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影评观后感
《周处除三害》前半截可以大幅删减(甚至去掉)这件事(前半截指前一小时,从他告别小妹上船开始)
原片就是硬切,对比拉得很开
那么请没看过的观众回答
这一分钟够不够
1.推测片头那一男一女的身份关系
2.注意到“自由”“行刑式”的字眼
3.留意到那个手表
4.这种构图/色彩/对白/“设定”是否能给你“戏剧性”(非日常)的基本印象(觉着中二也可以算)
先说回带前一小时的原片
以,现实但荒诞的方式开局。
大当家死了,警察来盯葬礼。一个社会小黄毛随礼从五百到三百,门口小弟口吐芬芳眼看要动手了,另一个人按住打圆场,咱大当家blahblah,这没了也别做太难看...咱们互相多体谅体谅,帮帮忙帮帮忙。(就这话一点不是纯傻逼上来就干的逻辑)
然后男主混进来,以极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方式,物理上笑嘻嘻,乱军丛中,又取了,二当家的狗命。。。和几个警察(但主要是一个警察),整了一段超高强度跑酷追逐打戏。
其中有比如
就这种“隔着屏幕都痛”的尖锐痛感给我的印象实在是过于深刻(虽然男主掀了牛顿的棺材板)盖过了其它不现实的事情(比如杀了二当家其他黑社会都不管他),配合现实感很强的场景
我没办法不用现实的逻辑去往下看
我觉着这是关于辍学中二男主的现实生活的犯罪动作片
(比如纪录片的现实度是八九成,常规榨菜垃圾电视剧是一二成,隐入尘烟是六七成,那目前我觉着这至少是五成)
尤其后来在二号通缉犯的理发店里那段对白,再加一成
于是前一小时给我的结论就是这片子是六成写实度的。不符合现实逻辑的地方(其实主要是男主),是一种夸张式的修辞,是为了服务男主的人物形象塑造而做出的适当让步,为了让这个故事可以进行下去。(或者说,夸张是一种手段,讲一个现实的故事才是本质)
男主的形象历程如下:
对名利有向往,黑社会居无定所的文盲青年,(至少对别人的)生死无所谓,不算滥杀无辜,能通过找刺激找乐子,超出物理规律的强,还算孝顺,好像得了肺癌,没有主动求死倾向
被记住的需求强烈(“被认可/成功”)。“朴素且跑歪了的正义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虔诚的封建迷信(+奶奶)(=准备自首)。
(因为自首失败)认为自己“没成功”,(因为文盲)误解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准备效法追求“成功”
不是傻逼,不是瓢虫,对物质财富关注度不高,小美带来的些许存在感+被救赎感
“皆若空游无所依”的迷茫和痛苦爆发,“假性忏悔”(只是在找个方式让自己能找到自己和生活的意义)——决心向善*2
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新崩溃(发现平静是假的,善良是假的,“意义也是假的”),杀胚爆发,以暴制暴
“正义行刑”完成,了无牵挂
(最后小美的温柔和医生的“正义”以及要死了,让他找到了一点真实感和治愈感,真的有在忏悔了)(但这可能是什么什么正确的部分,因为这不忏悔大概率就播不出来)(这种杀胚自首是可能的,但突然幡然悔悟尊重生命的可能性实在是不高。我觉着。)
综上,男主的心路历程其实很复杂,虽然具体刻画并不算深入(这本来也不是个严肃文艺片嘛),但肯定不是“纯爽片”里符号人物那种简单粗暴。
所以如果不是瞎几把拍,其它配套设施也应该有这种基本逻辑自洽。
所以如果要保留男主后边教堂杀神的部分,走黑色幽默路线(确实这也比较适配男主因为文盲导致的中二表现。。)
就不应该有“真实的再现感”
(用一千个逼真血包,带来的关于暴力的冲击感强,不代表现实感强。。但前边下划线的部分,就是写实方向的现实感。。)
(教堂那里只有“死了很多人,一枪一个”的暴力概念,和暴力紧密相关的关于痛苦的生理感受是没有的…而且前边已经先有了“离谱的”,比如,重伤从坟里爬出来,杀教主戏剧性卡壳,大家全程几乎零混乱,教主死了能马上又唱起来,和剧情形成反差的音画呈现等等。这些“修辞”铺垫下,那一幕扫射跟节目一样……)
(男主有现实的子弹包,但没有现实连环杀胚的杀人实感……)
(纯纯ACG里才有的中二“行刑者”)
所以我觉着前一个小时的观感和后边
那不是反差,是割裂……
假如这部片子的最最最重点不是票房…
假如重点是在讲明白男主的心路历程
假如高潮在于一枪一个的那段
那就应该去掉纯属多余的前一个小时…
(除了割裂)
也因为(书接本文开头)
1.前一个小时里出现过的人物特质后半截全!都!有!而且更明显……
2.前一小时交代的基本前提,医生骗他要死了/奶奶没了留了遗物/“不被重视和认可”/决心“除三害”,后边都能由其他细节配合理解,不需要1h的“连环打戏”说明
3.小美和男主之间纯洁得一逼以至于几乎没有关系的那么一丝微妙的救赎关系,用“从现在开始你自由了,保重”就已经完全可以概括…根本不用浪费这么多时间
(其实单就“疯人院”里各种各样的信徒和男主从见到他开始的情绪几次反转展开就够一部很完整的电影了……
教徒种类丰富…从信仰到幸福到善恶到自由都可以讲…(虽然这很难讲)
uh…但总的来说我觉着还行吧,就这应该还是按要卖票房的商业片来拍的…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