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电影观后感影评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看完《抓娃娃》这部电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里里,大儿子马大俊和小儿子马继业,是两个典型的优劣对比。对于才疏学浅的马大俊,马成钢再也不抱过多期望,一心将希望寄托在小儿子马继业的身上。电影结尾部分却出现了精彩的反转,不被看好的马大俊凭着自己的努力登顶喜马拉雅山。而获得人生选择权的马继业,在第二年的复读中,也以705分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体育大学。
这场笑中带泪的荒诞喜剧让人感受到教育不应成为等级的工具,而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梦想,让他们在真实、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影片以一种看似轻松诙谐,实则饱含深情与无奈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地勾勒出了教育与亲情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像一把重锤,一次次重重地撞击着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从故事层面来看,马成钢与春兰夫妇的“反向养娃”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他们为孩子精心打造的特殊成长环境,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良苦用心以及愿意为孩子的未来做出巨大改变和牺牲的决心。他们隐藏财富,设计各种场景,甚至请来诸多“演员”,只为了磨砺孩子,让孩子成长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这种行为既让人觉得荒诞又能理解其背后的动机是源于爱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影片中,马丽饰演的母亲春兰那句“我们拼尽全力,还不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那颤抖的声线,带着无尽的疲惫与焦虑,仿佛能看到她为孩子操碎心的日日夜夜。每一根新增的白发,每一道加深的皱纹,都藏着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期盼,都是她爱与付出的见证。而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我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疼得无法呼吸。这句话很耳熟,也曾多次在耳边回响。是啊,父母的爱,总是毫无保留,倾尽所有,他们怀着最深沉的爱与期待,希望把最好的都给你,试图为你规划出一条他们认为的“完美道路”。
电影里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以为我们操纵了你的人生,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人生也被你操纵着”。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相互的。教育,从来就不是简简单单地规划与执行——父母规划路线,孩子严密执行路线。
孩子是拥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不应该像个提线的木偶被掌控。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与孩子保持平等关系,像朋友一样去沟通与交流。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发育,并提供必要的建议,在他们偏离人生轨道时指引他们回到正确轨道上,而不是严格把控,让他们感到窒息!
然而,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了马继业在这个被操控的人生中的迷茫、挣扎和最后的反抗。他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发现真相后的痛苦与纠结,以及最终选择追寻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都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灵魂。
当马继业发现他的邻居、菜场小贩等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是父母请来的老师时,用颤抖的声音喊出“你们是哪两位老师?”这句台词直击灵魂,他瞪大的双眼里满是震惊、绝望和被欺骗后的痛苦,那眼神宛如一把利剑,直直地刺进我的心里,令我瞬间感同身受。那一刻,他的世界轰然崩塌,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实的。原本熟悉的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和可怕。而我内心的创伤也被猛然触动。我仿佛能看到他内心的信任在瞬间破碎,那片纯真的天空被无尽的黑暗所吞噬。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泪流满面,也让自己再次陷入了那种被最亲近的人背叛的绝望与无助之中。
这部影片在主题表达上,宛如一把锐利且精准的手术刀,一点点剖析着教育理念中的种种冲突。
01
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
图片
传统观念里,父母总是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而这种观念与尊重孩子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马成钢强硬地为儿子设计人生道路,他那严肃且不容置疑的表情,仿佛在宣告着他的绝对权威。每一次对马继业兴趣爱好的无情打压,都像是一场无情的暴风雨,摧残着孩子内心刚刚萌芽的梦想之花。马继业热爱绘画,那一幅幅充满童真和想象力的作品,却被马成钢视为不务正业,随意丢弃在角落。每一次对其未来规划的独断干预,都像是一道道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马继业的灵魂。马成钢执意要马继业报考金融专业,认为这才是通往成功和富裕的正道,却从未倾听过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父母的“抓娃娃”行为,即试图去掌控孩子的人生轨迹,与孩子渴望自由、自主选择的意志形成了强烈的对抗。这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充当了这样的“操控者”,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心声。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父母也曾以“我是为你好”为由,替我做着各种决定,选择他们认为有前途的专业。那时的我,虽未像马继业那样激烈反抗,但内心的压抑和对自我的怀疑却像阴霾一样笼罩着我。直到如今,看到马继业在被操控的人生中痛苦挣扎,我才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无法自主的痛苦是多么令人窒息。当马继业得知真相后,他声嘶力竭地怒吼:“你们凭什么操控我的人生?”他涨红的脸庞,脖子上凸起的青筋,还有那饱含泪水的双眼,仿佛是我内心深处一直被压抑的呐喊。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那是对过去自己的同情,也是对无数孩子被束缚的灵魂的悲痛。
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看似是为孩子铺设了一条平坦的道路,实则是剥夺了他们自主探索和成长的权利。孩子们在这种过度保护和控制下,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变得迷茫和无助。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而不是强行灌输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和期望。
02
对“愧疚式教育”的审视:
电影中,马成钢故意在儿子面前穿着破旧的鞋子,用那落寞的背影和故作坚强的神态,营造出一种自我牺牲的氛围。他在饭桌上唉声叹气,讲述自己工作的辛苦,只为了让马继业能感受到他的付出。当看到这个场景,我的心就像被无数根细针轻轻刺痛。回想起来,我的父母也曾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为我付出太多的疲惫神情,父母会在我面前不断强调他们为我付出了多少,工作多么辛苦,生活多么节俭,只为了给我和弟弟提供更好的条件。每当听到这些,我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让我在无形中有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满足他们的期望,哪怕自己并不快乐。
当看到马继业在这种压力下痛苦不堪,脸上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努力学习,小心翼翼、努力迎合父母,我拼命达到他们的期望,只为了不让他们眼中的失望加深。而马继业父亲那句“你以为是我们操纵了你的人生,可你也操纵了我们的人生!”他那无奈又带着些许愤怒的表情,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这场亲子关系的拔河中,爱似乎逐渐变形,成为了双方都无法承受的重担。
“愧疚式教育”是一种极其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它让孩子在爱与责任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父母的付出本应是无私的,但当这种付出变成了一种情感绑架,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父母的负担,从而产生自我否定和焦虑。亲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制造愧疚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03
对“苦难教育”的思考:
马继业在父母打造的“贫困”环境中成长,那简陋的房间,破旧的家具,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生活的艰辛。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在寒风中,他瑟瑟发抖地背着沉重的书包,却还要坚持完成父母设定的种种任务。这种极端的“苦难教育”让人心酸不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让孩子多吃苦”的声音。可真正的“吃苦”到底是什么?是人为制造的物质困苦,还是在生活的自然磨砺中学会坚强勇敢,培养面对挫折的韧性?“我们抓的不是娃娃,而是生活的希望。”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渴望的希望,或许并不是父母所认为的那个模样。也许,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真诚的鼓励,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
作家余华说过:“苦难就是苦难,它并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所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依靠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支持鼓励,而非单纯依靠苦难来磨练意志。
“苦难教育”如果过度,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无助的心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在适当的挫折中成长,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让他们在无尽的苦难中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同时,影片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诸多讽刺和隐喻。比如同学之间的攀比、社会对于成功标准单一的定义(似乎只有上清北大学才是成功)等。这些细节都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大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对人性的扭曲。
04
对亲子关系的深度探讨 :
影片中呈现的亲子关系,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我回忆起儿子小时候,我总是以我认为正确的方式来爱他、教育他。我替他做了太多的决定,从选择兴趣班到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他就像一个被线牵着的木偶,看似在前进,却没有真正自主的权力。
就像马成钢对马继业兴趣爱好的无情打压,儿子也曾热爱动手制作,可我觉得那不是一条稳定的道路,劝他放弃。每一次他试图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被我以“我的经验多,知道什么对你好”给挡了回去。我想那时候,他应该是把所有委屈的泪水往肚子里咽,心里的梦想之火也被我渐渐浇灭。想到这里我的心被狠狠扎了一刀,小时候的我不就是这样被对待的吗?我很讨厌父母打着“为我好”的名义来绑架我,可是越抗拒,我却无形中也成为了我心中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随着不断学习,我渐渐明白,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不应是这样的。我的爱不应该成为束缚儿子的枷锁,而应该是他勇敢飞翔的助力。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塑造他。
就像电影中的马继业,他最终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我希望能和父母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让爱不再是负担,而是温暖的港湾。当我看到马继业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与父母相拥而泣,达成和解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那是一种对亲情的深深感动,也是对未来亲子关系的美好期许。
电影中的西虹市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街边喧闹的小贩,热气腾腾的早餐摊,还有那斑驳的老墙,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而那一丝魔幻色彩的融入,像是给这个平凡的世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整个故事的氛围。沈腾和马丽的精彩演绎,将父母那种复杂纠结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马丽眼中的慈爱与焦虑,沈腾脸上的坚定与无奈,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传递着深深的情感。而饰演马继业的小演员更是把角色内心的纠结与痛苦诠释得入木三分,他那灵动的眼神,颤抖的嘴唇,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他的世界里。
《抓娃娃》不只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更像是一面清晰而真实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教育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亲子关系中的爱与尊重。
“孩子终其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第一个叫做‘我被看见’;第二个叫做‘我有价值’;第三个叫做‘我很重要’。”
孩子不需要被父母改变,不需要跟随,只需要做好他自己,认可自己的存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可是作为父母,我们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强加给孩子,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孩子的思想、行为以及他们要走的人生道路,应该由他们自己来选择,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同时,它也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应是一场温暖的陪伴,是用爱去引导,而非生硬的掌控;是给予孩子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同时又在他们迷茫时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