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影评观后感
《中国医生》这部刻骨铭心、振聋发聩、韵味无穷的抗疫纪实电影,以武汉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家喻户晓,名闻遐迩、扬名四海的医院,陆陆续续派出了逆行出征、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为背景线索,展开宏大辽阔的叙事结构,这群“最可爱的人”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通过机场、高铁亦或是自驾的形式,接连不断的涌向武汉金银潭传染病防治医院,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新冠确诊患者的抢救与重症监护中,去阻击疫情,不遗余力的,全身心、心无旁骛地对摊痪在床的重症患者进行细心照料,用大爱无疆,守望相助的救助精神,奉献在援助武汉这件十万火急的事情上,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是一座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无论是战略位置,还是交通枢纽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武汉人口净流入量和净流出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四通八达的交通,人口流动密集、频繁,是这座八省通衢都市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的鲜明体现与重要象征!
但非常遗憾,我这篇不是写武汉的,我既没有实地考察过,也没有太多兴趣,不了解具体情况,信口开河、班门弄斧毫无意义。
《中国医生》中片头,武汉金银潭医院出现几名有疑似非典症状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起初大多数医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等到有几名一线医务人员也不幸的感染此类神秘莫测的病毒后,变得被病魔侵占的一蹶不振,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甚至连正常呼吸都觉得困难重重。
此时此刻,才有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问题严峻、状况危急的难以遏制,必须尽快采取隔离措施,对这些确诊及疑似患者应不由分说的采取穿戴防护服,隔离封锁治疗措施。
但为时已晚,传染病狡猾无比、悄无声息的广撒巨网,四处窜逃扩散,形势急转直下,根本是一发不可收拾,一泻千里,深不可测,武汉岌岌可危,湖北岌岌可危,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封城限制人口流动措施,那么全中国疫情爆发隐患埋伏即将爆发,医疗系统会濒临崩溃,人人会惶恐至极。
影片选取的是武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医院——金银潭,金银潭或许医疗资源匮乏,或许人力、物力、财力供给短缺,无法打赢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但就在一切都濒临绝境的情况下,源源不断的身兼多技,救死扶伤的各省医疗精干力量,一波接一波接踵而至,赶往以武汉为首的湖北各个地级市,使出浑身解数抗击疫情。同时无论是国家卫健委还是各省传染病联防联控部门,都在尽可能地调动许多有丰富医疗经验,不畏前途的荆棘坎坷,舍己为人,逆风前行,恪尽职守的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各地,执行相应点对点的医疗任务,在命悬一线,千钧一发时,及时化被动为主动,扭亏为盈,止跌停损。
将全国各地顶尖的医疗资源,最大化的集中于疫情核心地区,发挥出极强的领导动员能力,坚定不移众志成城的,以天下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员效率之高,反应之敏捷迅速,动员大江南北各省的医护力量,运输司机队伍,消防员警力,甚至是抢险救灾援助的军人,志愿者人数规模之庞大,影响范围之广泛,动员资金之充裕等等令人惊叹不已、拍案叫绝的奇迹!均是共产党强大领导核心地位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型体现,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挠,破釜沉舟,英勇无畏,披荆斩棘,战胜危险无比的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决心与韧性。是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的,粉碎消除一切蛊惑民心,妖言惑众的谣言的铿锵有力的斗志。
文婷主任那句,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们要让他们回到原本的轨道上去,而这样的生活不是干巴巴等来的,是一位位冲锋在抗疫一线的中国医护工作者,竭尽全力干出来的,比如张涵玉饰演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因为工作太忙,忽略了倪虹洁饰演的妻子给他打的一通电话,后来妻子确诊了也并没有责怪他,甚至还表示可以捐献遗体,外卖小哥金仔的爱人要去医院治疗了,临别的时候,她叮嘱着金子,“不要背着我偷偷去送外卖”。
不久后,他接到一个老客户的电话,想让他送些生活用品,他由于担心被感染,本能地拒绝了。后来他在电话中听到了婴儿的哭泣声,从而想到了自己刚刚出生在医院的孩子,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也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社区服务的队伍中去。一位病人被宣布死亡时,医生始终不放弃做心外按压的动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细节,就足以让观众流泪。
方舱医院里,病人们齐跳《火红的萨日朗》,明明是最欢快的音乐,但有观众认为这种苦中作乐就是真正纯粹,不加掩饰,不矫揉造作的生活本质,瞬间破防,热泪盈眶。这些细节的处理能给观众温暖和感动,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首先,电影并没有因为宣传和歌颂医生,就把医生塑造的尽善尽美、至真至善,电影里的医生仍然会争吵、犯错,甚至也有担责的顾虑,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袁主任、陶俊和院长张定宇,可以因为观点不同大吵一架,陶俊甚至不管不顾甩身而去。年轻医生杨小羊在急救中犯了错,陶俊对他说,我请你吃烧鹅,但请你不要再进icu,研究是否对新冠孕妇进行剖腹产时,会有医生说,弄不好就是一尸两命,到时候谁来担责任?医生们也面面相觑,一时犹豫,电影里的医生也有家人朋友, 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当医生生病的时候,他们也会为一张床位到处求助朋友。电影没将医生描写为超人,医生形象真实可信。
其次,虽然电影表现的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电影仍然非常关注个体,体现了对个人生命和情感的真实。短短两个小时,电影竟然先后对三个病人做了比较具体的描述 ,陶医生本来以为胜券在握的老张,却在新冠治愈后死于突发病症——心梗。在陶医生对老张说,“老张你很棒,你马上就能出院和老婆孩子吃饭了”。老张向医生颤抖着竖起了大拇指,可后来老张却死于急性心梗,陶医生以为他赢了,现实却打败了他的画面,令人动容。
在条件极度艰难的情况下,成功分娩孩子的小文及其被救治的一家,对主治文医生的态度反转,令人感动。而父母双亡的冯晓兰对送衣物的医生说出那句, 我想知道父母都走了,我该怎么办?的时候,心酸之情充斥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难以言表。这些动人的具体真实情节总是散发着人性的光芒,给我们鼓舞与力量!
(观影时,我在黑暗交错的光影线中全情凝视谢幕词,一帧帧画面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环顾四周,可能是我低估了这部电影的魅力,也可能是我高估了成年人触动心灵的阈值。哭泣落泪者有之,哀婉叹息者有之,而被一个又一个情节触动灵魂者,更是数不胜数,这个故事是我经历的那场抗疫战争,但也绝不仅仅是我经历的那场战争,无法接受自己已被感染的快递小哥,想要换个医生的产妇,还有微信求助的商店老板,委屈到极致的护士小姐姐,屡屡尝试治疗的医生,这些仿佛曾经和我点头微笑打过招呼的人,出现在了大屏幕上,如此真实深切)
本片主题是一群斗志昂扬,技艺高超娴熟,顶着危机四伏的惊涛骇浪,狂风暴雨的白衣天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与兢兢业业,咬牙挺住,一心一意的,十分专注于救助重症病人这件事上。那种誓死捍卫的样子,为阻止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决心,而不让狡猾奸诈的病毒轻易突破疫情蔓延防线,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拼尽全力守护人民健康底线的磅礴气势。
影片中,院长患有渐冻症,上下楼腿脚不利索,行动不便,经常无法控制的摔倒,但即使身体存在如此致命的障碍和缺陷,他仍强提起精神,投入到如火如荼,迫在眉睫的医院人员管理与资源分配上,仍然十分努力的,强撑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鼓舞感染着周围苟延残喘,奄奄一息的患者,鼓舞着抱怨工作强度,节奏快的医护人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仍能笑对恐怖至极、提心吊胆的疫情灾难。鼓舞着同行们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矢志不渝地将自我投入在危险系数高,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高的治疗患者事情上。
鼓励更多像他老婆一样罹患新冠的人,能秉持着“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的信念,相信绝处逢生,凤凰涅槃重生的神奇力量。
这种带病上阵,不惧病魔随时袭击的冲动、义不容辞、大公无私,着实令人敬佩万分,但不鼓励大家盲目效仿,往往这样既会身心俱疲,导致自己健康状态直线衰竭恶化,也适得其反,事半功倍!感人肺腑的画面,那种屡败屡战、自身难保,在病毒危险下能廉洁奉公,舍己为人,在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来临时,想方设法地周旋,从容不迫地调动更多人参与抗疫行动的积极性。
影片中有一幕画面十分感人,老百姓前仆后继地赶到当地医院做核酸时,人潮涌动、杂乱无章。一瞬间人口承载量太大,导致医院诊疗室被挤得混乱不堪。此时那个女医生站出来维护秩序,让喧嚣吵闹的人群重归冷静,本以为乱成一锅粥后,会带来更多意料不到的狼藉遍地的毁坏,结果还完好如初。
那对年轻夫妻相继确诊,女方临剖腹产时,还没有完全消除体内的残留病毒,那年轻男人为了自己妻儿能享受更为优渥的物质条件,在疫情仍无处不在,多点开花的情况下,仍坚持送外卖,却不慎与确诊者接触而不幸感染,就在他生命气息变微弱后,却因心中残存的一丝曙光与牵挂,而起死回生,逐渐脱离生命危险,如此顽强抗争的画面,可谓是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还有一幅画面,是某高中女孩(张子枫饰演),一家五口除她自己以外相继感染新冠病毒,最终父母均因病毒过于肆虐猖狂,而撒手人寰,魂归西天。她眼里喷涌而出的泪水,与对未来深深的恐惧和迷茫,真的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有些时候,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免疫系统崩溃瓦解的是那么的疾驰塌陷。
那些医护人员忍受着呼吸不到流通的新鲜空气的痛苦,往往是长时间包裹着防护服,脸部,手部,双臂皮肤已经发胀,浸泡的仿佛老化起皱纹,就为节省较为稀缺供应不足的防护服,所以他们忍住透气的欲望,一整天不脱衣服,舍己为人,牺牲了太多太多,真是潸然泪下,热泪盈眶。在雷神山方舱医院里,患者们一起以乐观向上的姿态,活力绽放、摇头摆尾,载歌载舞的场景也是很热情洋溢的,是激动振奋心扉的。
易烊千玺饰演的实习医生起初表现的很笨手笨脚,但在前辈的精心指导下,一步一个台阶越攀越高,技艺也越发娴熟,拔管、抽血,测量心率等一系列专业动作一气呵成,毫无生疏感,但他却因用电瓶车载一个女患者前往指定医院看病,而不幸感染最终从照顾别人的对象变为被别人照顾的对象!也让人十分揪心担忧。
朱亚文和李晨饰演的广州和上海援鄂医生,起初态度还是有点傲慢,但后来逐渐融入到金银潭医院有条不紊,人员流量大,病房设备相对短缺的医疗环境中,毫无保留地参与到各项繁重的事务上,工作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最终凭借外界医疗援助与杰出的专业技术,改善了设备物资不足带来的窘况。他们的演技也确实出类拔萃,超凡脱俗,那种很炉火纯青的角色代入感不是一般小鲜肉演员能比拟的。
《中国医生》中有很多命悬一线,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画面,例如有个中年男性,前一天还好好的,心电图,脑电图还挺正常,以为能尽快撤离ICU,但天有不测风云,后一天病毒加大侵袭进攻的力度,更加迅猛,更加长驱直入,猝不及防的卷土重来,重装降维打击, 他原本就已经饱经风霜,逼近极限,透支损耗过度的身体,只能束手待毙,任由外边三四个医生轮流穿着防护服给他做心肺按压,都无济于事,凶险未卜,然后心电图的波动越来越平缓,直至化成一条毫无生机的直线。
我记得当时都在电影院里,后面观众看到这一幕时,已经泪水涟涟,热泪盈眶,根本止不住的哗哗直流。回光返照后看到一线生机,哪曾想死神又慢慢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把你从存活的渺茫希望边缘,给硬生生的拉回来,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络绎不绝,从全国各省份通过各种途径运输到武汉的五花八门物资,就像潮水般“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越过万水千山,来到你面前”。物资的调配与交通线的通达与根基稳固的基建设施等硬件保障,强大的高层指挥能力,万众一心的,有效维持武汉1300万常住人口的日常饮食起居,且武汉老百姓普遍无需过度忧虑,源源不断的十分完善舒适的物质保障稳步跟进,时刻保持着较高的生存水准。
湖北省政府一开始的反应,可能慢慢吞吞,懈怠乏力,玩世不恭,但随着能人巧匠代替了原先那几个优柔寡断,尸位素餐的官僚后,一切社会事务就再次有条不紊的运转起来,瞒报漏报确诊病例的情况,也荡然无存/无影无踪/不复存在,或者说急剧下降!武汉封城了近三个月后,终于迎来了全面解封。武汉人民为疫情牺牲了太多太多,武汉正常的经济运转受到难以逆转的停滞性打击。这座繁华无比,现代化欣欣向荣的大都市,熙来攘往的街道,风驰电掣的高架快速路,纵横交错的十几条地铁线等等交通命脉,突然变得人烟稀少,空荡荡的安详无比,城市状态寥落萧瑟、死气沉沉(我感觉自己好怪,好啰嗦,算了,这些画面也有很多人记载过了,我就不多班门弄斧或大放厥词了)。
还有一幕,是不是电影里边我记不得了,是医护人员推一个80多岁的重症老爷爷切换转移病房,中途看到日薄西山,日暮低垂,壮观的橘红色绚烂晚霞绽放,驻足观赏这一壮丽、美妙绝伦的景象。那一刻,他们仿佛忘了身处疫情重灾区,就呆若木鸡,心潮澎湃的傻站着,人世间的美好此刻又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刻骨铭心,烙印般难以忘怀。原先是司空见惯的晚霞,但对于那已经为时不多的老年重症患者,是比黄金还要稀有无价的多的东西。
缺憾是整部电影过度偏袒西医,将西医在这场抗疫无声无硝烟战争中,过度放大的色彩太浓厚,基本上未提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医药文化核心——中医,将中医的地位给贬的默默无闻,无人问津。这不很莫名其妙吗?真的又莫名其妙又违背常理,中医对于延长患者寿命,帮助患者术后康复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上都是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是难以替代的,但本部影片将中医拍的有点轻描淡写。
还有就是女医生数量太少了,太多的镜头给了男医生,这一点我老杨作为门外汉就不过多评价了,我不是学医药及健康公共卫生专业的,对这一方面严重欠缺知识储备。只不过我当时看完这部纪录电影后,不由自主的脑袋里蹦出一个观念,无数女医生在逆行出征,英勇负重前行的道路上,冒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以血肉之躯去阻挡疫情蔓延与扩散,难道不值得舆论焦点更广泛,更细致入微的关注吗?而不是将镜头更多地给男医生,造成了人民群众对于那些超级伟大慈悲的女医生习惯性忽视?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科研工作者和白衣战士们夜以继日,众志成城,共克时间,注重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迅速分离出多株病毒毒株并测定全基因组序列基础上,注重从可诊,可治,可防,可控方面下功夫,从单纯性治疗到中西医结合并重治疗,治疗效果,治愈率明显上升,从检测数量,精度都极度不够,到目前已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整体检测水平显著提高。从定点医院设置到方舱医院的拓宽扩容,增加床位的同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从人工监测体温和消毒消杀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大量应用,比如便携式可穿戴智能头盔,实时监测预警人员发热状态,小护士机器人自主导航,进行喷洒消毒派发药品等等,提高防控效率,每一次这样史无前例的向前推进,每次这样异常艰难的攻关进步,无不是中国人民超强的创新意识和求索不止的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 更为全人类打赢这场战疫,贡献万众瞩目、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另辟蹊径的中国智慧!!!
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的感人事迹,《中国医生》只是2020年初湖北抗疫的一小段, 是凝练,浓墨重彩的缩影,像中国医生这样的鸿篇巨制也从另一角度诠释了全国各省老百姓在大灾大难面前能够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以所向披靡,身先士卒、当仁不让的姿态战胜燃眉之急疫情的破釜沉舟的决心,充斥着一种百折不挠,势不可挡的意志和韧劲。
风雨疾来,唇亡齿寒;唇齿相依,同舟共济。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让“志和者,不以山河为远”,纵然时空相隔,也要跨越山海逆行相助。在古代,文化认同藏在辛弃疾的水龙吟里,也藏在范仲淹的生死忧患里,更藏在屈原的国殇里。在今天,它又呈现在84岁高龄仍奋战防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脸庞留下深深勒痕的“最美医生”刘丽、身患渐冻症却没有休息过一天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人的身上。若问家国情怀为何物,我想它大抵存在于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壮怀激烈里,正是这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群像,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汇聚了直抵人心的时代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战斗者,即使不能以“最美逆行者”的血肉之躯在抗疫一线抵挡黑暗,也在用平凡工作默默书写属于自己的爱国篇章。“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场战“疫”让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民族精神,它凝聚的华夏“力量”,为中华儿女披荆斩棘注入了必胜自信;这场战“疫”让我们见证了“山川异域、与子同袍”的逆境无私付出,它增添的华夏“色彩”,为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绘就了时代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