“误入 歧途”,只有阿甘一直安分守己,遵循着传统的生活与道德准 则,服从权威和法律。他从来不受外来的侵扰,一切“疯狂” 都与他无关,他怀揣着梦想,用自己的执着反复地做自己应 做的事,并最终收获成功与幸福。忠诚、善良、宽容、勇敢, 头脑简单的阿甘对功名利禄没有概念,他豁达、坦荡地以一颗 平常心度过生命中每一个耀眼的时刻。最后,阿甘回归故里, 与他的小弗雷斯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在阿甘、珍妮与丹上尉 的命运交错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影片的旨趣——对民权运 动、反主流文化等的批判,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肯定,即发扬传 统美德与文化所推崇的品质,遵循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这 既与从八十年代开始美国保守派重新定义美国精神的努力相吻 合,又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回潮相契合。时光荏苒,在经历了六十年代狂飙突进式的社会激进运动 之后,影片上映的九十年代时,昔日的激进行动主义者们已步 入成熟的中年,逐渐回归主流社会,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在 向保守回归。影片或许更多地想与人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为 如今寻求意义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表述和圆满结局,从 而卸去他们沉重的道德包袱,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并鼓励平凡 的幸福。倡导传统美德与文化所推崇的品质——诚实、善良、 守信,遵守社会制度,远离毒品,拒绝激进与性解放。倡导传 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塑造和谐的家庭秩序,营造良好的家庭 环境。倡导在纷繁复杂、充满欲望的现代社会中回归自然原始 的本真。但片中依然存在暗示:如果种族主义依然存在,那是因为 美国自由主义者与黑人将种族问题政治化、支持后期民权运动 的种族议程。《阿甘正传》隐瞒了种族分化深度和冲突历史, 歪曲了民权运动的斗争以及胜利,认为文化危机是由不守规矩 的过分激进女性以及黑人的出现、泛滥造成的。随着在整个文 化领域关于“价值观”的辩论不断引起反响,各种政治领袖与 政治倾向学者均响应恢复家庭价值观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等的号召。”
后现代主义的呈现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娱乐性的 特征获得了众多电影导演的青睐。如果说,西方现代流派的电 影是艺术创作大师们宣泄情感、寻求表达精神世界的个性化艺 术价值的体现,那么,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则是在娱乐、消遣的 面罩下,对世俗、历史进行着淡化与消解。电影《阿甘正传》以一个被我们视为“弱智”的低能儿阿 甘为视角,贯穿起一个被改写的美国近代人文历史,并且片中 许多镜头同片段都有很强的娱乐性,所以它无疑是一部具有典 型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影片。比较明显的是即便是在描写腥风血 雨的战争场面时也带有喜剧色彩,特别是在展现越战这一美国 重要的历史时,战前训练伴随着布巴喋喋不休的“虾经”;在 越南战场营地,又戏剧性地下了四个月的雨;进入越战的战场 时,从直升机升空盘旋到降落的背景音乐,给观众带来的是与 战争无关的轻快感觉。加之镜头中广阔、唯美的景色,令我们 产生仿佛士兵们在乡村田野间漫步,而不在战场的错觉,这恰 恰切合了西方喜剧之原意——村歌。此外,阿甘形象的愚顽性颠覆了以往好莱坞影片中的英雄 形象,“傻人傻福”的电影叙事手段既极大地打破了人们约定 俗成的因果概念,又造成一种意外的喜剧效果,使观众获得一 种亲切感和感官上的愉悦。从在肯尼迪总统接见橄榄球队队员 时,阿甘申请上厕所被准许到在约翰逊总统面前露出屁股;从 意外创作出印有笑脸和“祝你快乐”的经典T恤衫到成为一个全 国闻名的跑步倡导者,
“真实感”与“滑稽感”始终在影片里 被强化,这些情节的选择使原本应高高在上的主人公物变得平 凡而贴近观众。 影片用一个个玩笑消解着历史的恒定,模糊了虚构与真实 的界限,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面,从而建构起后现代主义 的叙事方式与造型风格,使观众在寓言中徜徉着享受观影乐趣。”
阿甘正传中的细节传递出的信息
参考郭亚东《阿甘正传——战争、种族、命运的解构与重构》
反种族歧视
阿甘正传对于命运的看法
在影片的开始和结束都是一片羽毛落在阿甘脚边,随后随风飘起。
羽毛象征的正是影片反复提及的词destiny“命运”
阿甘站在珍妮的墓前喃喃自语:“我们都有注定的命运吗,还是我们的生命中只有偶然?我想是两者兼而有之。”
对于这个问题,猫猫也思考并且查阅过大量资料。诸如人类并无自由意志,罗尔斯在差异原则中所强调的一个人具有何种才能是偶然的,一个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看重何种才能也是偶然的之类。上学期也曾开过研讨会讨论“我命由天”还是“我命由我”。
目前我的观点是,正是所有点点滴滴的偶然拼凑起一个我们都无法逃脱的命运。所谓斩断命运的锁链也是命运的一个部分。不存在一个能跳脱出命运的“我”。因为自我的形成和塑造本就是命运的一个部分。
童年,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
“阿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
“珍妮则是用一生治愈童年”
奔跑。把过去扔在身后,一切尽在眼前。
阿甘在珍妮又一次不辞而别后突然想要奔跑。开始只是他一个人奔跑,慢慢地他拥有了许许多多的追随者,并且带给人们希望。
这一段非常触动我。猫猫也算是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吧。挚友的离去让我的世界坍塌了一半,高考的失利则算是彻底的摧毁。从去年12月的疫情开始到今年的12月都可以称作是沉沦的一年。不至于沉沦到黄赌毒和自暴自弃,但确实一年内我所追求的都仅仅是快感和刺激,称不上幸福。比如说尝试各种美食能带来的刺激,漫无目的的漫行以追求别致的美景,和各种各样的陌生人交友了解他们的人生,学习化妆学习太极学习各种新技能等等。我只是在追求短暂的刺激所带来的短暂的快感。因为高考失利实在称不上什么好结果,我又不能接受到自己的前十几年毫无意义,于是告诉自己“过程即意义”,反正人最后都要死咯,什么也带不走,那什么样的经历都算是意义的指向。
也就是直到今年12月末,开始跟维约自习,遇到玥等等可以深度交流和交心以及无比契合的朋友之后,我才算是从那种虚无和迷茫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拾希望?可以这样讲。可以说我的大学生活在期末周才算刚刚开始。随着期末去组织20级一起约研修室自习,寒假和三五好友一起策划20级PPE的读书会活动等等。Anyway,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这里还是引一句毛主席的话:“既要重视过程,又要重视结果。”猫猫的心态大概经历了从“唯结果论”到“唯过程论”到“过程结果都重要论”的转变。结果和经历都承载意义。心路历程非常像《阿甘正传》里的丹上尉以及美国公路片《on the road》(《在路上》)里面的男主。
那就引几句《在路上》的话作结吧。
“Nothing behind me.Everything ahead of me.As is ever so on the road."
和阿甘里面的这几句异曲同工
或许我们都一直在同过去的自己告别。这种告别或许可以称之为成长的一部分。
“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