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影评:《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爱情绝唱

发表于2021-04-03 10:08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影评:《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爱情绝唱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亲情的故事,用一种极富诗意、浪漫、抒情的手法诠释了一个时代的真挚爱情,虽然影片的故事并不曲折,但是却十分真实、真挚感人。



单纯至美的爱情绝唱
1999年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的唯美主义电影, 改编自作家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描写了我的父亲母亲从相识到相爱的故事,全片通过对爱情的描述,表达了导演对美好真挚的爱情的歌颂。曾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以及入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三个奖项的提名。影片拍摄的景色具有浓郁的北方乡村特色、色彩鲜艳、浓郁,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


故事放在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美,为影片的爱情增添了色彩。无论从场景、故事还是表演甚至配乐,张艺谋作为导演,技术上也更为成熟。影片中历史和现实的故事都围绕着“读书识字”这样的情节展开,这又是张艺谋一贯的处理手法。文明与蒙昧的交织纠缠,只是这部影片淡化了蒙昧的野蛮和暴烈,单纯地表现了一位乡村姑娘对未知文明的向往和神秘,从而成为爱情的催化剂。



1


一、电影中的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如同一首诗意的变奏曲,主旋律优美动人、感人至深,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与那色彩浓重的画面交相辉映,一次一次打动了观众的心灵,把观众带入到那纯真、朴实的电影情节中,尤其在影片的高潮时加入无歌词的女生哼唱,让观众回味无穷。忧伤的琵琶、排箫、竹笛和纯美的钢琴音色的搭配构成了整部影片的爱情主题。


电影讲述的是以农村为背景的母亲和父亲的烂漫的爱情故事。影片的叙事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不同的色调表现了不同的时空。用黑白色表现现在的时空,用彩色表现了回忆。影片的开始以画外音的形式开始讲述的,没有采用任何的音乐,在沧桑、低沉、极富个性的独白与黑白的电影画面中,逐渐将观众拉入到父亲母亲的回忆中来。此时音乐响起,画面逐渐变为彩色,在一个深秋的季节,世界一片金黄色,温馨中透露着一种忧郁,只有在村口的小路上还有点点绿意,透露着生机与活力。在村口的小路上,人们迎来了从城里来的先生,父亲不经意的一瞥,在母亲心里掀起了情感的波澜,红棉袄在金黄色的原野上跳动,正如母亲见到父亲时那颗萌动而激荡的少女之心。此时的音乐舒缓、开阔,节奏缓慢,音乐配器上简洁明了,没有采用管弦乐队辉煌的声音,而是采用单簧管奏出优美、舒缓的旋律,纯净的单簧管声音仿佛天籁之音,无比的纯洁,仿佛一颗水晶般的少女之心,纯洁透明。


当母亲为见父亲一面,独自在深秋的树林里等候时,整个画面温馨动人,热烈中略含有羞涩,同样是在村口的那条路上,逆光下的孩子们蹦蹦跳跳,生机盎然,父亲稳健的脚步在逆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画面随母亲的追逐而更显动感,路边的野草起伏仿佛象征着母亲情感世界的内心波澜,是少女对萌动爱情的外化。此时的音乐响起,电钢琴与笛子奏出了优美的主题,旋律千回百转,空旷辽远,同样还是那样的简洁清晰的旋律线,让观众体会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感觉。此时只有音乐与画面,影片中没有对白,恰恰是这段接近完美的音乐充分地加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镜头的速度随着音乐逐渐变慢,画面与音乐的节奏吻合到一处,金黄色的背景下,母亲的红围巾在金黄色的树林中闪动,音乐反映了母亲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是少女对爱情的坚贞守候与盼望。盼望久已的父亲到家里来吃饭,母亲在破旧的门框下等待着,金色的阳光下,红色的棉袄显得异常鲜艳。此时的音乐再次回响,依旧是那样的深情、质朴,音乐与画面相互辉映,深深地印在父亲的脑海中,也同样留在了观众的心里,音乐使得这幅画面更加鲜活,并帮助观众解读了画面,使得这幅画面永不褪色。


当大雪纷飞的日子,母亲再一次穿上红棉袄在村口的那条路上等待父亲归来的时候,音乐一次次地响起,由弦乐、唢呐、笛子、单簧管等多件乐器分别担任主旋律的部分,音乐逐渐加强,个性的独白再次响起,此时的音乐表现了母亲那对爱情的执著和不屈,倔强而坚定的性格。当父亲与母亲真正相聚的日子到来时,母亲又穿上了那件红棉袄,站在路边等着父亲,从那时起父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母亲一步,音乐在弦乐舒缓的伴奏下忽然变强,笛子激昂的声音变得异乎寻常,深邃而苍茫,独特的音色脉动与呼吸,管弦音乐细致唯美的深情诉说,加上诗意感人的温暖画面,此时观众的情感被震撼,内心的激情在这一刻决堤、汹涌而出。


如果说村口的路是父亲母亲青春爱情的见证,那么父亲的读书声则是他们40年心灵沟通的交汇点。他的多次出现是电影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主导旋律也随着故事的情节进展,不断地重复、变奏与发展。第一次读书声将全村的人吸引到小学校,对于母亲来说,先生的读书声是那样的美,此时的音乐游离于画面之外,以音乐自身的力量来解释与发掘影片的内涵,起到了衔接画面,转换时间的作用,音乐从影片的外延出发解读影片,从更高的层次、哲学的角度阐述着音乐的形象。此时的音乐已经超越了一切语言文字,真正地与观众在情感上进行着共鸣与交流。第二次是父亲离开后母亲因思念而产生了幻听,音乐描写了母亲那颗空落落的心,音乐充满失落与忧郁;第三次出现是父亲真的回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已经昏迷了几天的母亲苏醒过来,读书声仿佛一剂良药治好了母亲的病症;第四次是在影片的结尾,母亲仿佛又听到了读书声,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母亲在读书声中再次被吸引到了学校,那是儿子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而专门给学生们上的一节课。读书声在影片中随故事的展开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时音乐都会伴随出现,通过不同的变奏使主导旋律反复出现,但与影片的结合又恰到好处,音乐与画面的结合采用相对和游离的手法,一种是与画面的节奏、意境、倾向相反,音画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另一种则是不渲染影片的细节,从更高的层次上塑造音乐形象,游离于画面之外。总之音乐使影片更加精彩、感人,成功地营造了影片的气氛。影片的音乐以其优美、感人、富有哲理的意境深深打动了中外观众的心,成为电影中重要的叙事手法之一,构成清新、优美、如诗如画的意境,把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如醉如痴,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2



二、单纯至美的爱情绝唱

(一)色彩

有人曾称颂《我的父亲母亲》呈现的“那种纯洁无瑕的人格美,健康纯朴的情操美,诗意盎然的自然美,浪漫抒情的意境美”是“单纯而又至美的爱情绝唱”,为了表现这段“单纯而又至美的爱情绝唱”以及招娣这一美的化身,导演动用了很多电影艺术元素。色彩是影片一大表现方式。色彩在张艺谋的影片的一大特色。《红高粱》中那随风恣意扭动泛着红光的大片高粱地和浓稠得像被血液浸泡过的残阳;《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象征生理心理欲望和女性荣辱的鲜红的灯笼;《菊豆》中男女主人公偷情时为烘托气氛,展现欲火焚身而从高处哗啦哗啦降落到染池里色彩鲜艳的染布。到了《英雄》,色彩已不单单是一种表面意义展示,而本身已成为影片的一种叙述元素。


色彩成为读解影片内涵与主题的重要符号。依据红蓝白绿四种色系,影片可分为四段小故事。四个段落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互相否定和颠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得影片的诠释有些令人费解。红色片段所表现的是谎言、爱恨、猜忌,嫉妒等人与人之间激烈的情感纠纷,蓝色正如它本身带给人的感觉一样,在影片中表现的是严肃、庄重与忠诚,白色意味着纯洁、真诚与爱情,而绿色则用于表现柔情和安慰。爱森斯坦说过:‘首先应当考虑到色彩的意义。’如果不陷入一种粗浅的象征主义中,那么,色彩是显然有着一种突出的戏剧与心理价值的。”

1.黑白色彩

《我的父亲母亲》在表现父亲老骆逝世儿子回来奔丧的情节时,刻意采用了黑白色来表现,这种灰暗的色调不仅很好的表现了死亡与葬礼的主题,而且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压抑与窒息的氛围,预示着父亲死后母亲将要面临危机,也使观众对于母亲的生存境遇产生一份忧虑的心理。在回忆部分中运用彩色,不仅在视觉心理上与黑白形成强烈反差,而且在内容主旨上也与之形成强烈对比。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印象之美,一份感觉,所以处理上就较为自由主观,完全是用色彩的变化来传情达意。


2.暖色调

父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是用一种橙黄色或者说是暖红色来表现的,突出了一种其乐融融、生活无比安宁美好的气氛。当母亲躲在山坡上的白桦林中静静等待父亲出现的时候,画面愈发的柔和与温暖。父亲领着一帮小孩的身影在冬末初春的晌午,在遍地花草的山路上影影绰绰闪现时,焦急等待的母亲便会兴奋不已。暖色的运用不仅展示着春天的美好与希望的来临,更表达了招娣内心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3.暗色调

当父亲的身影没有出现在母亲视野之中时,画面色调马上便转冷,多了几分冬日的灰暗与清冷,也传达出母亲内心的失落。父亲因为个人问题离开三合屯时,镜头渐渐从初春转入寒冷的冬日,从暖洋洋的迷人景色很快过渡到白雪皑皑的冬天,调子变得更为暗淡沉重,母亲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而母亲拖着重病的身体行走在狂风呼啸、大雪弥漫道路不断在脚下翻滚的场景中时,灰暗的色调分明是在暗示希望的渺茫与人物内心的凄凉与挣扎,同时也表现出母亲坚毅倔强,不轻易放弃的个性。父亲再次回到三合屯时,先前酷冷的色调又渐渐转亮,继而愈加饱满、鲜明、温暖。可见色彩在此处的运用不仅是单纯的直观意义的表现,一种自然现实环境的再现,还有象征暗示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母亲的心理变化,是强而有力的情绪符号。不仅如此,色彩的有意识的变化还为影片增添诗意的美与氛围,契合影片散文诗式的整体风格。


(二)道具

除此之外,红棉袄、红发卡、红窗花,“红”挂布等“红”色物件的巧妙设置,不仅加强了视觉感与整体协调性,而且成为父母亲爱的佐证,传达出他们彼此间的浓情厚意。“红”和“红窗花”是母亲对恋人的一种祝福与向往,“红发卡”则是父亲对母亲情意的一种馈赠。总之,色彩的恰如其分的运用不但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丰富了影片的情感,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张艺谋超强的色彩把握能力。道具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影艺术元素,在片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推动故事发展和情节暗示的作用。


1.青花瓷碗

青花瓷碗是剧中关键性的道具之一,它的几次出现表明母亲对父亲的用心良苦以及暗示父母亲的情感发展状况。青花瓷碗第一次出现是母亲给父亲送饭时,母亲眼巴巴的瞅着特意为父亲做的饭被别人给端走了。特写镜头放大了那个盛满饭菜的碗,观众似乎也能感受到母亲的热切期待和焦灼的心理;碗的第二次出现是母亲打听到父亲是第一个拿碗吃饭的人,她便将青花瓷碗放在桌子最前头。这次母亲的心愿达成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先生来家里吃饭是青花瓷碗的第三次出现。母亲向先生暗暗表明做饭放碗的用意,爱慕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情节细腻而又生动的传达出初恋少女的单纯与痴情;第四次出现是先生被叫回县城的时候。母亲心急如焚的奔跑着去追赶载着父亲的马车,一不留神摔倒了,青花瓷碗被摔成了两半,蒸饺撒了一地。当母亲回过神来,马车已走远了。影片从各个角度去拍摄母亲奔跑的身影,把一个因爱痴狂的少女的那份期望和执着展现地淋漓尽致;青花瓷碗第五次出现是姥姥请来锔碗师傅将摔破的碗重新锔好,说要给母亲留个想念。母亲看着锔好的碗触景生情,潸然泪下。虽然重逢的日子很渺茫,但青花瓷碗从摔破到完好却又有一定的暗示,暗示着父母亲会破镜重圆。可见青花瓷碗既是父母亲爱情发展的见证,又是促进剧情发展的重要道具。


2.红发卡

红发卡是剧中传达父母亲爱情讯息的又一重要工具。如果说青花瓷碗的几次出现表明了母亲对父亲的一颗火热、不灭的爱恋之心,那么那个极其普通的红发卡就是父亲对母亲爱的回应,是两人感情渐入佳境的凭证。有关红发卡的故事是围绕送发卡——戴发卡——丢发卡——重获发卡——再戴发卡五件事展开的。作为对母亲爱的回报,父亲送给母亲这个别致的发卡,同时爱慕之心也表露无遗。因为追赶马车不小心丢失了父亲送给她的唯一的礼物——那个红发卡,又看着父亲离开,母亲又急又气地哭了。一连好几天,几十里山路上到处是母亲孤单疲倦又无助的身影,此处所采用的叠化手法凸现了母亲焦灼而又倔强的心理。如果父亲果真回不来了,那这个珍贵的发卡就是她生命中的唯一慰藉,唯一的想念。失而复得的发卡令母亲失落的心得到稍许安慰,也在示意希望的重现。母亲如获至宝似的将红发卡拿在烛火前翻来覆去的仔细察看着,生怕有什么不一样。还是那面镜子,那件红棉袄,依旧是那张青春美丽的脸庞,可是情形与上次却大不相同,一喜一悲。母亲又一次轻轻戴上了发卡,静静地打量着自己。看着发卡平平安安戴在自己头上,母亲绷紧的脸稍稍松弛了一下,但她似乎很快想到了什么,脸上又蒙上了一层愁容。不知不觉中,母亲脸上的愁容越来越浓,浓得化不开,渐渐溢满了画面,母亲的那张担忧自怜的脸慢慢叠印在了满山黄叶之中,直至消失。红发卡在影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它的运用使本来简单平常的爱情故事变得饱满丰厚,意蕴深长。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亲情的故事,用一种极富诗意、浪漫、抒情的手法诠释了一个时代的真挚爱情,虽然影片的故事并不曲折,但是却十分真实、真挚感人。在《我的父亲母亲》的影像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一阵春风拂面而来,温暖着我们冰冷的心房。在创作者神奇的摄影机下,我们可爱的女主人公招娣满眼含情,回味着那段最好的时光。时间如同被拉回到那个纯真年代,空间又仿佛跳跃到那个与世隔绝、风景如画的小山村里,镜头则最终被定格在母亲倚在门槛边,蒙娜丽莎般的笑容上。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觉醒年代》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我的姐姐》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