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睡沙发的人》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4-10-18 09:00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睡沙发的人》影评观后感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完了一部电影《睡沙发的人》,看完之后我立即向他发表了一些我的看法,他说我总结得很好。
可我觉得不过瘾,还是打算以文章的形式谈谈我对这部影片的感悟。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叫粟一柯的高考落榜生,在舅公的“点拨”下,逐渐找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
01.
为人父母后,在育儿方面一直不断学习。
有时看到别的家长给孩子制定的各种规划后,也会被刺激到卷起来,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
可有时看到网上爆出的不堪压力的学生留下绝笔遗书的新闻,又放平了心态,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就这样在孩子教育上,时而焦虑,时而躺平,不知道怎么做才对,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
后来,出于对自己的了解,毕竟自己也是过来人,在学习方面,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的确也有天赋的因素。
用老话讲,一个孩子在学习方面是否有前途,还要看他是不是学习的这块料。
然后我就慢慢的放平了心态,如果一个孩子注定怎么努力也无法在学习上开出花来,我逼迫她有什么用?
而且也不仅仅是孩子学习这件事,就是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尽管你已经很努力了,但就是看不到结果,难道就不配好好活着了吗?
这也并非把一切归为天分,而是想要表达,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她已经努力了,但就是不理想,那就坦然接受任何结果。
02.
我家大宝从上小学开始,就能明显地看到她属于成绩不是太好的那种,属于中等水平吧,这也是开学后不久,老师家访时告诉我们的。
两位老师都对我说,她很努力,上课听得也认真,写作业也认真。
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每次写字都要求最好,一笔一划的,但是她的速度比别的小朋友慢很多,别人10分钟写完的,她半个小时也未必能写完。
这个孩子起床慢、吃饭慢、写作业自然也慢。
一开始我着急的不行,看到她那个样子,心里的火气就蹭蹭上蹿,有一次催促她快点吃饭,结果她就吐了,真是急也急不得。
当我摊上这么一个孩子后,我就认命了,虽然不好听,但真的是只能接受,不然还能怎样呢。
于是我们之间开启了一段相对和谐的亲子相处之旅,很少会为了作业的事情去争吵,或许以前有过,现在几乎没有。
我打心底里“放弃了”。
我放弃了自己的执念,放弃了孩子一定要出类拔萃,放弃了孩子一定要上大学等。
自打我有了这样的心理打底,无论老师在群里对作业或考试的成绩反馈结果好坏,都很少会激发我情绪的波动。
如果反馈好,我自然安心一些;如果反馈不好,我就回家再辅导辅导,就这样。
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出于对自家孩子的了解,大宝是一个心思细腻又敏感的人。
当家访时老师提到她比别的同学写作业慢时,她听进心里去了。
有一次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对我讲,她可是班里第二个交作业的,她写得又快又好。
她数学不太好,自己也是清楚的,我能看出来她特别想要学好,可学习这件事不是心里想学好就一定能学好的。
也是在一次晚间谈话时,她告诉我她的数学作业被老师当做了范例,说她完成得很漂亮,我看到她期待的眼神,希望我能看到她的努力。
我当然大大地表扬了她,捏了捏她肉嘟嘟的脸蛋对她说:我们家大宝进步啦,也被当做模范作业啦,你真棒,妈妈为你感到开心。
虽然孩子的学习不是为父母学的,但有时候他们特别想要通过学习获得父母的认可,每次我都会毫不吝啬地夸奖她。
因为每一次来自父母的认可,都有可能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产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好好学习的动机。
就像影片中的粟一柯随手写的小说,被舅公夸奖写得有趣时,他脸上立马浮现了被认可的喜悦,慢慢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觉得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就好,发现他的闪光点,并给予他充分的信任。
03.
粟一柯作为全校高考落榜垫底生,报名复读班都被拒,补习班又太贵,他们家属于单亲家庭,靠妈妈开的一家小服装店勉强维持生活。
无奈之下妈妈决定让粟一柯在家复读,没收了他所有的娱乐工具,只可以读学科类的书、还买来很多试卷让他练习。
可是粟一柯心思完全不在复习上,他和妈妈斗智斗勇,把手机夹在书里装模作样,守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确保听到妈妈回家的脚步声就能不被发现的关掉。
后来舅公搬进来后,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家,粟一柯把房间让给了舅公,他成了睡沙发的人。
舅公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随他而来的还有一箱一箱的书籍。
妈妈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粟一柯写在墙上的字都看不出错别字,她希望博学多识的舅舅可以点拨一下自己的儿子。
可是这个舅公实在既耿直又诚实,他说,点拨没有用,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逼迫他考大学,就是上了大学也不见得就改变命运,就他那样,上了大学也是成天混日子。
虽然舅公嘴上这么讲,但他却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去“点拨”粟一柯。
有一次他说自己看不清楚书上的字了,让粟一柯帮他念书,读的是阿城的《棋王》,里面有一个描写吃饭的情节,粟一柯读完评价道,作者写得很屌(这里已经开始被小说吸引了)。
舅公给他指正,那叫细节描写,还说让他在读书之前把不认识的字先查字典,因为他读了两句话就错了两个字。
其实这是舅公在试探他文化底子怎么样。
就这样在舅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粟一柯把藏在字典里的手机放在一边,拿起了舅公推荐给他的小说。
因为有意思,读了一本又一本,读得多了,自己也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便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
被舅公悄悄投稿后,竟然通过了,第一次拿到稿费的粟一柯给妈妈买了一条围巾,给舅公买了一副眼镜,送给了铁哥们一盒烟(以前都是蹭他烟吸)。
我发觉这个孩子挺好的,有点小聪明,但为人正直善良,还懂得感恩。
只要这些美好的品质还在,一个孩子就不会太差。
有一天粟一柯的小姨一家来做客,谈话期间出现了一点不愉快,但也发现了粟一柯有被刺激到。
送给妈妈围巾那天他对妈妈说,他想要再考一次,这次改为文科,人总要试一试的。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说后来粟一柯高考怎么样,但影片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与其逼迫孩子学习,不如他自己想要学习。
影片中粟一柯在舅公面前读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读到这么一句话:不是通过鞭笞和严寒从外部对我们施加压力,而是从内部产生压力……
不知道节选出的这段,是不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总之,自我驱动力要比任何的逼迫、说教管用得多。
当一个人自发地想要做某事,而不是建立在外部的压力之上时,他也就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无需多言,只需给他时间,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写在最后
通过这部影片,我发现教育孩子这件事,与其讲道理不如讲故事。
一个道理是通常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情的文字。
但如果通过一个长长的故事表达出来,这道理不再是道理,而是成了一种心灵的指引。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宝正过来问我作业相关的问题,看到我在码字,就问我写了什么。
我说正好这篇文章里用到了你的例子,要不你看看,我写的是否符合,她看完之后,非常捧场地给我鼓了掌。
这样的水平也只能在一个7岁孩子面前显摆,但即便是被小孩夸赞也总是开心的。
大宝说:妈妈,我真的不觉得学习苦,也喜欢学习,我知道不吃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喜欢看书。
我对她笑了,那我们一起进步吧,你知道我也喜欢看书的。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电影《只此青绿》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撒旦探戈》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