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骂这部电影可能是因为它散乱而晦涩,对观众极其不友好的实验性叙述手法,使得大家看得莫名其妙,气从中来。
对本人来说还好,因为进电影院前我是做足功课的,看了不少关于萧红的资料和这部电影的影评。不敢说能完全跟得上电影的节奏,但大致上问题不大,而电影中浓重的历史感和文艺气息我都很喜欢,从而观感体验相当不错。
电影不想多说,简要说说我对萧红的一些看法吧。
因本人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萧红,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对萧红的人生经历有个了解。而在人生经历中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受家庭背景关系至大的童年阶段。好的,我就从网上特地找这方面的资料来看,不知道是否准确,大致如下: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两子夭折,余下一弟弟),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梳理下,这里有几个重要人物,祖父、父亲、生母、继母、弟弟。
祖父:是全家里对萧红最好的人。从小让萧红自由发展,一同玩耍,可蔼可亲。这是萧红对童年最怀念的美好记忆,大量见诸于萧红的着作,在本片中也是。
父亲:这是另一个对萧红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对萧红及其冷漠,极其大男人主义,他甚至怀疑萧红不是自己亲生的。
生母:对萧红也不好,不想她多读书。萧红八岁时她就死了。
继母:对萧红也很冷漠,很希望萧红就按原计划嫁出。
弟弟:不是太了解。感情应该不错。
对此,可有以下推论:
一、萧红是极其缺乏父爱母爱的。
对小孩来说,父母的感情总是最重要的,其他任何情感无法弥补。萧红的缺乏父母爱,导致了萧红内心就是一个严重缺爱的人,无安全感,对爱饥渴。这使得萧红在日后长大后,遇到对自己好的就很容易非常感动,从而愿意跟随和飞蛾扑火似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因此,她在所有感情生活里,她都是奴隶似的存在,被所有男人都深深伤害过,而她都能忍则忍。
二、萧红的父亲大男人、对其冷漠粗暴。
对小女孩来说,父亲的形象和感情尤为重要。父亲的大男子主义和冷暴力,是萧红两大特性的根源:1,反叛精神。父亲不爱自己,她从悲伤中酝酿出憎恨,憎恨的一个重要对象便是封建制和男权主义的压迫,所以她宁愿读书就跟其他男生私奔乱搞男女关系也不愿遵守父亲家族的安排与未婚夫结婚。她的这种与整个世俗世界为伍的反叛精神贯穿了一生,于是便有了如此离经叛道的萧红。2,在恋爱关系中对男方压迫的极强忍受力。在第一点推论中说到,萧红在恋爱关系中甘愿处于受伤一方是因为缺爱,没错,而另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她从小习惯了作为男方代表的她父亲的大男子主义模式,是的,一方面她很憎恨,另一面则是,她也适应了习惯了这种模式。这是一件特别吊诡看似非常矛盾的事情,但它也真实存在着。萧红习惯了男方作为施虐方的模式,这在有意无意中使得萧红就会选择这种类型的男人。最典型便是萧军了,他不也同样大男子主义么,但萧红最爱的就是他,他打她,她还要为他辩护,多番出轨也能默默忍受。
三、萧红的祖父是启发其心智让其快乐健康成长的守护天使式的人物。
很多人都说鲁迅是萧红父亲式的人物,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鲁迅对于萧红,就是个祖父式的存在——同样的高高在上,和蔼可亲,爱她,护她,鼓励她,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她非常喜欢、擅长和习惯和这样的一个祖父式的人物相处,她很能讨鲁迅喜爱,她也一直很喜欢粘着鲁迅,粘到连许广平都不爽了。祖父是家里最爱自己的,鲁迅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护自己的人。当鲁迅世了,估计萧红的痛苦正如祖父世——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没了。
另,我觉得,端木之于萧红,有点姐弟恋的意思。端木是一个能力不如自己,性格也不如自己强悍,但比较温顺,也挺欣赏自己的这么一个存在,听起来就像是弟弟,不是么。所以,估计这两人相处,萧红对端木应该是一直照顾有加的,也能相当容忍。而端木恰好也相当软弱没担当,于是便出现了两次有危难时,萧红(姐姐)让端木(弟弟)先走,而端木还真的就走了的奇葩事情。人家问萧红,为什么端木不带你走。萧红回答是,我干嘛要他带啊? ——如果把他们两人想象成是姐弟,这样事情的发展和事后的反应还挺合理的,不是吗。