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花束般的恋爱》观后感影评

发表于2022-04-07 08:08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花束般的恋爱》观后感影评


去年九月二号晚上看了《花束般的恋爱》,我很少二刷电影,当时看完之后却觉得以后还会再看的。有些感触想写出来,酝酿很久没有写成,只分享了一个朋友圈简单记录下来当时的想法。

上个月这部电影在电影院上映了。口碑不错,在网上时不时刷到和它相关的文字。评价好多在说,两个太过相似的人的恋爱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一种顾影自怜的自恋。这一点我没有发言权,对于恋爱我没有经验,我光凭想象和个人喜好做出的判断应该比电影情节发展的合理性更加不靠谱。我不知道一对恋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是相似默契还是参差互补。

但我知道剧本是人写的,假如有一个和《花束》编剧有喜好相对立的创作者的话,他也许会写出一个和《花束》相反的故事。一对性格迥异却相互迷恋的恋人即便彼此三观不合却最终携手到老的故事。

我想说的是,不必把一个故事当作单一的情感范本。人多么复杂啊,生活的每一小步都影响了自己的未来。何况是两个人呢。

我好像话题跑远了,那么回到这部电影身上。




01

电影前半段讲述了男主(小麦)和女主(小娟)的相遇和相爱。两个人因为错过末班车而结识,在交谈中发现对方和自己的喜好相似。电影用了很多细节去体现两个人的共同点,比如喜欢相同的作者、穿着相同款式的帆布鞋、都习惯用电影票根做书签、都买过同一个展览的门票......甚至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不约而同穿着相同配色的服装,还挂着同款的帆布包。

这些巧合碰撞在一起变成了爱情。

去年的我看到这里内心狂呼:这他妈就是爱情!这就是绝配啊!看完之后还跟朋友说,这完全是我理想中的恋爱情形,两个人阴差阳错地相遇,彼此拥有相同的喜好,然后在一起分享共同认为美好的事物。

今年重看一遍的时候,我发现了不对劲。在两个人多次约会之后,确定关系之前,两个人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

小麦说:如果喜欢是由见面的时间长度而决定的话,那我一定喜欢她。

小娟说:他对服务生很好,走路会配合我的速度,如果是积分卡,肯定积满了。

所以他们决定向对方告白。

原来是参考着“可以恋爱喽”的标准确定了恋爱关系。忽然这段恋情的美好在我心里跌落了。

我理想中的爱情,是一种未知的化学反应,在一只试管里不停滴加药液,不知配方,不知剂量,不知结果。我想要剧烈的燃烧、爆炸、发光、发热、沉淀。只有改变双方性质的反应才能被称作化学反应,就是要变得盲目又无知,无知而莽撞,变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

我从未想过以一种温和的方式交代我的爱情,找一个合适的人也配称作爱吗?那只是溶解罢了,粗糙的颗粒化成微小的分子扩散在水中,两者最终达成一个平均而稳定的状态。表面上的合二为一,实质上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可是爱情是岩浆,不是生理盐水。爱情不是必需品,它是一场美好的灾难。




02

小麦和小娟就像一束花上的两片相同的花瓣,花朵会凋零,花瓣终将分离。

电影后半段,原本专心给报刊画插画的小麦,在他父亲断了生活费之后去找了工作。小麦找到工作后,两个人的生活逐渐脱轨,女生继续看书看剧看电影,男生却忙着出差加班升职。以前男主嘲笑小娟的面试官是读不懂今村夏子《野餐》的人,后来自己也成为了这样的人。下班后的休息方式成为了躺着玩消消乐。

以前因为相同喜好而走到一起的两人渐行渐远。在书店,小娟看到喜爱的作者的新书,拿着书兴高采烈跑到小麦面前,却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成功学书籍。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小娟辞去办公室的工作想加入一家策划公司,小麦嘲笑说这份工作只是玩乐。两个人由于对工作的态度不和引发争吵。


在我看来这不是爱情戏,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分裂。就业之后的男生和女生是两个不同的自我,女生是那个爱艺术爱生活,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代表理想主义。男生是追求事业,追求成功的人,为了生活而忍受的人,代表现实主义。他们这段争吵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人内心的争执吧,有时候我们像女主一样,想不顾后果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现实的压力不得不让我们像男主一样思前顾后地过着乏味沉重的生活。

这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就像天平的两端,需要我们不断地平衡。我赞同小麦说的:生活是责任。普通人的生活要正常维持下去就会花光大半力气。

我也支持小娟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就这么短,没有活成自己爱的样子就是失败。以上两种想法也正在刚开始找工作的我的脑海里不停冲撞,还没平息。


在争吵中,小麦大吼说,那就结婚吧,我努力赚钱,这样你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语,像极了“等我有钱了,我就去做xxx。”的延迟满足。

的确,我们有很多愿望都需要满足物质条件后才能完成,比如在高中的时候是某个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在大学的时候是远方的旅行。可是把愿望都放置在达到物质条件之后,会出现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几年之后你不再喜欢那个歌手了,你不再想去那个地方了。你也不喜欢自己了。

记得两年前有个正在创业的学长跟我说,他三十岁了也可以去学吉他,现在搞钱要紧。现在还没到他的三十岁。不过他也忘记跟我说过的话了吧。

小麦口中的婚姻披着保护的外衣,实际上是更大的束缚,它象征着这个社会对我们的种种要求,一层又一层,我们逐渐习惯于用社会的标准要求自己,束缚自己。手握着秒表倒计时,催促着自己去做别人们完成的事项,不停追赶,不停比较。我们还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迫不及待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份答案真正属于自己的部分又有多少呢?

只有那个书写潦草的,你的名字。




03

印象很深的片中一个小角色是小麦公司的货车司机,他说他不想做任何人能做的事,所以他把物流货车开进了水里,给自己和很多人造成了麻烦。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无法代替的人,但是在工作上赋予太多自我现实的价值是对的吗,我们难道只能靠工作来证明自己的独特和价值吗?

我们太多人和司机一样以为自己天赋异禀但是忘记自己目前只会开货车。打开招聘软件,我想干的我不够格,我能干的我不想做。这种能力和期望的不匹配目前正在困扰着我。

但是我相信,如果想做只有自己能做到的事,那就坚持下去吧,不管是什么事情,当艺术家或者修剪草坪,当流浪汉或者建金字塔。

先不要急着证明自己的独特和反抗社会的秩序,做一个普通平凡但对生活时刻保持热爱的人,这就是我心中的理想主义。

“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这句话,小麦站在洒满阳光的阳台对着小娟说,面庞明亮。一个拥有爱和理想的人可以忘记所有残酷的规则,心里生长着无限的希望,只剩幸福和安宁。

我也多么想维持现状啊,在这个无条件相信爱和梦的年纪。太多人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丢失最初的热爱,就像片中的小麦,这是我最害怕发生的。

电影里的他们一开始都说不理解布能赢石头,认为石头明明就可以把布磨破。小麦就像一块懵懂的石头,以为可以破开生活这块布,慢慢被这块布给紧紧包住了。最后他没明白为什么布赢石头的道理,但是学会了用布取胜的规则。他自己成为了一块掩盖理想之石的布。而小娟输了,她出的是石头。

石头是不值钱的,就如我们的理想,没什么稀奇。它们存在我们心中,是无法雕刻的废材,是不堪一击的脆弱。

我们就是一块被布包住的石头,笨重坚硬。

可是布,就是石头展开的样子啊。

我不想为了刻意做出反抗的样子而和这个世界针锋相对。

让我们顽固的坚硬最后都变成柔软吧。

我只想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人啊,去紧紧抱住我爱的人和事物。

这就够了。


04

我们来一局石头剪刀布怎么样哇?

如果输了的话......

输了就输了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写在后面

我已经习惯了,每次想书写观影感受,总以失败告终。尤其之前考研的时候在学电影理论,我迫不及待想用些唬人的专业知识去评价电影,想写一个及格的答案。但是专业的是知识,而不是我的感受,在我思考怎么表达才算完好时,总会把当下最真实的感受给稀释掉。等几天过去,对电影的记忆变得淡薄,把不新鲜的想法从我脑子里提炼出来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于是就像面对日常中许多发生过的事情一样,我不仅会忘记事情的始末,还会连同我曾经有过的体会都一股脑遗忘。每当我记起有一些想法我没有记录的时候,那些想法是什么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时候我反而特别希望,这些想法从未发生过。

    这次不想让自己的脑子空转了,既然这些感受都发生过,就尽力写下来。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影评文,文段不是很连贯,希望以后慢慢改善吧。

我知道我是一个需要被看见的人,让我感觉到被注视的温度,才会有创作的动力。文字、摄影还有视频对我来说不过是同一件事情,输出,被看见,然后再输出。被感动,然后去感动别人。

这就是我的热爱啊,来源于生活本身,又滋养着生活。

能被人看到,对我而言是非常开心的事。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花束般的恋爱》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妙先生》电影观后感——“殷果相连”和“心理治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