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芳华》观后感影评

发表于2022-04-17 08:0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影评


昨晚看了最近正在热映的《芳华》,有一二感想,写出以作观影记录。
总体上,片子是有比较丰富的内容的(这在娱乐片泛滥的时代是罕见的品质),试图展现一个鲜明而沉重的时代,刻画一群各有特点的人物。芳华,即芬芳的年华,可让人想起流行歌曲中那句“青春少年是样样红”,或让人想起诗人那句“一弦一柱思华年”,总会引起不同人对逝去的青春或正在进行时的青春的体悟与反省,同时也会对那一个时代或者这一个时代有所感有所思。所以,它的热映及引起热议是不足为奇的。而电影本身是艺术作品,那就不仅是要有内容,还有其展现形式,这里谈几点观影时对其艺术特点的感想。因为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尚未看过,所以这里所谈不涉及这部小说作品。
一、叙述视角
电影刻画的是一个群像,一个有着几十人的文工团,而其中重点人物有六七人。本片未采用上帝般的全知叙述视角,全片实际上是以萧穗子的视角与口吻进行叙述的,或是她亲身参与的所见所闻,包括展现出来的内容及最后没有展现的聚会,或是她在某种程度上的观察、反思和感悟。但也有视角转换的情况,如何小萍送别刘峰的场景,以及他们二人分别在医院和战场的情况,就是萧无法近距离接触并知道详情的。萧不是最核心的男女主角,但在全部故事中占一定分量,属于重点人物之一,她将整个故事、众多人物串联起来。她与何小萍等人的友谊,她追求陈灿而陈灿选择了郝淑雯,故事后面部分她是一个记者,又见到郝淑雯、刘峰。这样设置的好处是让叙述显得真实,观众容易产生代入感,并思考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制造悬念或发掘回忆的深度,如刘峰再次见到萧穗子时,在地板上翻出了何小萍的照片,此时就闪回到何小萍撕照片的场景。同时,叙述视角画外音的频频出现,使电影故事产生了作者在书写的感觉,容易让人体会到曾经感受过的文学性或艺术性。
这种叙述视角的安排,是比较稳妥的,也是其来有自的。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其叙述视角尼克就是一个既参与故事又与男女主角保持一定距离的人物。小说展现的内容是尼克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感,包括从男主角盖茨比那里听来的内容,可谓讲究“来历”,避免“虚”构。作家严歌苓创作的同名小说的叙述视角估计与电影是一样的吧,其是否借鉴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或类似作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比是有意思的。《芳华》展现的也是一个充满追求又让人感到迷惘和幻灭的时代,里面也有三五个各具特色又互相牵扯上关系的典型人物,故事本身也是悲剧性的,留下无限唏嘘感叹。
二、结构安排
这里的结构指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结构,即人物关系。刘峰、何小萍是核心人物,这是比较明显的,同时他们的关系及与其他几个重点人物的关系,结成了一个略显错综而富有意味的网。大概可以两个三角关系来概括。第一个三角,是“刘峰(男)——林丁丁(女)——何小萍(女)”,其中,刘追求林,而林拒绝了刘,并且刘的命运因此事发生了巨变;何仰慕刘(最开始就是刘将她接来,是她的引路人和引荐者),因刘与林的事而恨林,经历多少年月最终又遇到刘,回忆那次送别时欲说未说的话(“能抱抱我吗”),未领结婚证而一起生活。第二个三角,是“陈灿(男)——萧穗子(女)——郝淑雯(女)”,相对而言是次要的,却也是那个群生相中有代表性的,其中,萧对陈产生感情,并将金项链送给陈做金牙,而陈最终选择的是门当户对的郝,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甚至萧还没有表白,这段感情就结束了。可见,从男女关系角度来看,故事里的爱情或感情其实是短暂的,隐忍多于流露,也是现实的,苦涩多于甜蜜,其来无端(为什么某某对某某产生感情),其去也无踪(感情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与性似有关,又似无关,体现了观众理解中的特定时代的真实,所以会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当然,在这两个三角关系之外,也有其他的关系,如男性与女性的友谊(刘与萧、郝),女性之间的友谊和矛盾等,这些一起构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爱恨情仇,最终随芳华逝去而烟消云散。
二是故事结构。2个多小时的影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而其中也有倒叙和插叙,如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萧的视角进行回忆。影片涵盖了几个时期,包括70年代初期,七六年发生的时代变迁,以及进入80年代后的社会发展,每个时期又有不同的时间节点,最后以萧的口吻回到“现在”的2016年。故事既有主线,又有支线,不时埋下伏笔,前后有所照应,以一群人为中心表现了特定的时代,总体上是自成一体、叙事周全的。如果说故事结构方面存在缺点的话,大概是这么两点。一是有些场面的描写显得枝蔓,对展现人物特别是描写人物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大作用。如有网友认为“将战争和军医两场戏删掉,直接用画外音交代角色断手和精神失常,如此,可为佳作”,确实,这两场戏的场景很震撼,然而与整个故事略显游离,内在张力不足。二是不同时期、不同部分的比例不够协调,前半部分即70年代饱满充实,与之相比,后半部分即80年代及之后的新时期显得潦草松懈,仅是对前面内容的回忆、照应,没有自身更独特的故事。换言之,后半部分在结构上并没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让人意犹未尽、缓不过来。可以对比的是2003年的意大利影片《灿烂人生》,通过讲述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意大利从1966年至2000年的社会巨变。其片长为6个小时,每个时期都有充足的表现空间,所以全片气势恢宏,让人回肠荡气。
三、人物命运
电影中的那些人物,都有着自己或悲或喜、或平凡或奇异的命运,而这是观众和读者所津津乐道的。对人物命运产生影响的,主要的是时代和性格,而这两者往往关联融合在一起。其中也会交织着偶然的因素,人生充满变数和意外,但又似已预先注定。
时代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一方面,时代重大事件直接影响了人物的存在状况与未来发展。电影中的1976年,正在排练的文工团忽然停止排练和演出,原因是巨星陨落,那一声声沉重的鼓声敲击着观众的耳膜,一次次幕布落下,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时代将发生巨变,文工团解体,昔日战友聚散无常,更是他们所无法抗拒的时代浪潮。另一方面,时代氛围对人物的行为与心理有很大影响。女主角何小萍因父亲劳改,由此造成母亲改嫁、生活中缺乏幸福和安全感,这对其后来发生的事有根本性的影响。新时期邓丽君歌曲的磁带、紧身衣裤等的出现,改变了人的思想,如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不得不承认的是,时代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造成的个人或民族的深层心理构造,这是即便在多年以后仍可以感受到的,所以观众在这些地方可能回忆很多东西,产生共鸣。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本片也体现了这一点。影片中有不少性格较为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在不知不觉中已由其性格而有预示和被决定了。男主角刘峰质朴善良,乐于助人(如帮人做沙发),不惜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如放弃进修的机会),是一个活雷锋,同时他又是一个性情中人,有时候显得过于单纯(如在与林的关系上);他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毁的成分,这造成了他的身体受伤(砸腰、断手);也正因为他的善良本性,他依然坚强面对生活,并偶然间得到文工团战友郝的帮助。女主角何小萍是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但她性格中有一种倔强、硬扎的成分,也略有心机(撒了两次谎,一次是拿林的军装拍照,一次是说自己发烧、不能演出),虽然因此而在团体中被人歧视与排斥,乃至被流放到战场医院,却终于保全了自己。她曾一度精神失常,身体却完好无损,这是一个象征,而当她在观看演出时又随着生命内在的热情而翩翩起舞,这一刻,既是残酷的,也不由使人惊叹生命力的强大,后来她终究恢复了正常,且在萧穗子的口中是“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的人(指她和刘峰二人)。他们两人一个是刚方而易折,一个是柔韧而坚强,在所处的时代中无容身之地,他们都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卷入战争,最终又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就像《日瓦戈医生》里的日瓦戈和拉拉”),但并未领证,也未生孩子,大概是有所寓意的。至于其他人物,平和善良的萧穗子,事业有成,也许还单着;被人宠爱、追求幸福而不免自私的林丁丁,嫁给了华侨,出了国,却胖了一大圈;同是干部子弟的郝淑雯、陈灿走到了一起,过着滋润的世俗生活,有一个儿子(这是这些人里面唯一确实交代的有孩子的人),也许面临着新的时代产生的信仰危机、情感危机、生活倦怠等新问题。作为一个群体,当然是男女主角二人受伤害程度最深,但他们之中没有人是未受到伤害的,在面对时代变革时也都会有无力感、渺小感。生活仍在继续,青春不会朽坏,他们,或者某种程度上所有活过来的人,有着种种缺陷和太多委屈,但他们终究是精神明亮的人,终归都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被嘲笑着,尊敬着,传说着。
此外,影响人物命运的还有出身。如男主角刘峰出身农民家庭,父亲是木匠;女主角何小萍的父亲劳改,可见并非一般工农之家;萧穗子的父亲得到平反,可见是有一定家世背景的。但这些更多的是一种背景的存在,似乎并不是电影表现的重点。
在这个时代,看这样一部展现几十年前的电影,带来的感受是值得玩味的。这看本身也是值得细看的。看片时,一些地方引发了笑点,如裸露的大腿、墙上的可口可乐标语、面对庞大机器的无望无助、面对爱情的心动与迟疑,等等,既遥远又切近,既虚幻又真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片子最终引发的是对过去那个时代乃至其他所有时代的深重叹息,就像诗人说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无论是迷或是托,也并不必然与各种各样的发笑相互矛盾的。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简爱》观后感影评
  • 下一篇:《美国工厂》观后感20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